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賢才
說到古人吃肉,還要追溯到先秦時期,那時候人們地位不同,飯菜肉類也極不相同,所吃肉的種類能代表這個人的身份的尊貴程度。據(jù)史書記載:“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笨梢钥闯?,只有天子才能隨便吃牛羊豬肉,諸侯能吃牛肉,卿大夫能吃羊肉,大夫可以吃豬肉,而有些地位的男人可以吃魚肉,平常百姓只能吃點野菜之類的。
在古人的飲食習慣中,牛羊肉毫無疑問是最貴族化的肉食,《禮記·王制》也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睆呐琶峡矗Q蛟谪i之上。
為何在先秦時期的肉食排名中會有這樣的區(qū)分?這是因為吃肉與肉食的珍貴程度有關(guān),牛在農(nóng)耕時代是重要的生產(chǎn)資料,農(nóng)耕時代如果沒有牛犁地的話,人早就餓死了。在許多朝代都不許私自宰殺牛,就如《禮記》所說,連諸侯沒什么重要的事都不輕易殺牛。正所謂“物以稀為貴”,牛肉自然就在當時的肉食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了。
這種從先秦時期就養(yǎng)成的飲食習慣,一直深深地影響著后世。漢朝立法對牛保護,如果殺了牛,是要償命的。而到魏晉南北朝,皇帝也頒布法律嚴禁殺牛,如果殺牛,百姓就要受到嚴重的懲罰,甚至丟掉性命。到了隋唐時期,仍沿用了魏晉南北朝的慣例,也嚴禁殺牛,以羊肉為主要肉食,其他肉類為次要。當時的羊肉可以說是高官富豪聚餐的壓軸菜了,雞、鴨、豬、鹿等只能算是輔助菜系。
到了宋朝時,由于對牛肉、的禁食,羊肉在這個時期成為皇家士大夫的主要肉食。宋朝吃羊肉一開始是從皇家流行開來的。宋真宗時御廚每天要宰350只羊。正所謂上行下效,所以從官員到民間,羊肉就成為當時人們餐桌上的頭等肉食。而豬之所以地位這么低,是因為豬一點也不挑食,好養(yǎng)活,所以貴族們誰也不愿意去碰豬肉。
真正讓豬肉沾上點貴族氣的還是蘇東坡。他在杭州任職時,因為治理西湖,要解決民工的吃飯問題,所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小火慢燉”的方塊肥肉,這種以姜、蔥、紅糖、料酒、醬油等做成的豬肉菜肴,被命名為“東坡肉”。
漢人的地盤以羊肉為貴,但到了北方遼金卻正好相反,豬肉成了“高大上”。宋朝的使節(jié)出使遼金,北人用最好的豬肉款待使者。豬肉在遼金,是“非大宴不設(shè)”。為何豬肉在同一時代南北地區(qū)有著如此懸殊的待遇?究其原因無非就是“物以稀為貴”:遼金豬少,以豬肉為貴;大宋羊少,自以羊肉為美。于是在互市的時候雙方就互通有無,遼金出口肥羊,換取宋朝的豬,雙方都挺高興。
《明宮史》記載,在皇家過年的食譜中就有燒豬肉、豬灌腸、豬臂肉、豬肉包子等,說明此時的豬肉已經(jīng)能夠登上大雅之堂了。不過在民間,豬肉的盛行程度仍舊不及牛羊肉。
到了清朝,豬肉終于實現(xiàn)逆轉(zhuǎn),成為漢族最主要的肉食。在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就已經(jīng)將豬單獨列為《特牲單》進行敘述,這其中與豬肉相關(guān)的菜肴就有43道;而牛羊肉則歸為《雜牲單》,“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時有之之物,然制法不可不知,作《雜牲單》”。
雖說豬肉在飲食習慣上已經(jīng)成功逆轉(zhuǎn),但卻依舊無法撼動牛羊肉的高貴地位。當年,英軍打到北京城時,琦善作為欽差大臣前去與他們交涉,會談的前一天,他按照朝廷招待貢使的老規(guī)矩給他們送吃的,這其中包括20頭閹牛、200只羊及諸多鴨和雞,一兩千個雞蛋,唯獨沒有一頭豬。
一提起生魚片,估計不少人都認為是日本發(fā)明的。其實生魚片起源于中國,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菜,有著悠久的歷史,后傳至日本、朝鮮半島等地。
我國古代典籍對生魚片的記載可上溯到2800年前。生魚片古稱魚膾,是以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diào)味料食用的食物總稱。
早在周朝就有吃生魚片的記載,曾出土的青銅器“兮甲盤”銘文記載:“周宣王五年,周師于彭衙迎擊獫狁,凱旋而歸。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p>
食膾之風在隋唐發(fā)展到了頂峰,也正是在這個時期,魚膾正式傳到日本,變成了刺身。杜甫的詩“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說的就是做魚膾的場景?!渡欧蚪?jīng)手錄》里記載:“膾莫先于鯽魚,鳊、魴、鯛、鱸次之?!笨梢姰敃r鯽魚是做魚膾最好的材料。唐人為了做魚膾還研發(fā)了專門的刀具,段成式的《酉陽雜俎》里記載唐玄宗還曾賜給安祿山鯽魚和專做魚膾的刀具。
在古人看來,魚肉是很鮮的,為了保證魚的鮮味,就只有生吃,而且古時候科技不發(fā)達,烹飪技術(shù)沒辦法和現(xiàn)在相比,所以那時候很流行吃生食。后來這種吃法就傳到了日本,日本人很喜歡這種吃法,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但是中國人卻不怎么吃了。這是因為生魚片里面可能有寄生蟲,我們國家吃的多是淡水魚,相比起海魚,更容易感染寄生蟲,所以為了身體健康,中國人就慢慢地不吃生魚片了。日本人吃的生魚片是海魚做成的,感染寄生蟲的概率相對來說比較低。
要想吃雞,第一條件肯定是首先要有雞。家雞究竟起源于何時何地?世界各地說法并不一致,傳統(tǒng)說法認為,家雞約4000年前起源于印度。但考古專家對位于河北省武安市磁山古遺址內(nèi)發(fā)現(xiàn)的雞骨研究鑒定后,將世界家雞馴養(yǎng)史提前到8000年前,或許這里才是家雞起源地。在發(fā)明原始的計時方法以前,雞是報時的工具。而在周朝早年,雞也是一種珍貴的祭品。
春秋時代,平民里只有老人才能吃得起雞肉。到了秦漢時期,吃雞對于平民來說仍是一件難得的事,只有在重大節(jié)日才能吃雞。即使自己養(yǎng)雞或拿糧食換雞,吃雞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如果你穿越到了漢代,又非常想吃雞,那么去當兵是很好的選擇。漢朝非常重視軍隊的伙食,漢朝軍隊會免費供給士卒各種食物,其中就包括了雞肉。此后,隨著生產(chǎn)力和養(yǎng)雞技術(shù)的發(fā)展,雞越來越成為農(nóng)家必養(yǎng)的家禽,家中有雞說明農(nóng)家糧食豐足。唐朝的孟浩然有“古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宋朝的陸游有“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他們都用詩歌贊美了農(nóng)家的豐足,表明以雞肉待客是中國人交往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吃雞是標準的中國農(nóng)莊式待客之道??梢娫谔瞥退纬?,吃雞已經(jīng)是普遍而輕松的事了。
中國人養(yǎng)鴨吃肉的歷史悠久,6世紀時,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shù)·養(yǎng)鵝鴨》中總結(jié):“供廚者,子鵝百日以外,子鴨六七十日,佳?!闭f的是做菜最好用六七十天大的嫩鴨,當時的主要做法是“炙”,也就是燒烤,可以整只烤,也可以切碎、切塊烤。
北宋時候鴨食品很多,首都開封的飯館中售賣鵝鴨排蒸荔枝腰子、人爐細項蓮花鴨、簽鵝鴨、燠鴨、煎鴨子等菜品,南宋首都杭州餐館中的鴨菜更多,烤鴨已經(jīng)是“食市”中的常見品種。
當然,吃鴨子最多、方法最多的還是明、清時期的江南地區(qū),明代吏部左侍郎顧元起所著《客座贅語》中提到南京特產(chǎn)之一是用特制料汁腌漬然后烤制的板鴨,有以此出名的專門店鋪。清代的《金陵物產(chǎn)風土志》記載金陵當時有生賣的“水晶鴨”,烤制的“烤鴨”,煮熟的“醬鴨”,腌制的“鹽水鴨”等,八月桂花飄香時節(jié)鴨子最為肥美,此時制作的鹽水鴨相傳會帶有桂花的香氣,故美其名曰“桂花鴨”。
這家店沿襲的還是南方的燜爐烤制法,故稱“南爐鴨”。
“全聚德”的創(chuàng)始人楊全仁1864年開設(shè)全聚德后,傳承下來讓烤鴨也變成了北京特產(chǎn)。
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烤鴨的記載。在元朝天歷年間,宮廷御廚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中,就有燒鴨子這道菜。而燒鴨子,被認為是最早的一種烤鴨。
有趣的是,地道的北京烤鴨并不是起源于北京。朱元璋建都南京之后,皇宮的御廚便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鴨制作菜肴,為了增加鴨子的風味,廚師們采用炭火烘烤,使鴨子吃起來皮酥肉香,肥而不膩,受到了皇上的稱贊,被朱元璋命名為“烤鴨”。
后來,朱棣在北京起兵,奪了侄子建文皇帝的皇位,隨后遷都北京,烤鴨技術(shù)也跟著傳到了北京,并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當時鴨子采用玉泉山所產(chǎn)的填鴨,皮薄肉嫩,鮮美可口,深受人們的喜歡。明朝嘉靖年間,北京出現(xiàn)了專門的烤鴨店“金陵老便宜坊”。這家店到了清朝時,烤鴨成為了朝廷最喜歡的宮廷菜,1864年,在京城出現(xiàn)了“全聚德烤鴨店”,其創(chuàng)始人楊全仁把燜爐改為掛爐,烤制的方法、口味、吃法有了新花樣,從此北京烤鴨馳名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