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水利專家張含英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黃河治理理論的寶貴財富。其主體論文收入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2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刊行的《治河論叢》。其中,許多文章的論斷至今仍有意義,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蛟S因此,《中國水利史典·黃河卷》將之列入第二批黃河文獻的整理書目,用繁體字排版。本人有幸承攬這一任務,通過系統(tǒng)和認真地品鑒,從中獲得諸多啟發(fā),也欲借此片紙將張含英的事跡,他起初從事水利研究事業(yè)的觸動,《治河論叢》的內容以及??钡那闆r做簡單介紹。
張含英,1900年5月10日生于位處黃河南岸不遠的山東省菏澤縣城。小時候老人們所講述的清朝咸豐年間黃河改道的故事和漲水時警報時傳的經歷,使他立志要研究黃河水利。1918年,張含英考入以工科見長的北洋大學預科。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北洋大學將學生全體開除,遞交悔過書者方可恢復學籍。張含英以愛國愛校無罪,不肯如此,堅決抵制,于1919年冬轉入北京大學物理系。但治河之志不忘,遂于1921年申請山東留美學生補助費,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土木工程系學習,1924年獲學士學位。繼而于康奈爾大學深造,于1925年獲土木工程碩士學位,同年歸國。
1925年至1949年間,張含英先后經歷了17個崗位。其中與水利相關的11個崗位如下:1928年8月至1930年8月,任山東建設廳技正兼科長(主管水利)。1930年9月至1932年2月,任北寧鐵路局葫蘆島港務處主任工程師。1932年10月至1933年7月,任華北水利委員會課長,兼任北方大港籌備處主任工程師、北洋大學教授。1933年9月至1936年8月,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后任總工程師。1936年11月至1938年1月,任全國經濟委員會水利處副處長。1938年2月至9月,任經濟部(該部兼領全國水利行政業(yè)務)技正。1938年9月至1939年12月,任湘桂水道工程處處長兼總工程師。1939年12月至1940年12月,任揚子江水利委員會代理委員長。1941年1月至8月,任揚子江水利委員會顧問。1941年8月至1943年10月,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1943年12月至1948年1月,任中央設計局設計委員兼水利組長。雖然只有在黃委會期間直接從事治黃事務,但是對于黃河“因志愿和興趣所在,在從事他項工作的業(yè)余時間所下功夫亦不少”(《張含英自傳》)。如在葫蘆島港務處工作期間寫作的《論治黃》一文即為其例。
1949年6月至1950年1月,任解放區(qū)黃河水利委員會顧問。1950年至1979年,任水利部副部長、水利水電部副部長兼技術委員會主任。1979年至1982年,任水利部顧問。1994年6月退休。2002年去世,享年102歲。
《治河論叢》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2月由國立編譯館出版、(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選輯了張含英1931年至1936年間有關黃河的文章15篇。其中部分篇章對于作者的治河生涯的了解頗具意義。如《李升屯黃河決口調查記》,系作者1925年隨同山東黃河河務局赴李升屯查勘并籌備堵口一事的追記,此次調查是其對黃河的初次接觸。1931年2月發(fā)表于《大公報》的《論治黃》,為其關于黃河的首篇文章,與李儀祉早先發(fā)表于該報的《導治黃河宜注重上游》議案有所商榷。據(jù)張含英回憶,這篇文章成為他們兩人相識的契機。1933年至1935年在黃委會工作期間,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工作情誼。1932年,張含英隨同王應榆,經冀、魯、豫三省,由山東省利津縣至河南省孟津縣沿河視察,這是他第一次視察黃河下游,視察情形見諸《黃河視察雜記》。1933年9月,黃河水利委員會正式成立,張含英任委員兼秘書長,并兼總務處處長。堵口工作后來雖被黃河水災救濟委員會工賑組攬持,下游三省也不聽統(tǒng)轄,而黃委會依然為黃河全面治理和開發(fā)做了諸多前期的準備工作,如添設水文站、水位站,測量下游河道及有關地區(qū)的地形,修建水土保持實驗站和下游河道治理模型試驗所,創(chuàng)辦《黃河水利月刊》等。張含英自述道:“這(1933年至1935年間在黃委會的工作)也是我對黃河有更深刻認識的特殊機會,對之思考的問題自然亦屬不少?!保ā稄埡⒆詡鳌罚┰诖似陂g發(fā)表了一系列論文,后來有的收入《治河論叢》。如《黃河最大流量之試估》一文,張含英在僅掌握兩個觀測點的4年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參考諸多論文,估算出黃河最大流量為30000立方米每秒,認為這個流量不是下游河槽所能宣泄的。在《黃河之沖積》一文中指出來自黃土高原之泥沙是黃河難治的根本。在《黃河改道之原因》一文中提出于中游節(jié)制流量、減少泥沙,于下游固定河槽、加固堤防的治本之策。
《治河論叢》1936年初版后,1937年再版。2013年黃河水利出版社以簡體字出版。本次整理所據(jù)為1936年之初版本。以下將整理的情況和采取的原則簡要說明。
本書部分篇章涉及原始文獻的引用。引文的核對主要依據(jù)一次文獻,也參考其他流行版本。與原文獻存在差異,如僅為通假字、虛詞使用的不同則不予更改;如與一次文獻不同,卻有一致的二次文獻,在不能確證文意錯誤的情況下不予更改,在確能正誤的情況下予以改正。如《治河策略之歷史觀》征引司馬光反對堵塞北流的言論,其文字與《宋史·河渠志》中所載大致相同,但“是移恩、冀淪胥之患于滄、德等州也”一句,《宋史》原文為“是移恩、冀、深、瀛之患于滄、德等州也”?!岸鳌⒓蕉轀S胥”的語義并無錯誤,現(xiàn)存西安碑林的《黃河圖說》碑也為“是移恩、冀之患于滄、德也”,故仍存其舊。又如《治河策略之歷史觀》中引述賈讓上策,有“河從內黃北至黎陽為石堤”句,《漢書·溝洫志》為“河從河內北至黎陽為石堤”。《冊府元龜》等書為“內黃”的說法,但是“內黃”在“黎陽”北,“河內”在“黎陽”南,故依從《漢書·溝洫志》“河內”的說法,對引文予以校改。
民國時期雖然使用繁體字制版,但多有不規(guī)范之處,書中存在著部分異體字兼用和混用的情況。對于如“歷”“曆”的混用,年號如“慶歷”以及用作歷法意的,如“公曆”時改作“歷”?!翱!薄盀F”指疏導之意時統(tǒng)一為“濬”?!皼_”“沖”二字不作統(tǒng)一,但偶現(xiàn)之“沖”字,則改為“沖”。將“重複”的“複”改作“復”,不再出校。
后附內容只是自己在整理該書過程中的一點認識,或有不當,敬請專家正之。
黃河勘測規(guī)劃設計有限公司更名公告
各相關合作單位:
由于公司發(fā)展需要,經水利部同意、國家工商總局核準,“黃河勘測規(guī)劃設計有限公司”名稱從2019年1月10日變更登記為“黃河勘測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屆時原公司業(yè)務由“黃河勘測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繼續(xù)經營,原公司簽訂的合同繼續(xù)有效,原有的業(yè)務關系和服務承諾保持不變。
因公司名稱變更給您帶來的不便,我們深表歉意!衷心感謝您一貫的支持和關懷,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和您保持愉快的合作關系,并希望繼續(xù)得到您的關心和支持!
特此公告!
黃河勘測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9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