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華蕓
格但斯克明快的色彩讓人很容易愛上它,空氣中也洋溢著海邊城市特有的輕松。這里自古以來航運就十分發(fā)達,一直都是波羅的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如今,航行在港灣之中的已不是裝滿貨物的商船,而是載滿游客的觀光復古帆船。格但斯克的房屋是彩色的,由于這里曾經(jīng)長期被德國控制,房子的風格有點德國式又有點荷蘭式。
在格但斯克的一晚就住在老城之外,別小看這座老城,它可是波蘭最大的古建筑群城市之一。趁著早上老城還在半夢半醒之間,我們起身去感受老城最美的晨光。老城前后兩座城門都保存完好,城門上是格但斯克的徽標。一條主街連接著兩個城門,白天,這條大街上人聲鼎沸,格但斯克的港口每周都有大型郵輪停靠,每當這個時候,這座老城顯得更加喧鬧,只有早上才能尋到片刻的寧靜。路邊的攤位剛剛開張,還沒有顧客,他們聊著天,喝著咖啡,在閑適中開啟一天的生活。主市政廳前是1966年落成的海王噴泉,不管有沒有觀眾,它都在進行著自己的表演。主街兩邊一幢幢緊挨著的建筑將視線自動聚集到道路盡頭那棟華麗的建筑上。
老城中的游客逐漸增多,于是我們決定去參觀與巴黎圣母院齊名的世界第六大紅磚教堂——圣瑪利亞教堂的塔樓。我真是低估了這座塔樓的高度,四百多個臺階爬到最后氣喘吁吁,筋疲力盡,坐著歇了好一會兒才能按下快門。從這里可以俯瞰到整個格但斯克的美景,登高望遠,風景總是不會讓人失望。
支付了爬塔樓的費用,進入教堂就不需要另外付費了。波蘭的教堂大多并不華麗,尤其是看過歐洲眾多文藝復興時期的教堂之后,有種喝白開水般平淡的感覺。有一部分原因是波蘭的很多地方都曾遭受戰(zhàn)爭的重創(chuàng),現(xiàn)在所看到的老城或者建筑都是按照原貌恢復的,格但斯克也不例外;另外一個原因是和宗教本身有關,波蘭信仰新教的比較多,新教崇尚簡約,教堂從外到內都很樸素,不過樸素中也仍然有能打動人心的細節(jié)和光影。
要說格但斯克為什么這么受到游客的青睞,還有一個原因不能不說:那就是琥珀。格但斯克以出產(chǎn)波羅的海的琥珀而聞名。著名的琥珀一條街上總是擠滿了前來淘寶的人,這里大大小小的攤位有近百家,出售的大多是產(chǎn)自波蘭的琥珀和蜜蠟。櫥窗里擺放的都是精品,如果有時間的話,盡可以細細挑選。這次留給格但斯克的時間并不寬裕,所以我只能望著琥珀商店的櫥窗吞口水,然后默默在外面的小攤上選了幾個有琥珀顆粒的冰箱貼留念。
老城之外的格但斯克還有一個地方值得去,就是二戰(zhàn)博物館。這座博物館在2017年剛剛開放,里面的內容大多是從平民的角度去呈現(xiàn)那場戰(zhàn)爭,很多圖片和視頻都讓人深深震撼。博物館中的一角重現(xiàn)了波蘭城市在戰(zhàn)前和戰(zhàn)后的場景,讓人不禁唏噓戰(zhàn)爭的殘酷。
從格但斯克開車不過二十分鐘,就能來到明媚的海濱小鎮(zhèn)索波特。盡管已經(jīng)入秋,可是步行街上的人們的穿著五花八門,吊帶裙和短褲也都不鮮見,大概是因為海濱總是不缺陽光的吧。
步行街上還有一所歪房子,外形扭曲,如同剛剛遭遇了地震,古怪的外表吸引了眾多游客與它合影,儼然已經(jīng)成了這座小城的標志性景點。歪房子的設計師是Szotyhscy和Zaleski,據(jù)說他們的設計靈感來自于一幅插畫作品。
初秋暖暖的陽光照在微黃的樹葉上,海風微微拂著臉頰,讓人感覺很放松。漫步在海邊的沙灘上,幾只天鵝隨行。夕陽西下,小情侶拉著手在棧橋上前行,似乎連空氣中都彌漫著甜蜜的味道。晚餐我們就選了棧橋盡頭的餐廳,窗外是如鏡的海面和港灣里停泊的帆船,有種不被打擾的安靜。在海邊旅游自然是要吃海鮮的,甜美的貽貝,濃湯包裹的蝦肉,表皮微焦內里滑嫩的魚塊,讓人大快朵頤。素食的意大利面是個意外的驚喜,充滿了蔬菜配菜與番茄醬混合的香,沒有白醬意面的油膩,卻一點不失濃郁。
馬爾堡距離格但斯克只有大概60公里,從格但斯克返回華沙的路上正好可以順路拜訪。這座規(guī)模龐大的磚紅色建筑曾是德意志條頓騎士軍團的總部,整體結構都保存完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當時的條頓軍團在歐洲建造了一系列的城堡,各個城堡之間距離都不算遠,相互之間可以用烽火聯(lián)系,馬爾堡是遺留下來的最大的一座城堡。
最有趣的體驗就是在里面的餐廳吃一頓復原的條頓軍團食物,這家餐廳就在城堡的中堡之內。餐廳所在的位置在當時是條頓軍團招待客人的酒店。
廚師查閱了很多條頓軍團留下來的菜譜、記錄,根據(jù)當年記錄的食材,復原出當年條頓軍團所吃的食物。我們點了兩道不同的主菜,一道是雞胸肉,一道是牛肉。在這里的歷史建筑中吃著歷史的食物,是一種很有歷史感的體驗。要問我那時候的菜好吃還是今天的菜好吃?我還是選擇現(xiàn)在更加豐富多彩的食物。甜品就不是當年的食物了,而是融合了廚師創(chuàng)意和波蘭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食物。手工冰激凌中加入了藏紅花,味道很特別。卷了酸奶油的烘餅,澆上溫熱的樹莓汁,酸酸甜甜很可口。這里還有馬爾堡自己品牌的啤酒,喜歡啤酒的別錯過。
吃飽喝足之后,該來看看這座宏偉的城堡了。馬爾堡建造于1276年,是一座典型的普魯士紅磚城堡,它實際上就是一座具有防御功能的小型城市。城堡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外堡、中堡和高堡。據(jù)記載,光是建造高堡就用了450萬塊磚,這在當時是一項非常浩大而艱巨的工程。高大的城墻、護城河、吊橋和鐵閘,還有射擊孔和投擲石塊的機械讓它具有極強的抵抗進攻的能力。
游覽從中堡開始,庭院內矗立著四尊騎士團首領的銅像。跨過內護城河,就可進入高堡,這里是馬爾堡的心臟,是當時的宗教活動中心。四面圍合的庭院中間是水井,井上佇立著鵜鶘用自己的鮮血哺育幼雛的銅像,象征著條頓騎士們勇于犧牲自己的精神。高堡內的圣母堂雖然破敗卻讓人覺得很美,圣母堂外側的圣母圣子像剛剛修繕完畢。在二戰(zhàn)中,馬爾堡遭到了巨大的破壞。二戰(zhàn)后,波蘭政府對它進行了重修,恢復了它昔日的風采,也才能讓現(xiàn)在的我們看到它本來的面目。
在圣壇前一角,能看到教堂內原始的彩色馬賽克地板,可以想象當時教堂內的精美??吹綁ι线@座小雕像的時候就意味著廁所到了,據(jù)說這座雕像的動作和表情是很內急的樣子。然而,經(jīng)過雕像右轉,還要穿過一條長長的走廊才能真正到達廁所,也真是難為了當時的士兵了。廁所實際上是建在護城河上方的,馬桶下面能直接看到河水,排泄物也是直接排放到護城河里的。
至此,我的波蘭之行也完全結束了。波蘭的歷史建筑,波蘭的山川與河流,波蘭的活力與創(chuàng)造力,波蘭的美食,都是吸引我們再來波蘭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