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可 編輯/丙丁
2018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在北京召開媒體溝通會,發(fā)布了我國首次骨質疏松癥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結果表明,骨質疏松癥已經成為我國50歲以上人群的重要健康問題,中老年女性骨質疏松問題尤為嚴重。
以此次調查獲得的中國人峰值骨量數(shù)據(jù)為基準,按照國際骨質疏松癥診斷的金標準(即骨密度降低程度達到或超過同性別、同種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均值2.5個標準差時可診斷骨質疏松癥)計算患病情況。調查顯示,我國40-49歲人群骨質疏松癥患病率為3.2%,其中男性為2.2%,女性為4.3%,女性相當于男性的2倍。城市地區(qū)為3.5%,農村地區(qū)為3.1%。5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癥患病率為19.2%,明顯提高了,其中男性為6.0%,女性為32.1%,是男性的五倍。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它的主要特征是骨礦物質含量低、骨結構破壞、骨強度降低、易發(fā)生骨折。骨質疏松性骨折是脆性骨折,通常在日常負重、活動、彎腰和跌倒后發(fā)生。疼痛、駝背、身高降低和骨折是骨質疏松癥的特征性表現(xiàn),但有許多骨質疏松癥患者在疾病早期常無明顯的感覺。
骨質疏松癥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影響。先天因素指種族、性別、年齡及家族史;后天因素包括藥物、疾病、營養(yǎng)及生活方式等。年老、女性絕經、男性性功能減退都是導致骨質疏松癥的原因。
預防骨質疏松癥應積極改善飲食和生活方式,從多方面著手,首先要均衡飲食,增加飲食中鈣及適量蛋白質的攝入;嗜煙、酗酒、過量攝入咖啡因、高磷飲料和鹽會增加骨質疏松的發(fā)病危險。其次要增加日光照射,大量的維生素D3依賴皮膚接受陽光紫外線的照射后合成。最后要適量運動,也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人在運動中肌肉的活動會不停地刺激骨組織,使骨骼更強壯。運動還有助于增強機體的反應性,改善平衡功能,減少跌倒的風險。
適當運動能讓骨骼變強壯,被診斷為骨質疏松癥或骨密度低,不少人會害怕運動,認為這會增加骨折的風險,其實這種擔心大部分是沒有根據(jù)的。相反,有規(guī)律而適當?shù)倪\動能降低骨折發(fā)生的風險。
骨質疏松在中老年人群中尤其是絕經后的婦女最多見,這是因為激素水平與骨質的代謝關系密切,雌激素下降是骨質疏松的重要原因。運動可以增加雌激素的分泌,且運動越多,雌激素分泌越多,從而起到預防作用。骨質疏松也分輕重,鍛煉的強度及鍛煉方式也有所不同,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才能帶來益處。
球類運動、快步走、慢跑、跳繩、游泳,健身舞和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有助于預防骨質疏松。對于那些體質較弱、運動能力低的人群,每日步行10000步能有效維持脊柱及四肢骨鹽含量。
a.無器械和有器械抗阻運動,如俯臥撐、仰臥起坐、健身器械練習。
b.各種彈力帶抗阻運動,它是一種十分特殊的阻力訓練,在運用彈力帶訓練時,使用者采用不同位置及姿態(tài)都能訓練全身大部分肌肉,訓練時更方便,也更加有效。
c.水中抗阻運動。在水中做各種動作時阻力更大,雖不能直接提高骨密度,但可以通過增強肌肉力量并改善心肺機能和協(xié)調性等,間接改善骨健康。
包括伸展性運動(如踢腿、擺腿和后翻等動力性運動,以及壓腿、劈叉等靜力性運動)、太極拳、體操和瑜伽等。
1.骨質疏松有輕重,因此,鍛煉的強度及鍛煉方式也有所不同,選擇適合自身的鍛煉項目和方式,才能給骨骼帶來更多益處。
2.如果是長期臥床的患者,應積極治療原發(fā)病,盡快使患者下床活動,逐漸增加患者的運動量。在臥床期間,要進行必要的功能活動以減少骨量丟失,開始可進行局部肌肉等練習,增加肌肉對骨骼的刺激量;之后進行全身關節(jié)的被動活動,即增加對骨骼的刺激,以有效防止關節(jié)功能受限;然后再進行主動關節(jié)鍛煉。
3.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進行動能鍛煉必須結合自身的特點,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防止過勞過逸。
4.運動前的準備活動和鍛煉后的整理活動要特別注意,使整個鍛煉完善圓滿,從而使身體舒緩適應。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廢。
5.強度應適宜,心率范圍為:(220-年齡)×60%,運動強度控制在這個心率范圍內能確保運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等強度的抗阻運動,單組能重復此重量的練習8-12次,負荷適應后可通過增加重量或重復組數(shù)來增加難度。對于那些體質較弱、運動能力低的人群,建議有氧運動的有效心率范圍以在醫(yī)生監(jiān)督下完成。
6.有氧運動每次時間40-60分鐘,運動頻率以次日不感到疲勞為度;力量性運動每周2-3次,每個動作每次3-6組,每次堅持30分鐘以上。有氧運動和抗阻運動可間隔進行,比如,周一、三、五進行有氧運動,周二、四、六進行抗阻運動,伸展柔韌性運動可穿插在運動前的熱身或運動后的整理放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