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勇士》一書介紹了生長在美國的華裔女兒與移民到美國的華人母親之間的矛盾與誤解,本文通過對其母女關系的分析,試圖解讀中美文化的差異,并從中得出作者是如何在兩種文化中最終尋求自己的身份定位,與母親達成和解的。
【關鍵詞】文化? 沖突? 融合
【中圖分類號】I71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9-0018-02
作為一個生長在美國的華裔女性,湯亭亭的作品深受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的雙重影響,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往往會體現(xiàn)出中美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杜率俊芬粫缘谝蝗朔Q的角度敘述了一個在中國母親的教育下的小女孩在美國的成長歷程。本書分為五個部分:“無名女子”,“白虎山學道”,“鄉(xiāng)村醫(yī)生”,“西門宮外”和“羌笛野曲”。這五部分分別介紹了母親講述給女兒的五個不同的故事,而通過作者“我”對于母親的回應,我們可以看出其母女關系。母親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其思想是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她用中國的方式去教育女兒,給她灌輸中國的思想。而女兒雖然接受著來自于母親的中國式教育,同時卻也深受她身邊的美國思想的影響,因此從這段母女關系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美文化之間的沖突。
一、文化沖突
1.思想觀念的沖突
母親勇蘭在中國的時候是一名出色的醫(yī)生,獲得過醫(yī)學學位,但她仍然對科學持有懷疑的態(tài)度,她相信世界上有鬼的存在,在醫(yī)學院的時候還曾經(jīng)和同學一起驅過鬼。而在女兒從學校和社會上得到的教育和知識都讓她深深相信,科學才是唯一的權威。
最后一部分“羌笛野曲”中描述了這樣一個片段,一家人在洗衣房吃飯的時候,藥店的小男孩送過來一瓶藥,可是家里沒有人生病,他們發(fā)現(xiàn)是小男孩送錯了地方。這對于女兒來說就是一件無關痛癢的小事,母親卻大發(fā)雷霆。她認為送藥男孩給孩子們帶來了晦氣,藥丸代表著疾病,那些藥就是會讓孩子們生病的詛咒。她讓女兒去藥店解除這個詛咒,女兒覺得這樣很荒謬,但迫于壓力還是去了藥店,但她并沒有按照母親的話去做,而是簡單地要了一些糖果。藥店人員對這件事已經(jīng)習以為常了,這種文化的沖突發(fā)生在很多的華裔家庭中,實際上藥店老板從來不知道中國人為什么這么做。
在過去中國幾千年的發(fā)展進程中,科技的發(fā)展是相對緩慢的,有許多現(xiàn)象人們無法解釋,于是他們用“鬼神”這一虛幻的形象去理解科學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隨著人們不斷地想象,“鬼神”的形象不斷地豐富,從而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體系,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接受了。勇蘭所生活的時代,中國還處于一個比較貧困的階段,面對內憂外患,僅憑個人的力量是很難改變這種狀況的,而對于鬼神的信念使人們感受到了心靈上的慰藉,所以盡管勇蘭接受過教育,也懂得科學,但還是沒有擺脫迷信的思想。女兒出生在二戰(zhàn)之后的美國,科技的飛速發(fā)展讓人們對于科學的力量深信不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冷漠的,他們只相信科學,他們認為一切事物都可以用科學來解釋,生活對于他們來說不再有神秘感。女兒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接受教育成長的。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的文化背景,導致了母女之間對于事情的不同看法,也因此產生了種種沖突。
2.行為方式的沖突
母親經(jīng)常會在圖書館或者電話上大聲說話,但是在餐桌上,一家人靠得最近的地方,任何人都不許講話。母親覺得討價還價是人之常情,不僅自己討價還價,還會讓女兒也這樣做,女兒卻覺得這樣很丟臉。母親會將不穿的衣服和鞋子都放在箱子里,以備不時之需。中國人照相的時候從來不會笑,所以母親也不能理解美國人照相時在笑什么。當女兒抱怨母親總是說自己丑的時候,母親說華人都這么說,他們喜歡說反話。
母親的種種行為都是女兒所不能理解的,生長在美國的女兒沒有足夠的中國文化背景的熏陶,在美國的大文化背景之下,想要融入這個社會,她就不得不以一種美國式的方式生活,她不習慣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對母親的很多行為感到難為情,她也不能理解為什么中國人不愿意去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其實這都是中美文化差異所導致的。首先,中國是一個集體主義國家,人們更加看重集體而非個人,因此在集體里是沒有秘密的,小聲說話會被看作是不真誠的表現(xiàn),所以人們習慣于在公共場所大聲說話。相反,美國人則更加看重個人的隱私,所以他們認為在公共場所大聲說話是很不禮貌的。第二,當勇蘭來到美國的時候,中國處于相對比較貧窮的年代,中國人經(jīng)歷了一段相當艱苦的時代,他們沒有安全感,擔心苦日子會再來,所以他們才會儲存東西??墒桥畠撼錾臅r候,美國正處于一個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的年代,他們根本沒有這種居安思危的意識,所以在女兒看來,母親儲存東西這一行為很荒謬。此外,當時的中國是一個農耕國家,人們世代干農活養(yǎng)活自己。對于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來說,只有努力在田地里工作才可以喂飽自己。所以中國人認為用言語表達是沒有用的,只有真正做到那才是最重要的,他們關心孩子的方式就是為他們做事情,他們很少直接向孩子們表達愛意和關心。而美國人卻更加注重表達,他們希望自己的聲音被聽到,希望得到認可,他們認為只有表達出來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總之,在長期的歷史演化歷程中,文化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潛藏在每個人的身體里,影響著每個人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等,沒有人可以脫離其文化背景而獨立生存。母親所耳濡目染的中國文化與女兒所生長的這種美國文化背景是十分不同的。母親想要以中國的方式和女兒溝通,而女兒想要用美國的價值觀去改變母親,這就導致了彼此的誤解。女兒開始逐漸不喜歡自己華裔美國人的這一身份,而同時她也感覺到自己被中國文化排斥在外,她想要擺脫這一境遇。
二、文化融合
盡管本書中描述了很多母女之間的沖突和誤解,表現(xiàn)出文化差異給雙方帶來的困擾,但本書真正想表現(xiàn)的實際是經(jīng)過重重沖突之后的文化融合。
在美國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之下,女兒開始漸漸舍棄母親所講述的中國傳統(tǒng),她開始逐漸被美國所認可,但無論她怎樣努力,仍然不能被美國社會完全接受。她的出身決定了她就是這個社會中的“他者”,于是她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
在本書的最后一章中,作者通過描寫母女關系的和解提出了文化融合的策略。
這一章的開始,女兒回憶了母親割她舌頭的事情,她認為母親這么做是為了讓她保持沉默,她也確實沉默了好幾年,她被同學和老師所排斥,嘲弄,老師覺得她的想象力不可救藥,同學們也不愿意和她玩。在西方價值觀的不斷影響下,她最終明白,只有勇敢表達自己才能夠得到認可,她也終于明白母親割她舌頭的真正用意。
這本書的最后,作者給我們講述了蔡琰的故事。她說,“這里有一段故事,是母親講給我聽的,不是小時候講給我聽的,而是最近。當時我對她說我也講故事了。故事的前半部分是她講的,后半部分是我加的?!辈嚏?0歲時被匈奴首領擄走,在匈奴的12年間,她生下了兩個孩子,但她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xiāng)和身份,她還會寫一些漢語歌,漸漸地,她發(fā)現(xiàn)匈奴的音樂感動了她,而她的歌聲也會感染那里的匈奴士兵,她開始意識到音樂是沒有國界的,將兩種音樂風格融合在一起會創(chuàng)造出更好的音樂。作者講述這一故事實際上是對她自己生活的一個隱喻,蔡琰獨自在異國他鄉(xiāng)生活了12年,忍辱負重,就像故事的主人公,以華人的身份在美國成長,受到了很多委屈,所以作為一個有著中國血統(tǒng)的美國人,尋求自我身份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兩種文化進行融合。
母親和女兒的和解也就意味著兩種文化的相互融合。對于生活在美國的華人來說,他們需要充分地了解兩種文化,尋找一種既不摒棄自己本族文化,又不拒絕異域文化的生活方式,是他們最好的出路。
三、結語
湯亭亭通過對其母女關系的描寫體現(xiàn)了中美文化差異給個體帶來的困惑,這種差異是由不同的歷史背景,地域差異等原因引起的,同時作者也給出了尋求和解,找到自我身份的方式,即通過了解彼此的文化,將兩種文化進行融合,才能更好地生存在兩種文化之中。
參考文獻:
[1]薛玉鳳.美國華裔文學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2]付明端.從傷痛到彌合——當代美國華裔女作家筆下女性身份的嬗變[M]. 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簡介:
李野楠(1991.09-),女,漢族,吉林白城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