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望
陽翰笙(1902—1993)是當代著名的劇作家和文藝理論家。從1928年到1932年,陽翰笙創(chuàng)作了十多篇短篇小說和八部中篇小說,其中由《深入》《轉換》《復興》組成的長篇小說《地泉》最受人關注。
幾年后,一家出版社有意將《地泉》三部曲再次出版。當時,出版社希望陽翰笙能找?guī)孜幻藶樾≌f作序,以便宣傳。思來想去,陽翰笙打算邀請瞿秋白、茅盾等人出面作序。
可因為文學觀點不一致,茅盾直截了當?shù)鼗亟^了:“非常抱歉,我不能滿足你的要求。因為你的作品是用革命文學的公式寫的,這不是我喜歡的文學體裁,如果非要我作序的話,我一定會毫不留情地批評它?!?/p>
茅盾原以為陽翰笙聽后會不再找他,沒想到對方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又寫來一封言辭更加真誠的信,同時還隨信寄來了回信用的郵資。見陽翰笙如此執(zhí)著,無奈之下,茅盾只好寫了一些評語寄給他:“《地泉》在描寫人物時用了臉譜主義手法,在結構和故事情節(jié)上,出現(xiàn)了公式化現(xiàn)象,在語言上用標語口號式的言詞來表達情感。整體來看,這部作品是很不成功的,甚至是失敗的、一無是處的……”
半年之后,在茅盾快要忘記此事時,他意外地收到了陽翰笙寄給他的《地泉》最新版本,茅盾打開后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他寫的那些評語,竟然一字不落地被刊發(fā)了出來。
選自《今晚報》
素材解讀
把他人的批評作為序言一字不改地刊發(fā)出來,陽翰笙的度量令人折服。“人生南北多歧路,放開心胸才灑脫”。世界上沒有真正完美的人。任何人都會犯錯,每個人的身上也難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點,這并不可怕,但是有了缺點而百般掩飾,聽不得批評才是可怕的。能夠虛心地接受批評,不僅是一種度量,更是進步的階梯。
適用話題
虛心、度量、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