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珊
李清照與許蘭雪軒是中韓兩國古代詩歌史上最負盛名的女詩人,學(xué)界關(guān)于她們的研究成果頗為豐富。具體的研究方向大致局限于二人的女性意識研究、閨怨詩研究、外語翻譯現(xiàn)狀、李清照的前后詞風比較、許蘭雪軒的游仙詩等方面。然而,在二人的詩集中,一部分作品還突破了女性的身份限制。詩人以社會人的身份去感受評價當時國家社會存在的矛盾,體現(xiàn)了民族危亡中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這一部分作品的研究同樣需要被重視。
李清照,北宋文學(xué)家,生于1084年,自號易安居士,被譽為宋朝第一才女。清代學(xué)者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評價“宋代婦人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魏夫人詞筆,頗有超邁處,雖非易安之敵,然亦未易才也”[1],肯定了李清照的文學(xué)地位。李清照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字文叔,熙寧九年(1076)及進士第,官至禮部員外郎。崇寧元年(1102),因涉及元祐黨爭被罷職。母親王氏,為仁宗時期狀元王拱辰的孫女(一說宰相王珪長女),亦精通詩文。宋史記載:“李格非,字文叔,濟南人。其幼時,俊警異甚。有司方以詩賦取士,格非獨用意經(jīng)學(xué),著《禮記說》至數(shù)十萬言,遂登進士第?!胙a太學(xué)錄,再轉(zhuǎn)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蘇軾?!尥跏?,拱辰孫女,亦善文。”[2]韓淲的《澗泉日記》曾說:“尹少稷稱李格非之文,自太史公之后一人而已?!盵3]此評價雖有些許虛高,但李格非作為“蘇門后四學(xué)士”(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武)之一,且其創(chuàng)作的《洛陽名園記》被看作研究北宋私家園林的重要文獻,其文學(xué)素養(yǎng)可見一斑。李清照從小耳濡目染,17歲讀張耒《讀中興頌碑》后便和詩《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借古諷今,影射北宋末年統(tǒng)治者的無能,展現(xiàn)了深厚文學(xué)功底和犀利的政治主張,自此名噪汴京。18歲時,與當朝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趙明誠緣結(jié)夫妻,傳為佳話。
距李清照生活的時代五百年后的朝鮮,同樣有一位出身望門、以才女之名流芳后世的女詩人——許蘭雪軒。關(guān)于許蘭雪軒的家世,其弟許筠在著作《惺所覆瓿藁》中描述“我家得姓,自駕洛王妃,殆七百年,入麗初,始祖采邑于陽川,遂著籍,于麗朝五百年,科第聯(lián)翩,軒裳輝赫,作相者十一人,莞樞者六人,學(xué)士者九人,尚主五人,入仕于元者二人,封君者十四人,而代各有文章及名人。入我朝稍衰,相者三人,贊成者二人,六親者四人,功臣三人,學(xué)士十二人,而忠貞兄弟,及知事輯墍贊成磁,先人草堂先生,最有稱。近日許留守潛,為清白吏,亦可不負前烈云”[4]。由此可見,許氏家門自高麗時期便家族顯赫。許氏先祖是高麗末期宰相許拱。許蘭雪軒的父親是宣祖時期文學(xué)泰斗許曄,師從花潭徐敬德與退溪李滉,文筆斐然。外祖父是時任禮曹判書的金光轍。弟弟許筠更是創(chuàng)作了韓國歷史上最早的韓字小說《洪吉童傳》,負有盛名。許蘭雪軒本人師從李達,受唐詩影響頗深,其詩名遠揚中國,詩作在《明詩綜》與《列朝詩集》中均有收錄。她與李清照的人生軌跡頗為相似,15歲嫁于同為望族的安東金氏金誠立,但兩位詩人各自婚后的生活大相徑庭,這也切實影響了她們未來的人生走向和創(chuàng)作風格。
李清照生活的年間恰逢元祐更化,保守派和改革派的爭斗致使王朝內(nèi)部黨爭激烈。同時,外交方面,面對西夏的挑釁,保守派采取求和的態(tài)度,屢次割讓土地,使得北宋的外交政策愈加屈辱化。
在此背景下,李清照讀“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張耒歌頌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的《讀中興頌碑》之后,和詩《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詠史言志,表達了自己的政治見解?!蹲x中興頌碑》中詩人著重歌頌將領(lǐng)平亂功績,并把安史之亂的原因歸結(jié)于“妖人”楊貴妃之過。李清照卻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如“五坊供奉斗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勤政樓前走胡馬,珠翠踏盡香塵?!薄罢l令妃子天上來,虢秦韓國皆天才”“時移勢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詩人指出,安史之亂的首要原因歸結(jié)于當時君主沉迷享樂,疏于政事。君主不辨忠奸,重用奸佞安祿山,獨寵貴妃,甚至默許宦官禍亂朝政,縱容外戚權(quán)傾朝野等,種種行為都為安史之亂埋下禍根。而當時北宋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朝野黨派之爭不斷,群臣爾虞我詐,朝野現(xiàn)狀與安史之亂前夕如出一轍。李清照正是借用此詩來暗指北宋朝政的腐敗沒落,為統(tǒng)治者敲響警鐘。南宋周輝曾評價此詩“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5],這種政治眼光和見解可謂巾幗不讓須眉。
澶淵之盟后,宋朝安享和平,疲于迎戰(zhàn),漸漸導(dǎo)致軍備廢弛。與金國聯(lián)手奪回被遼國侵占的燕京地區(qū)之后,統(tǒng)治者依舊滿足于短暫的和平,把王朝的弱點盡數(shù)暴露給金國。終于在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攻占汴京,徽宗退位,欽宗繼位,割地求和。1126年,金兵再次入侵,汴京陷落,徽欽二帝被俘。1133年,樞密院事兼吏部侍郎韓肖胄與工部尚書胡松年領(lǐng)皇帝命前往金國,探望被囚禁的徽欽二帝。因自己的祖父和父親都曾受韓肖胄的曾祖父韓琦、祖父韓忠彥的提攜,李清照得此消息后,特意在兩位使者出行前作詩《上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來表達自己的敬仰之情并且給予二人出使金國的建議?!爸谐谝蝗?,春官有昌黎。身為百夫特,行足萬人師?!嚶曓O轔馬蕭蕭,壯士懦夫俱感泣?!奶攺膩硇曰⒗?,不虞預(yù)備庸何傷?!山澈卧鴹夐藱?,芻蕘之言或有益。不乞隋珠與和璧,只乞鄉(xiāng)關(guān)新信息。”詩中贊頌了二人不懼艱辛、不畏生死的品德和才行。隨后,李清照建議出使之時需聽取民意,叮囑務(wù)必帶回有用的信息。此外,由于金人殘暴狠戾,她還提醒二人一定小心防備,以策萬全。李清照在詩中表達出了自己對時事的基本看法和明確的政治主張,言辭懇切,一針見血。
《新荷葉薄露初零》是為朋友祝壽而作,李清照形容壽星“鶴瘦松青,精神與、秋月爭明。德行文章,素馳日下聲名”,不吝贊美之詞。同時,詩人時刻牢記國家之難,借用東晉謝安隱居?xùn)|山的典故,高贊壽星德高望重,堪比謝安。同時,呼吁“安石須起,要蘇天下蒼生”,望壽誕主人仿效謝安,出仕救國。言之諄諄,盡顯詩人憂國之心。除此之外,恥于丈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時臨陣脫逃的行為,李清照作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贊揚項羽自刎烏江、無謂生死的英雄氣概,諷刺宋王朝和丈夫趙明誠的懦弱行徑。此詩慷慨激昂,愛國之情溢于言表,傳唱經(jīng)久不衰,堪為李清照代表之作。
朝鮮時代中期士禍頻發(fā),四大士禍以及勛舊派與士林派無休止的爭斗致使朝鮮社會混亂不堪。國家的支配體制發(fā)生動搖時,統(tǒng)治階級忽視了社會變化所帶來的一系列后果,反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更加明確地劃分身份等級,強化兩班階級的特權(quán),激化了社會矛盾。底層百姓的生活本就艱難,加之繁重的賦稅和奴役,百姓更是苦不堪言。許蘭雪軒雖出身名門望族,但敏銳的社會洞察力讓她感知到了當時的種種社會問題,她設(shè)身處地感受線層人民的疾苦,并在詩作中描寫了普通百姓的困苦生活。
《賈客詞》中描寫了居無定所、乘船漂游做生意的商人生活?!凹诧L吹水急,三日住層灘”“掛席隨風去,逢灘即滯留”,雖是經(jīng)商,但也算靠天吃飯,一旦天氣不好無法出行,只能滯留在灘涂上,難保生計。“少婦船頭坐,焚香學(xué)算錢”“西江波浪惡,幾日到荊州”,為了家庭營生,年輕的婦人操起算盤,學(xué)著生意之道。洶涌湍急的波濤中,商人在盤算還有幾日才能到達目的地?;蚴切奶垡黄鹌词芸嗟钠拮樱蚴侵必浳锏馁I賣,心中百般焦灼?!敦毰鳌穭t是刻畫了“少小長寒門”的貧窮女子年復(fù)一年“為人作嫁衣”的辛酸經(jīng)歷?!柏M是乏容色,工針復(fù)工織”,少女容貌并不丑陋,且勤勞肯干手藝靈巧,但只因家境貧寒,無人愿為其做媒?!笆职呀鸺舻叮购钢薄?,少女日復(fù)一日忍著寒夜手指凍傷的辛苦裁著一匹匹嫁衣,卻沒有一件會穿在自己身上。“為人作嫁衣,年年還獨宿”,比起身體凍傷的痛苦,終日無人相伴甚至未來也難遇良人的辛酸才更讓人絕望。
壬辰倭亂前夕,因兵役、徭役繁重而苦不堪言的百姓不計其數(shù)。許蘭雪軒日常安定的生活與這些百姓的遭遇可謂霄壤之別,但因受來自家庭和老師李達的影響,她嫉惡如仇,難以對不滿的社會現(xiàn)象袖手旁觀。于是,她借唐代邊塞詩的題材,表達自己反對征戰(zhàn)、祈愿和平的意望。
許蘭雪軒的詩集中收錄了描述戰(zhàn)爭場面和邊防生活的《出塞曲》2首、《入塞曲》5首、《塞下曲》5首,表達了對底層人民的關(guān)注和對戍邊將士的擔憂。“新復(fù)山西十六州,馬鞍懸取月支頭。河邊白骨無人葬,百里沙場戰(zhàn)血流。”前兩句借用中國古代地名,描繪了收復(fù)失地、凱旋的場面。后兩句點明戰(zhàn)爭勝利的代價是遍地的白骨和染紅了百里沙場的鮮血,甚至戰(zhàn)士的尸首都回不去故鄉(xiāng)。戰(zhàn)爭場面殘酷,哀傷之情濃厚。戰(zhàn)爭的殘酷折磨著前線士兵,士兵故鄉(xiāng)的親人也承受著戰(zhàn)爭帶來的巨大痛苦。《夜夜曲》中“佳人手把金錯刀,挑燈永夜縫征袍”一句,微涼的秋天,妻子一晚未合眼,熬夜為即將出征的丈夫縫補戰(zhàn)袍。丈夫平安歸來的祈禱、戰(zhàn)場殘酷的恐懼、家計難以維持的擔憂,都縫在了一針一線里?!斑呉虏昧T剪刀冷,滿窗風動芭蕉影”,衣服縫完,夜更涼了。望著滿院的芭蕉隨風而動,婦人心緒難寧,這夜紉著針線滿含憂慮和期待的女子又何止她一人。
李清照和許蘭雪軒同處國家危難、社會混亂之際,但二人憂患意識的表現(xiàn)層面實屬不同。前者更側(cè)重于國家層面,以政治人的角度和眼光分析國家局勢,勢救國家于危難;后者把目光主要集中于萬千百姓,深切感受下層人民的困苦,為底層人民發(fā)聲。產(chǎn)生此差異的原因可以歸結(jié)到兩點。第一個原因可以歸結(jié)為二人所處時代局勢之不同。李清照所生活的北宋南宋之交,外敵入侵,王朝統(tǒng)治岌岌可危。雖然統(tǒng)治內(nèi)部紛爭不斷,社會混亂不堪,但國家危亡之際,主要矛盾是整個民族和外敵之間的矛盾。而朝鮮中期,雖倭寇在沿海騷亂頻繁,北方女真勢力也覬覦半島,但短期內(nèi)還未直接威脅到李氏王朝的統(tǒng)治。比起外敵,國家內(nèi)部的階級矛盾成為社會動蕩的根源。第二個原因可以歸結(jié)為二人當時的個人處境。李清照雖出身名門,但父親、丈夫接連去世,國家滅亡,她自己也被迫成為難民,開始了流亡之路。在他鄉(xiāng)顛沛流離,自己的生活都難以維持的狀況下,也實在無暇顧及其他百姓。此時最期盼的無非國家早日安定,生活回歸太平。而許蘭雪軒并未直接處在戰(zhàn)爭的陰霾中,深居閨閣卻能苦百姓之所苦已極為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