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受各類因素的影響,部分地區(qū)出現小麥赤霉病。小麥赤霉病屬于暴發(fā)性、流行性、氣候性病害,不僅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危害,而且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诖?,本文主要探討小麥赤霉病發(fā)生危害形勢及防治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 小麥;赤霉病;危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5.1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22-90-2
小麥赤霉病又稱麥穗枯,是小麥的主要病害之一,是麥類作物上典型的氣候病害。近年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生勢頭不斷上升。美國是小麥的主要生產國家,每年都會有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生,對小麥的產量造成嚴重的影響[1]。近年來,隨著氣候的不斷變化和各類因素的影響,我國部分地區(qū)也出現了小麥赤霉病,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使種植者受到一定的經濟損失。為有效減輕經濟損失,提高小麥產量,需要有效做好小麥赤霉病防治工作。
1 小麥赤霉病的綜合危害
赤霉病可以侵染小麥的各個部位,主要發(fā)病部位為小麥的苗、穗、莖基、稈等。在小麥生長過程中,幼苗期引起苗腐,生長中期引起稈腐和穗腐。穗腐癥狀主要是病菌在小麥抽穗至揚花期浸入,到灌漿至乳熟期顯現癥狀,小麥成熟后形成災害[2]。在流行期,小麥赤霉病會使小麥產量減少55%左右,對種植者造成一定的經濟影響。不僅如此,小麥赤霉病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影響。在小麥赤霉病發(fā)病的過程中會產出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為主的真菌毒素,人們食用病小麥后會引起中毒,其主要癥狀為惡心、嘔吐等,嚴重時還會造成大出血而影響人們的生育能力和免疫能力。另外,DON的毒性較強,而且毒性持續(xù)性較強,具有傳遞性,極易造成動物急性中毒,主要的癥狀為食欲減退、反應遲鈍、嘔吐等。
2 小麥赤霉病發(fā)病癥狀
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麥的各個部位,如苗、穗、莖基、稈等部位均會出現病癥。但在長江中下游麥區(qū)主要侵染穗部,癥狀是穗腐,一般在揚花后8 d左右出現,發(fā)病盛期一般為乳熟期至成熟期。發(fā)病初期,小穗穎殼上會出現水漬狀褐色斑點,以后逐漸擴散到整個小穗。氣候潮濕時,感病小穗的基部或穎片合縫處出現粉紅色膠黏霉層,后期產生煤屑狀黑色顆粒??諝飧稍飼r,病穗枯白,不產生霉層。紅色霉層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黑色顆粒是病菌的子囊殼。
3 小麥赤霉病發(fā)病條件
病原以菌絲和子囊殼的形式存在于殘稈及其他植物體上進行越冬[3]。受氣候的影響,在收麥或揚花期出現陰雨連綿、潮濕多霧天氣,極易造成小麥赤霉病。另外,栽培管理不當、病殘體大量留于田間或者過量偏施氮肥造成小麥密度過大、麥苗貪青徒長易倒伏的地塊,一旦條件適宜,易導致發(fā)病。
4 小麥赤霉病防治措施
4.1 農業(yè)防治措施
首先,深耕滅茬是避免小麥赤霉病發(fā)生的主要途徑。小麥收割后,有效清除秸稈,進行深耕,避免在二次耕種過程中出現小麥赤霉病[4]。其次,在小麥赤霉病多發(fā)地區(qū)可有效選擇種植優(yōu)良的抗病品種,提高小麥的產量。再次,播種時間的確定應考慮避開小麥赤霉病的頻發(fā)期,控制好小麥的播種量,合理進行密植,確保田間通風性和透光性良好,形成抑制小麥赤霉病發(fā)生的環(huán)境。最后,在日常施肥過程中要確保施足肥料,有效增加磷肥和鉀肥的施加量,減少氮肥的使用量,有效促進麥株健康生長。
4.2 化學防治措施
現如今,化學防治措施是小麥赤霉病的主要防治手段,該措施效果較好、見效快。但是,在施藥過程中要對用藥量和施藥時間進行有效的控制。小麥揚花期是有效施藥的最佳時期,可有效選擇50%多菌靈1 000倍液或70%甲基拖布津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通常,可根據小麥的揚花率進行藥劑的選擇,揚花率在15%左右時進行第1次噴藥。在有效噴射的過程中對準小麥的穗部和上部葉片進行噴藥。噴藥后若遇到雨天,要進行二次噴藥,以降低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病率。
4.3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能有效彌補傳統防治措施的不足。相關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桿菌B—30210和熒光假單細胞桿菌MKB158的應用能有效降低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病率;淺黃隱球酵母OH182.9的應用能有效降低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病率;放線菌以鏈霉菌為主,鏈霉菌的應用能有效抑制小麥赤霉菌的發(fā)病。通過對各類菌體的研究發(fā)現,在有效的防治工作中,生物防治技術能有效降低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病率,提高小麥的產量。
5 小麥赤霉病防治技術的發(fā)展前景
目前,在小麥赤霉病的防治工作中,較為常用的防治手段是化學防治措施。在小麥赤霉病多發(fā)期及時噴霧化學藥劑,可獲得較為顯著的防治成效。但是,由于化學防治藥劑性質單一,小麥赤霉病病菌在一定條件下極易產生抗藥性。加之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近幾年常用的化學防治藥劑的防治效果明顯降低。鑒于此,農民便繼續(xù)增加化學藥劑的使用量,致使小麥赤霉病菌對化學藥劑的抗藥能力增強,從而對小麥赤霉病防治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5]。因此,加強生物防治技術研究,在小麥赤霉病防治工作中有重要的作用?,F代生物學的有效發(fā)展,能定向對植物病菌進行遺傳改造,如將拮抗性較強的菌基因轉移到寄生植物的微生物中,可以將其作為生物防治技術工作中的主要研究點。但這僅僅是對菌類的研究,要想全面開展防治工作,就必須加強其他方面的研究,有效引進成本較低、能與化學抗菌方法相適應的辦法,增強小麥的抵抗力,提高小麥的總產量。
6 結語
在小麥赤霉病防治工作中,需要選擇合適的防治技術及藥劑對小麥赤霉病進行有效控制,這對提高小麥的產量和種植者的經濟收入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云,王建強,楊榮明,等.小麥赤霉病發(fā)生危害形勢及防控對策[J].植物保護,2017(5):11-17.
[2]于湧鑫,杜國防,倪運東,等.淮安市洪澤區(qū)小麥赤霉病發(fā)生特點及防治技術[J].上海農業(yè)科技,2017(6):116-117.
[3]于思勤,馬忠華,張猛,等.河南省小麥赤霉病發(fā)生規(guī)律與綜合防治關鍵技術[J].中國植保導刊,2019(2):55-62.
[4]巴扎爾古麗·冬德爾汗.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生與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yè)研究,2017(10):75.
[5]楊澤峰.2017年阜南縣小麥赤霉病發(fā)生趨勢與防控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2017(9):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