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 姿
(閩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著名的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說過:在某種意義上,“全部中國思想史,亦可謂即是一部教育思想史。至少一切思想之主腦,或重心,或其出發(fā)點與歸宿點,則必然在教育”[1](P234)。毋庸置疑,教育在歷史進程中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總結歷史經驗、弘揚革命傳統(tǒng)?!袄^承革命文化”是黨的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重要體現,是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精神指引,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精神支撐。因此加強高校革命文化教育,有助于強化大學生的黨性觀念,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對培養(yǎng)堪當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意義。
革命文化教育是一種與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及其建立紅色革命政權的艱苦歷程密切聯(lián)系的,積極進步的文化教育,是黨的光榮傳統(tǒng)的集中體現。革命文化教育的內涵是代表中國社會的前進方向,符合發(fā)展潮流,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
革命文化源自于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在共產國際指導下走向蘇維埃革命道路,獨自領導革命斗爭,創(chuàng)建革命根據地,并在這一過程中凝練而成的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tài)。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首次提出“革命文化”的范疇,指的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教育兩個組成部分,其基本規(guī)定性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2]。革命文化是指建國前中國共產黨、人民群眾和進步人士在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指導下,以共產主義文化思想武裝廣大知識分子和革命群眾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各種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以井岡山、蘇區(qū)、紅巖、延安和西柏坡革命文化最為典型。革命文化是歷史與革命實踐高度理論抽象,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結合體。它的內涵非常豐富,外延也非常廣泛,是物質和精神的有機整體。
革命文化教育中,革命是其政治屬性,文化是其文化屬性,教育是其教育屬性,只有三種屬性的同構互成,才能夠提高革命文化教育的有效性。《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式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了“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方針,要求高校切實抓好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學習教育,弘揚革命文化,加強革命文化教育,深化中國共產黨史學習教育,利用重大歷史世界紀念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公祭儀式等組織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奔訌姾透倪M大學生革命文化教育,對于青年學生積極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安全意識,弘揚中國精神,并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革命文化教育記述了中國共產黨人“精、氣、神”的演進軌跡,描繪了中國精神成長發(fā)展的生動畫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源頭之一。新時代,革命文化教育依舊是激勵中國人民愛國奉獻、自強不息的強大精神支柱,是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力量源泉,也是我們建立文化自覺、自信的重要精神資源。
1.堅守信仰、敢于創(chuàng)造的愛國精神
光照千秋的長征精神是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長征所展現出的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信仰、堅實的責任和擔當,是共產黨人敢于創(chuàng)造、勇為天下先的國家情懷。在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體系中,創(chuàng)新是方向、是動力、是保障,也是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正是有了創(chuàng)新精神,中華民族才有了由危亡走向新生繼而邁向輝煌的偉大轉折;正是有了創(chuàng)新精神,中國共產黨人才創(chuàng)造了世界戰(zhàn)爭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長征,甩開敵人的圍追堵截,完成了偉大的戰(zhàn)略轉移。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在根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蓖ㄟ^革命文化教育在學生心中播下愛國的種子,就能夠收獲對國家和民族的濃濃之情、拳拳之心,才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甘為人梯、群策群力的奉獻精神
無數烈士為了中國美好的未來,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中國共產主義的解放事業(yè)。中國共產黨繼承了中華民族團結協(xié)作、一致共同發(fā)展的民族精神,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大家一心一意闖難關、辦大事,使得我們能夠克服條件的不足,形成巨大的合力,將事情辦好?;仡櫸覀凕h的歷程,艱苦奮斗是我們戰(zhàn)勝各種困難,闊步前進的力量源泉和精神保證。從井岡山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到長征團結一致、一往無前精神,再到延安時期的勵精圖治,號召全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中國共產黨反對個人英雄主義,強調集體的力量、人民的力量,這既是對于中國共產黨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我們繼承民族團結精神的良好體現。
3.不畏艱難、實事求是的奮斗精神
在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文化中,不畏艱難,實事求是的奮斗精神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實踐。“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這些都來自于共產黨人特有的政治情懷、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與共產主義運動和理想有機結合并升華為中國共產黨人用不畏懼、永不退縮的精神。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是馬克思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必然要求,是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的成功范例。實事求是實現了將中國基因和馬克思主義方法的成功結合,在理論上新穎獨到、實踐中富有實效,成為我們黨的寶貴思想財富。我們黨的很多革命精神都閃耀著實事求是的光芒。遵義會議時,當時的黨中央實事求是地承認并分析了一段時間以來某些方面的錯誤,總結經驗,才實現了路線調整,有了戰(zhàn)略轉移的新方向。
習近平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备锩幕鳛槲覀凕h的寶貴精神財富,承載著革命先烈為祖國、民族奮斗、獻身的精神?!皞鞒屑t色基因,講好中國故事”是我們增強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對于當代青年學生而言,進行革命文化教育尤為重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13次提到“馬克思主義”,從“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到弘揚馬克思主義學風、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精神旗幟”[3],通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光芒。革命文化教育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具有高度一致性。革命文化教育的鮮活實踐,成為共產黨人和人民大眾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生動注腳。新時代,加強高校革命文化教育,是對青年學生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重要載體,能夠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tǒng)一指導思想,凝聚起強大的理論思維力。革命文化教育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集中體現,既有特定條件的特定內涵又富有價值永恒與時俱進的普遍意義。“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力量?!盵4](P63)革命文化見證了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并結合具體國情進行了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歷程,蘊藏了豐富的理論資源。加強高校革命文化教育,可以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更加直觀生動,有助于青年學生在實踐中體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諦,更好識別各種唯心主義觀點,提高其政治敏銳力和思想鑒別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個人品德建設。”[5]革命文化教育蘊含豐富的道德內容: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規(guī)范了黨和政府的政治道德;誠實守信、團結互助、無私奉獻等又對個體社會公德進行引導;勇于犧牲、艱苦奮斗代表了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這些反映了革命前輩的偉大業(yè)績和崇高品德,折射了先輩們的人格魅力與革命經歷,是我們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加強革命文化教育,用革命文化教育青年學生,有助于引導青年學生的精神追求,提升價值品味,形成高尚的人格。革命戰(zhàn)爭時期,黨提出的“沖鋒在前,退卻在后”的號召,激勵著廣大愛國人士拋頭顱、灑熱血,為爭取民族獨立奮斗一生。沒有劉胡蘭、董存瑞等革命先烈的無私奉獻和犧牲精神,就不可能取得革命和戰(zhàn)爭的勝利。早在創(chuàng)建農村革命根據地時期,毛澤東同志就強調“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要求節(jié)省每個銅板,為了戰(zhàn)爭和革命事業(yè)早期形態(tài)。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我們黨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塊革命根據地,井岡山精神生動詮釋著艱苦奮斗、艱辛創(chuàng)業(yè)的革命作風。為了打破敵人對井岡山的經濟封鎖,朱德同志經常親自帶領戰(zhàn)士們下山挑粱?!爸斓碌谋鈸钡墓适鲁蔀榫畬骄裰袧饽夭实囊还P,真實見證了紅軍艱苦奮斗、同感共苦的精神情懷。
意識形態(tài)決定文化的前進方向和前進道路。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5]。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日益加深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思想意識領域也出現了多元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基本發(fā)展格局。各種不同性質和形態(tài)的文化“爭奇斗艷”,努力拓展自身的“領地”,激烈爭奪青年學生,對我國主流思想文化構成了嚴重的沖擊。比如,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重新泛起,試圖顛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成就,影響青年學生對革命歷史、革命文化的正確認識。革命文化教育,既秉承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品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高風氣節(jié)、“鞠躬盡碎,死而后已”的奉獻意識、“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人格追求等民族精神,又發(fā)揚了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人民抗擊列強、抵御外辱、救亡圖存、保家衛(wèi)國的奮斗和犧牲精神。加強革命文化有利于大學生自覺抵制“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虛無主義”等錯誤意識形態(tài),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增強文化自信,勇于承接時代新人重擔。
革命文化在我們黨90多年革命、建設和改革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具有資政育人不誤的功能。高校革命文化教育應堅持理論指導與實踐養(yǎng)成相結合的原則,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校園文化以及社會實踐的作用,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教育是文化傳承的主渠道,傳承革命文化離不開教育。高校要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的作用,注重史實講解,注重理論闡釋和政治方向的引導。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開設革命文化教育方面的選修課程,編寫區(qū)域革命文化教育的相關書籍,不斷強化學生對革命文化的歷史記憶。比如,臨沂大學編寫的《沂蒙精神與紅色文化》一書,已作為大學學習革命文化教育的選修課教材;結合新時代青年學子的認知特點和精神需求,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新路徑、新方式、新模式,讓思政課教學“活水”涌入學生心田,浸潤學生心靈。比如大連理工大學實施的新時代“中班授課—小班研討—文藝展演”的“一體兩翼”思政課教學模式,100人的“中班授課”講授理論,30人的自然班“小班討論”結合課堂熱點、難點問題展開討論,真正實現了“學理論、講真話、進頭腦”的效果;同時,如果革命文化教育還是照辦以往說教的經驗,以一種高姿態(tài)形式出現在眾人面前,以“我說你聽”的口吻開展顯然是行不通的。要強化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改變“我說你聽”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倡導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有機銜接。運用綜合的方法,采用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翻轉課堂,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實現青年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其中校園文化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和有效載體。高校要注重營造革命文化教育和傳播的氛圍,定期邀請一些革命前輩開展革命文化專題講座,讓學生聆聽抗戰(zhàn)時代的事跡,感觸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鼓勵馬克思主義理論讀書社等紅色社團的發(fā)展,分層次、多形式開展革命文化理論類的電視知識競賽,通過創(chuàng)立讀書、交流、研究、實踐、總結“五位一體”的學習,促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支撐;把緬懷革命先烈、講述英雄事跡、紀念抗戰(zhàn)勝利等內容的革命文化教育與黨團活動結合起來,在豐富黨團活動形式的同時讓學生接受思想洗禮,樹立崇高理想;利用重大節(jié)慶日,紀念日,組織舉辦革命文化的演講、革命文化教育論壇、紅歌會等革命文化教育活動;積極在青年學生中宣傳推廣《中國共產黨黨史》《苦難輝煌》等革命文化教育的輔導讀物,組織學生觀看《建國大業(yè)》等革命經典影視劇和文獻紀錄片,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爭做新思想的傳播者。此外,加強革命文化宣傳欄、革命文化教育網站等建設,創(chuàng)辦革命文化教育為主題的刊物。比如,湘潭大學創(chuàng)辦了學生刊物《黨史文苑》,又如閩南師大的“‘一馬’為先”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學生了解黨史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強化大學生的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意識。
習近平的學習實踐觀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知行合一觀”的繼承和發(fā)展,強調不僅實踐是個人成長和發(fā)展的重要基礎,而是是人生的寶貴財富,廣大青年學生應把個人的遠大抱負落實到為人民服務和社會主義現代建設服務中,在時代變遷與實踐發(fā)展的基礎理論上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因此,高校要把革命文化教育傳承納入社會實踐服務的整體規(guī)劃設計之中,著眼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革命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通過開展閱讀紅色經典、革命老區(qū)社會調查、參觀紅色基地、情感道德體驗等活動,利用各種契機在革命老區(qū)開展大學生革命文化教育體驗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江西師范大學每學期從全校自愿報名的2000多名學生中,選拔50人左右組建 “大學生革命文化宣講團”,先后開展了“井岡行”“延安行”“蘇區(qū)行”“八一行”“西柏坡之旅”和“重走長征路”等實踐體驗,尋訪紅軍足跡,瞻仰革命舊址,收集整理革命故事,感悟紅色革命精神。宣講團成員在接受紅色文化實踐教育后,重返思政課堂宣講革命文化這就實現了從課本(課堂)走向實踐(實地)再走回課本(課堂)的雙循環(huán),實現了革命文化傳承的全覆蓋,創(chuàng)造了“點面結合”的紅色基因傳承新模式。通過利用暑期“三下鄉(xiāng)”的社會實踐平臺,組織大學生廣泛深入延安、井岡山等革命老區(qū)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重走“長征路”,探尋革命歷史足跡,深入偉人故居參觀學習,使革命文化教育深入到大學生的心靈深處。引導大學生學“紅色經典”、懂“革命歷史”、講“中國故事”,讓大學生在自我體驗中觸摸“歷史的厚度”,感受“文化的溫度”。通過實踐活動,“咀嚼”并“消化”革命文化教育內隱的精神品質,消除精神懈怠,自覺承擔起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