□張之路
三年級的同學們即將學到教材的第三單元第十一課《在牛肚子里旅行》。這篇課文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張之路老師在1983年創(chuàng)作的一篇科學童話。大家如果感興趣,現(xiàn)在就可以翻開課本讀讀看。
牛肚子里是什么樣的?誰能進入牛的肚子里去旅行?這個題目馬上能夠讓我們產生好奇。
而且,讀完這篇故事后大家還能夠學習到有趣的科學知識。
這種體裁叫作科學童話,它既具備了一般童話故事在文學上的趣味性和想象力,也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能夠帶給我們啟發(fā)。
三年級上冊課文《在牛肚子里旅行》目錄頁 正文頁書影
作家和你面對面
我在1988年寫了電影劇本和同名小說《霹靂貝貝》。20世紀80年代初,我曾經創(chuàng)作過一系列在好玩的故事中介紹科學知識的作品。《在牛肚子里旅行》就是其中一篇,這是我1983年創(chuàng)作的小童話,到現(xiàn)在已經有36年了。
當時我還寫了《一個哭出來的故事》,告訴小讀者“鹽”是海水曬成的;還有《彩虹》,講的是太陽光有七色光彩……這些文章都是短而有趣的故事,而其中的科學知識都是在像和小讀者們聊天似的,無意識中“帶出來”的。
我畢業(yè)于首都師范大學物理系,又在中學當了近十年物理教師。我體會到一個教師在講授科學的時候應該讓學生感受到,科學不但應該是“邏輯”的,還應該是“形象”的;科學不但應該是“嚴肅”的,還應該是“美麗”的??茖W的魅力會讓學生對理科的學習增加興趣,在給中小學生授課時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1982年我到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工作,從物理教師改行做文學編輯和編劇,但心中的科學情結仍然還在。我經常會把科學知識帶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我就像電影院里一個不安分的觀眾,在上映科學電影的“座位”上想著文學,而在上映文學電影的“座位”上又想著科學。
應該承認,科學的思維和文學的思維是有重大差異的。但是如果把兩種思維結合起來,科學和文學的互相碰撞就能產生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
說到《在牛肚子里旅行》這篇文章,如果得到了讀者喜歡的話,我想可能是這幾個原因:
首先,它是貼近生活的。牛和蟋蟀是大家熟悉的動物,捉迷藏也是同學們常做的游戲。從這里引入,從生活出發(fā),寫大家熟悉的事物,能讓讀者有親近感。
其次,在平常的生活中出現(xiàn)了不平常的事件?!绑氨慌M滔氯チ恕保适略谶@里有了轉折和懸念,能夠吸引讀者去后文探尋小蟋蟀的下落。在這個懸念下,我們介紹了牛有四個胃的科學知識。讀者從一篇文章中得到知識,能夠感到充實和滿足。
除此之外,角色的塑造也很重要。故事中的青頭在朋友紅頭處于危險時能夠勇敢地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識幫助朋友,這種精神是從角色的語言和動作中體現(xiàn)出來的,而這也是故事成功的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