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獻華 《巖石學報》編委,同位素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61年7月生于江蘇省南京市,1979年畢業(yè)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并獲學士學位,1988年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兼任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常務理事、微束分析測試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地層委員會常委、同位素年代分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期從事大陸形成和演化的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理論研究,在Rodinia超大陸聚-散時間、過程和動力學機制以及華南巖漿作用與大地構造演化研究中取得系統(tǒng)性重要成果;他領導的實驗室研發(fā)出多項國際領先水平的微區(qū)原位同位素定年和示蹤分析新技術及多種礦物微區(qū)同位素分析標樣,為深入研究行星和地球早期歷史、大陸演化和重大環(huán)境生命事件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 項(第2 名)、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 項(均第1 名)和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07年當選美國地質學會會士。
趙國春 《巖石學報》編委,前寒武紀地質與變質地質學家,香港大學講座教授。1961年8月生于遼寧省岫巖縣,1985和1988年在原長春地質學院(現并入吉林大學)分別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2000年在澳大利亞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獲得博士學位?,F為香港大學講座教授和西北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主要從事前寒武紀地質和超大陸研究,代表性學術成果包括:(1)率先提出全球大陸在20~18億年期間相互拼合形成一個超大陸, 并建立了該超大陸的重建模型;(2)在華北克拉通發(fā)現了兩條19.5~18.5億年喜馬拉雅型陸-陸碰撞帶, 并提出華北基底是由若干微陸塊在早元古代拼合而成;(3)重建了東亞陸塊群從Rodinia超大陸裂解至Pangea超大陸形成的構造演化過程和古地理位置,并提出Pangea東亞重建新方案。1998年以來發(fā)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110余篇,SCI總他引3萬余次。 2004年獲得國家自然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2014~2018年每年選入科睿唯安(湯森-路透)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Pangea的東亞重建”首席科學家,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項目“華北克拉通早元古代拼合與Columbia超大陸形成”的第一完成人,同年當選為美國地質學會(GSA)會士和 “國際岡瓦納研究會IAGR”主席, 2016年獲得29屆Khwarizmi國際獎一等獎和香港大學杰出研究者獎,2017年獲得教育部的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和入選國家第十三批“千人計劃”創(chuàng)新人才短期項目,2018年獲發(fā)展國家世界科學院TWAS地球科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