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莊偉杰
置身于多元共生、時空錯亂而又紛紛擾擾的當下詩壇,面對接踵而來的、鋪天蓋地的詩歌作品,在應接不暇之時,常常使人身心俱疲,連審美知覺也顯得疲憊。然而,一旦與好詩相遇,便如逢甘霖,如聞香茗,沉浸其中,給人別見洞天之感,精神頓時為之一振。那些以默默執(zhí)著的耕作堅定地走在路上的行者,著實叫人刮目相看。自發(fā)創(chuàng)建“素顏人生”微信平臺的詩人林懋予,便是如此。在人心悸動、連空氣中都彌散著浮華氣味的當下,他樂此不疲,越玩越起勁。而主張“素顏人生”,本身則具有很強的挑戰(zhàn)性。一個真誠寫作者,能以此作為一方安心修煉的棲息之所,并通過文字傳達去探索關于自我與世界、現(xiàn)實與歷史的奧秘,從而呈示和提升日常詩意人生的品質,尤顯難得。
誠然,作為一個寫作者,想要發(fā)出自己的心聲,語言文字無疑是“最有意味”的媒介。印象中的林懋予,雖然居住在著名詩人舒婷生活的鼓浪嶼,但他不是舒婷的追隨者,他有自己的寫作立場和路徑。因為說到底,無論是性別或代際,還是人生閱歷和歷史語境等因素,兩者畢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舒婷作為朦朧詩的代表性詩人,已成為一個時代的“詩歌女神”。對此,林懋予是清醒而明白的,當然也意味著更大的挑戰(zhàn)。在這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探索向前是唯一的出路,也才有可能尋找到通往靈魂的最佳出口。于是涉足其中,他別無選擇,必須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并盡心盡力地嘗試著詩歌寫作的各種可能性。
斷斷續(xù)續(xù)讀過林懋予的部分詩作,總體印象是,他的詩沉湎于內心的獨立言說,風格空靈與簡約,大多從自身的生命體驗和人性出發(fā)去抵達萬事萬物,甚至在習焉不察的日常中去發(fā)現(xiàn)詩意,并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來觀察、理解和把握對象,就勢造勢地構筑詩性空間。由于注重語言的質感和張力,詩人在他既定的知識結構與氣質框架中,不斷地挖掘心智,拓展想象力的深廣度,使得他的詩歌有一種奇崛的空靈詩境。他的個別詩作,在實處見虛,在虛處實化,凝聚為瞬間定格的閃光碎片或精神圖景,去建構自己對于世界的認知,無不洋溢著鮮活的生命力,且靈動地借助這種力量,驅使自己的詩歌自由飛翔……
其實,談詩論詩是一種相當冒險的精神之旅,對于詩是什么,或者好詩是什么,總難有統(tǒng)一的說法和理由?;蛟S,這可以為讀者尋求詩的不確定性提供更為開闊的讀解空間。當然話還得說回來,好詩并非隨時都能產生,必定有其特定的機緣,尤其是背后積淀的更為深邃的或者神秘的因素,比如個人的天賦稟性、知識結構、心理定力和精神能量,都是極其重要的。
再次瀏覽林懋予詩歌,從他的寫作實踐和個人對于詩歌的理解和追求,看得出,一個人具備怎樣的精神資源、生命姿態(tài)和寫作方式,便會有怎樣的關注點和爆發(fā)力。林懋予的多數(shù)詩作,并非是激越式狂歡型的情感輻射,也不是眩目式奏鳴般的華彩樂段,而是冷靜之后的沉思,是經(jīng)過心靈過濾之后的律動,并以特有的氣息、別樣的意味和清晰的紋理,借助出其不意的句式和精簡的文字呈現(xiàn)出來,無不打上作者藝術個性的印記。既有清醒而自覺的生命意識,又有進入中年時依然不息探索的徹悟?!短炜罩铡贰犊罩惺男小繁闶侨绱?,后者狀寫的是詩人身處鋼筋水泥林立的都市高樓,從空間上的忽而“上升”忽而“下沉”的獨特體驗,去體味生活的升降或身心的沉浮,繼而生發(fā)出無盡感慨——“所有的時間都如坐化的浮云”之飄忽,以此質疑城市生活所帶來的某種不安定感。于是,“狐疑,聲音正在收集聲音”。狐疑,本身也是一種聲音。而這,恰恰是詩人意欲發(fā)出的個人聲音。透過這種聲音,同時傳遞出生活在都市的現(xiàn)代人內心難言的復雜情緒。而虛虛幻幻的《空中之空》“有空嗎?”頗有玄學味道,那一只“扇動巨翅的六翼蝴蝶/要抵達的孤獨”,居然“比我們人類的還艱難”。天空大嗎?的確是大而空。然而比天空更大更空的其實是心,是“一顆顆通紅的心”,而心的孤獨到底有多么遼闊,承受?坐化?涅槃?如同天空一樣,依然“——空!空?空?!”詩中的感嘆與追問,似乎蘊含著某種禪意?!恫灰涯Щ谜f成歷史》一詩,令人深思之處在于,詩人通過對現(xiàn)實與歷史的互文,極寫悠悠歲月和人事代謝,作為一種“烏托邦篇”卻充滿象征意蘊。溫暖與蒼涼,憑吊與浩嘆,神奇與真相,在不斷呈示中折射出詩人的深層心理世界?!栋倌旯陋毾录坊蚩衫斫鉃橐皇讗矍樵?,字里行間流曳的那份低緩的情緒,飽含著追求的熱烈,沉郁的獨立透析出自尊,孤寂的心境涌動著深情的祈禱?!拔业皖^輕嗅你。你看我的樣子/像一朵薔薇看一頭猛虎。是啊/猛虎呵是在我的心頭,/但我還是要祈禱:/在我低頭的時候,不要/被武松偷襲,那一棍/打下去,我會百年孤獨”。還有《新七宗醉》中流露的那種直面現(xiàn)實人生的銳利感受,以及盡力回避直陳,而突出景物、意象和情緒的深層意蘊,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詩人極力凸現(xiàn)感覺,尋求一種從生存經(jīng)驗中抽取情緒,并將情緒智化的詩意效果。“城市套路深,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詞/我走到浪花覆蓋的礁石/聽到了不是詞的詞//浪花組合成的詞/向八荒漫開/我發(fā)現(xiàn)日光巖/是日光和月光/是辭匯而不是詞”(《詞》)。每個詩人把握世界的藝術方式是曲徑通幽的,重要的是,它首先是個人獨特的,然后又是可以讓人共享共鳴的,并喚起類似心境的體驗。
詩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其獨特性并非是?;ㄕ校钦故疽环N決不妥協(xié)的詩性品格。詩的神奇魅力從何降臨?它來自詩人的主體心靈,是從自我體悟中獲得的??梢詳嘌?,詩人對生命和世界先驗性的理解和領悟,與修行的佛者、道者體悟到生命之光大體相似,而精神性則使詩的獨特具有了神性。如果說一首成功的詩是在發(fā)現(xiàn)中用語言的利器抓住一瞬即逝的美,讓思想的羽毛豐沛想象的空間,皆有助于獨特的生命感受與知覺最大化的凝煉和整合,那么,好的詩人應該自覺地面對龐大的世界及自己的內心,并且要堅守活著的良知和真實的人性。當然,不同的詩人,滿布的深層心理之紋,往往以其各異的情致和姿態(tài),很難納入到同一個審美框架里。
林懋予可能意識到“此中有真意”,因而他的詩,既不屬于某門某派,也不作繭自縛,如同他提倡的“不簡單也不濃妝”的素顏人生。從他筆下那些在經(jīng)意或不經(jīng)意間自然成趣的詩行句式里,隱約可見他有著一顆既敏感又不失達觀的詩心,既置身其中,又超然其外。毋庸諱言,每個詩人都有其潛在的某種局限,這是詩人自身精神世界的特有內在構成使然。對于林懋予而言,如能更理想地施展優(yōu)勢,拓寬更大的意域,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的想象空間和符號系統(tǒng),尋求接納能賦予讀者更為豐富的審美空間,或許,又將繽紛閃爍出另一番特別的風景。
附:林懋予的詩(二首)
天空之空
有空嗎有空嗎
天空之城。在天降甘霖之前
巨大的窗簾在飄動
把城門都覆蓋了,而
黑與灰的間隙
是一顆顆通紅的心
墨色的大雨天,那一只
扇動巨翅的六翼蝴蝶
要抵達的孤獨
實實在在,比我們人類的還艱難
天空
——空!空?空?!
空中十四行
上升
下沉
當城市的峽谷與溝壑
在一百五十五米的高空匯聚
那停留在五十一層電梯的
是我的心。不是我的身體
接住雨的,是六十層
高樓的屋面。反復回蕩著
空曠的
不是山風,不是空谷
是鋼筋水泥排排坐的城市
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某刻
所有的時間都如坐化的浮云
狐疑,聲音正在收集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