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伍綺詩小說中的“邊緣人”形象書寫

        2019-12-27 02:21:34紀翠萍
        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9年3期
        關鍵詞:邊緣人莉迪亞邊緣性

        紀翠萍

        (溫州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華裔美國文學發(fā)展不同時期的“邊緣人”書寫,主要基于在美國的第一、第二代華裔移民的傳統(tǒng),講述他們如何在兩種文化中左右為難,并最終通過努力,帶著自身的文化融入美國主流社會。而作為近年來在歐美主流文壇備受矚目的華裔女作家,伍綺詩(Celeste Ng)小說中的“邊緣人”,在群體類型和對邊緣性的應對策略上都大大拓展了原有的范疇。分析伍綺詩小說中與先輩華裔美國作家筆下“邊緣人”形象的不同,可以發(fā)現(xiàn)其在書寫策略和對邊緣性的認知上的變化,這些變化必然會為同樣處于邊緣地位的當代華裔美國文學的發(fā)展帶來極大的啟示。

        一、相關研究背景

        1928年人類學家羅伯特·E·帕克(Robert Ezra Park)在美國社會學雜志上發(fā)表《人類的遷徙和邊緣人》一文,正式提出“邊緣人”的概念。該文將猶太移民作為研究對象,認為處在兩種文化和兩個社會邊緣的猶太人是一種具有歷史意義和典型意義的“邊緣人”[1]。1930年帕克的學生,另一美國社會學家埃布萊特·斯通奎斯特(Everett V.Stonequist)的博士論文《邊緣人:關于文化沖突的主觀方面的研究》明確指出,“邊緣人”不能僅從人種或種族方面來定義,移民只是產生邊緣性的方式之一,教育、婚姻等都可能產生邊緣性[2]。斯通奎斯特的觀點拓展了研究對象的范圍,彌補了僅以猶太移民為研究對象存在的諸多不足。

        隨著理論界對“邊緣人”概念內涵的深入討論,研究者開始將“邊緣人”概念界定外延。如社會學家杰弗里·索伯爾(Jeffery Sobal)在《預備陪審團在選擇上對“邊緣”個體所持的偏見態(tài)度》一文中將“邊緣人”拓展到女性、單身者、黑人、青少年、老人,等等,以及無選舉權等社會地位低下的個人[3]。社會學家貝尼特的研究增加了難民、游牧民、跨文化婚姻中的個體及其子女、長期寄居在他人文化之下的成年人、傳統(tǒng)上慣稱的“少數派”群體,如男同性戀者、女同性戀者及少數民族[4]。之后,“邊緣人”的外延不斷擴大,相關理論被用到形容更多不同場合的人群身上,隨著概念的泛化,“邊緣人”已成為一種泛指在種族、膚色、文化、性取向、習性、心理等諸方面異于美國社會核心人群的各類人群[5]。

        面對邊緣性怎么辦?魏斯伯格(Weisberger)通過對德國猶太人的研究,認為“邊緣人”的出路及結果有四個:一是同化,即被主導群體所接受、吸納;二是平衡,即在原生文化和主導文化之間尋求妥協(xié)和平衡;三是回歸,即回到原生地的文化狀態(tài);四是超越,即通過走第三條道路的方式來克服兩種文化的對立問題[6]。當然,隨著“邊緣人”概念的外延,“邊緣人”應對邊緣性的策略和結果也在發(fā)生變化,“邊緣人”和主流社會及文化之間的關系也出現(xiàn)更多的可能性。如同時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盡管“邊緣人”試圖逃離群體既存準則的束縛,但群體卻表現(xiàn)出承認“邊緣人”的個性并尊重其存在。這種情形通常發(fā)生在積極、有創(chuàng)見的“邊緣人”一方,諸如藝術家、作家和學者[7]。

        華裔美國文學是指有美國國籍、華人血統(tǒng)的作家所寫的在美經歷或有關美國的作品,寫作語言為英文或中文,本文主要涉及華裔美國英文文學。在華裔美國文學發(fā)展的不同時期,“邊緣人”一直是美國華裔作家重點描寫的對象,但在類型上,以生活在美國的第一、第二代華裔移民居多。華裔美國作家樂于在作品中塑造華裔移民形象,一方面更利于作家描述自身的經歷,訴說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可以滿足主流社會和媒體的獵奇心理,方便作品的出版。后來,部分華裔作家認為華裔美國人的塑造可產生政治上的積極作用。如任碧蓮認為,要改變華裔美國人在美國白人心中的刻板形象,華裔作家應責無旁貸地以新的形式創(chuàng)造更多的華裔美國人形象[8]311。

        另外,在應對邊緣性的對策和結果上,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的“邊緣人”,雖然也有一部分一味追求同化,但大多數采用了妥協(xié)和平衡的途徑,最后以融入主流社會居多。如黃玉雪《華女阿五》中的阿五,她克服了傳統(tǒng)中國家庭中的種種偏見和重重困難,打破了兩種文化之間不可逾越的隔閡,最后通過在美國社會介紹中國的文化和陶藝而實現(xiàn)自己的美國夢,并且被美國主流社會接納[9]。譚恩美《喜福會》中的四位母親和女兒,母親雖然也學喝咖啡、讀英文報紙、去美國教堂,但中國文化對她們的影響根深蒂固。四個女兒全部都生長在美國,從小深受美國文化影響,母女之間的緊張關系反映了中美兩種文化的差異和沖突。最后還是在愛的牽引下,母親和女兒完成了和解,暗示了她們在中美文化之間的妥協(xié)和平衡[10]。伍慧明《骨》中的萊拉,不管是在家庭中還是在工作中,她始終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梁,并且在將來的日子里,她會將這二者領悟得更好,做更好的文化精靈使者[11]。從這個意義上講,她超越了簡單的文化妥協(xié)與調和,達到內在的自我整合[12]。這個現(xiàn)象既反映了美國主流社會發(fā)展多元文化的需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家對邊緣性問題的認知。

        二、伍綺詩小說中的“邊緣人”

        美國華裔“80后”作家伍綺詩的首部長篇小說《無聲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被美國亞馬遜網站等眾多媒體評為2014年度最佳圖書,并進入《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第五名,小說講述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俄亥俄小鎮(zhèn)一個華裔跨族婚姻家庭的故事。2017年伍綺詩的新作《小小小小的火》(Little Fires Everywhere)承襲了其對家庭關系的深刻獨特解讀,用細致入微的筆觸講述了一對野蠻生長的藝術家母女的到來,對一個人人信奉規(guī)則是秩序之母、一切都經過完美規(guī)劃、典型的成功人士社區(qū)造成的震動?!缎⌒⌒⌒〉幕稹沸≌f一經出版,便奪得2017年亞馬遜年度小說桂冠,隨后更是拿下其他27項年度圖書大獎。伍綺詩的兩部長篇小說可謂是“邊緣人”眾生象,而且不管是在群體類型上還是應對邊緣性的對策上,都體現(xiàn)了多樣化的特點。

        1.融入主流社會無果的華裔美國人

        華裔美國人仍是伍綺詩小說中不可缺少的“邊緣人”形象,如《無聲告白》中的詹姆斯·李。他是勞埃德學校的第一位東方學生,開學第一周的每堂課上,都會有同學研究他。他考入哈佛,并取得博士學位,但“他只認識幾個熟人,沒有朋友,在椅子上坐不穩(wěn)當的習慣依舊沒改,就好像隨時會有人過來攆他走一樣”[13]46。詹姆斯雖然出生在美國本土,也沒有去過別的國家,但他從不覺得自己屬于這里。面對邊緣性,詹姆斯選擇的對策是同化:他終身的愿望就是想合群,擺脫中國文化在自己身上的烙印,徹底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和文化。初到勞埃德學校的第二個月,他就要求自己上學放學,不必接送,因為這樣,他就可以假裝成普通學生。他考上了哈佛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而且還研究起了最典型的美國文化課題——牛仔。他和一位缺乏明顯特征的普通美國女孩戀愛,她把他拉到懷里,“讓他恍然覺得,是美利堅這個國家對他敞開了懷抱”[13]46。有了孩子之后,他也一直鼓勵自己的孩子要走出去,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女兒莉迪亞生前的最后一個生日,他親自挑選了禮物,不是女兒以為、學校里的一些女孩戴的那種,而是《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這一本書。

        但他最終沒有如愿走入美國主流社會:雖然是最合適的人選,但他仍失去了在哈佛工作的機會;他和一位美國女孩結婚,以為可以變得和別人一樣,但他們走到哪兒,依然會引起別人的側目;他希望女兒能成為合群的人,但女兒卻沒有朋友。

        2.追求與眾不同的美國白人女性

        《無聲告白》中的美國白人女性瑪麗琳,一生追求與眾不同。她拒絕那個年代一般美國白人女性熱衷于烹飪和家政的生活,而把做醫(yī)生當作自己奮斗的目標。在別的女孩都在打扮玩樂的時候,她靠咖啡熬夜看專業(yè)書籍。因為要與眾不同,她選擇了華人教授詹姆斯,并且不顧母親和當時社會的反對,和他結婚。因為一雙兒女的出生,她只能被迫回歸家庭。但母親的去世喚醒了她內心最初的渴望,她選擇暫時丟下兩個孩子,逃離家庭主婦的生活,繼續(xù)她的學業(yè)。隨著第三個孩子的出生,她不得不再次回歸家庭,但她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而是把它轉接到女兒莉迪亞身上。她為女兒報各種補習班,為她買各種醫(yī)學方面的書籍,她想讓她出類拔萃。然而,女兒的死亡再次中斷了她的夢想。

        瑪麗琳身負雙層“邊緣人”的身份:離經叛道的女性和跨族裔家庭的女主人,可以想象她的壓力。但面對邊緣性,她選擇了超越的對策,堅持追逐她的夢想。

        3.左右為難的混血兒

        《無聲告白》中的混血女孩莉迪亞,父親詹姆斯是中國人,母親瑪麗琳是美國人。因為是家中唯一一個繼承母親藍眼睛的孩子,而且和母親長得很像,莉迪亞因此成為父母的寵兒。在享受更多關注的同時,她也承載了父母的雙重期許。莉迪亞的父親,終其一生想要合群,他覺得莉迪亞具備融入人群的更好條件,于是他最關注的是她和同學的相處情況。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一生追求的就是與眾不同,當自己想要成為醫(yī)生的理想破滅之后,她把它轉移到莉迪亞身上,她希望女兒成為出類拔萃的人,不要一輩子只做家庭主婦。莉迪亞處在兩種文化、兩個夢想的夾縫中,成為左右為難的“邊緣人”。面對“邊緣人”的處境,14歲的莉迪亞首先想到的是屈服和迎合。她穿上連衣裙參加初級舞蹈班,她假裝給同學打電話;她對母親所有的吩咐都惟命是從,她會讀母親給她買的關于醫(yī)學的書,利用暑假學習代數,報名旁聽大學的生物課……。但身為混血兒,她無法做到合群,做與眾不同的女醫(yī)生也不是她真心想要的。她辜負了父親,“莉迪亞從未真正擁有過朋友”;她也辜負了母親,成績越來越差,對成為醫(yī)生失去了信心和興趣。

        在最終認清了自己后,她決定反抗。她要告訴母親,就算物理不及格,就算永遠當不成醫(yī)生,那也沒關系。她要把書還給父親,做想做的事情。而她做回自己的方式卻是結束自己的生命!莉迪亞的悲劇結局也印證了小說中的一句話:“來自混血家庭背景的孩子,通常難以找到自己的定位”[13]200。

        4.主流家庭中規(guī)矩的破壞者

        《小小小小的火》中的小女兒伊奇出生在規(guī)劃合理的西克爾高地富人區(qū),她的家庭是主流社會中主流家庭的代表,她的父母理查德夫婦都是遵守規(guī)矩的典范。但伊奇卻一直是家中最不懂規(guī)矩的人,是母親頭疼的對象。十歲時,伊奇偷偷摸摸地潛入動物保護協(xié)會,企圖放走所有的流浪貓,因為她覺得它們和牢房里的死刑犯差不多。因為不滿小提琴老師欺負黑人小女孩德雅,她把老師的琴弓掰成兩截。因為不屑于穿正確的衣服、說正確的話、與正確的人交朋友,伊奇成為她的家庭和其所代表的主流社會的“邊緣人”。

        面對自己的“邊緣人”處境,小小的伊奇選擇了破壞性的超越的道路。在心理上,她堅持自我,不屑妥協(xié);在行動上,她“更加激烈地反抗母親,以更加孩子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14]110。最后在流浪藝術家米婭的影響下,她決定徹底擺脫秩序和規(guī)矩給自己的束縛,一把火燒了自己的家,走上了尋求自我的流浪之路。

        5.隱藏自己的同性戀

        伍綺詩在《無聲告白》中描寫了一位白人男同性戀者杰克。在那個年代,杰克深知同性戀的處境,尤其是他愛上的是一個大家眼中的異類——中美混血男孩。他不敢表達自己的情感,只能把自己偽裝起來:他經常更換女朋友,并以擅長玷污處女聞名。

        面對自己的“邊緣人”處境,杰克選擇折中的策略。表面上,他隱藏起自己同性戀的身份,扮演一個玩世不恭的白人男孩。但內心深處,他又是真實而勇敢的,他認可真實的自己,正如他對莉迪亞說“至少我不害怕,至少我不用別人告訴我去做什么”[13]266。

        6.通過模仿擠入主流社會的“邊緣人”

        《小小小小的火》中還有一位特殊的“邊緣人”,即白人女性伊麗莎白·曼維爾。她是理查德太太艾琳娜的同學,“十八歲的伊麗莎白很容易成為眾人的嘲笑對象:帶著書呆子式樣的大眼鏡,額頭布滿痤瘡,肥大的衣服很不合身。”[14]331

        帶著融入主流社會的強烈愿望,伊麗莎白選擇了同化。在艾琳娜的幫助下,她逐漸提升了自信,開始模仿艾琳娜的語氣說話。到畢業(yè)的時候,伊麗莎白與入學時判若兩人。后來又在艾琳娜的幫助下,伊麗莎白申請到了當地一家醫(yī)院的院長職位,并認識了她現(xiàn)在的丈夫。最后,當她用和艾琳娜相似的態(tài)度和語氣拒絕艾琳娜提出的要求時,她已經完全變成了和艾琳娜一樣的主流社會的人。

        7.游離在規(guī)則之外的單親流浪藝術家

        《小小小小的火》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流浪女藝術家米婭。她的身上有很多“邊緣人”的標志:流浪藝術家、單親母親等。她為了自己的藝術追求,想通過替別人代孕來賺取學費,但卻臨時改變主意,選擇離開,生下孩子由自己撫養(yǎng)。她通常會在一個地方租下廉價的出租屋,完成一幅作品,然后收拾行李再奔向下一個目的地。米婭一直生活在美國主流社會的邊緣,所擁有的東西特別少,物質生活非常貧乏。

        面對自己的邊緣地位,米婭一直是比較超然的,她并沒有感到很多的困惑,而是滿足于自己的生存方式。但當女兒珀爾生了一場大病之后,她決定停下來,想讓女兒慢慢融入主流社會的生活。珀爾也很快和房東家的孩子打成一片。受女房東理查德森太太的邀請,她到房東家做家政,以便好好觀察自己的女兒和主流社會的生活。在這期間,她也慢慢影響著房東家的孩子:她和房東的小女兒伊奇成了知己,在房東大女兒萊克西墮胎的時候給予關心和照顧,獲得了其信任和依賴。最后,當房東要趕她走的時候,她沒有任何猶豫,立刻收拾行李,和女兒重新踏上了流浪的征途。

        米婭這類“邊緣人”由于堅定地認可自己的價值觀,并能堅持自己獨立的人格,有著非凡的魅力,甚至可以沖擊并影響主流社會。在《小小小小的火》中,受米婭的影響,華裔女子貝爾·周偷走自己的孩子回到中國,維護了母親和孩子在一起的權利;在看到米婭留給他們的作品時,理查德一家人都對自己的生活進行了反思;理查德最小的女兒伊奇更是在她的影響下,一把火燒掉自己的家,徹底與自己的過去做個了斷,走上了追求獨立自由的尋我之路。

        三、伍綺詩小說中“邊緣人”形象的變化及其啟示

        與前輩美國華裔作家相比,伍綺詩筆下的“邊緣人”在群體類型、應對邊緣性的對策及結果上都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這些變化對于新時期華裔美國文學的進一步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啟示。

        1.“邊緣人”類型的變化及啟示

        伍綺詩小說中“邊緣人”不再局限于華裔美國人,呈現(xiàn)類型多樣化的特點。這一變化表明伍綺詩小說描述的對象不只是華裔移民,關心和思考的也不只是和華裔移民相關的話題,而是美國社會發(fā)展各方面的問題。正如伍綺詩在談到《無聲告白》大受歐美讀者歡迎時,她希望這代表了人類中有一些超越民族和文化的、具有普世價值的東西存在。她說:“比起外貌上的差異,其實我們擁有的共同點比想象中多得多。”

        華裔美國作家描述的對象和關注的主題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而變化。在華裔美國文學發(fā)展的初期,他們的作品大都直接、間接地反映美國某一歷史時期的對華政策和主流社會種族歧視下華人的生存狀況,作品常常帶有自傳的性質。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多元文化主義的提出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美國主流社會開始對華人和中國文化產生興趣,華裔美國作家開始以各種方式書寫中國故事,滿足白人讀者和出版社的需求。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少華裔美國作家,如任碧蓮,為了改變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華人的刻板形象,拒絕書寫滿足美國主流社會的東方主義想象、展現(xiàn)異國情調的中國故事,選擇“以華人移民及其后裔為主人公,探討與族裔屬性無關的、普遍性的主題,強調他們具有與白人共同的人性及美國屬性”[8]315。而伍綺詩選擇不以華人移民及其后裔為唯一的主人公,探索超越民族和文化的、具有普世價值的主題,在認同差異的前提下,強調人類的共性。就書寫策略上而言,伍綺詩對前輩作家既有繼承,更有發(fā)展:繼承了要書寫“與族裔屬性無關的、普遍性的主題”,拓展了“以華裔移民及其后裔為主人公”的范圍,并且強調的是人類,包括不同種族的共性,而非美國屬性。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高度發(fā)展的今天,這種書寫策略無疑可以為華裔美國文學的更好發(fā)展帶來更多的思路和機遇。

        2.“邊緣人”應對邊緣性的對策和結果的變化及啟示

        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傳統(tǒng)的“邊緣人”,以融入主流社會為最主要的目標,所以他們擺脫邊緣性的途徑要么是同化,要么是平衡。但在伍綺詩的小說中,越來越多的“邊緣人”選擇超越的對策,即堅守自己的“邊緣人”身份,認同自己的價值觀和生存理念,如瑪麗琳、米婭和伊奇。另外,前輩華裔作家作品中的“邊緣人”,最后幾乎都通過自身的努力,在兩種文化中實現(xiàn)了妥協(xié)和平衡,融入了主流文化,被美國主流社會接受。但伍綺詩作品中的“邊緣人”卻很少有這樣的結局,在七類“邊緣人”中,只有伊麗莎白·曼維爾通過模仿擠入主流社會,其余的“邊緣人”,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均以失敗告終。

        這些變化折射了伍綺詩對邊緣性認知上的兩個主要觀點:一是“邊緣人”的結局并不一定要融入主流文化;二是“邊緣人”的存在可產生積極的作用。對于不同民族、文化、階級和群體而言,一味強調統(tǒng)一和融合是不現(xiàn)實的,他們完全可以在保持差異性的前提下共存。“邊緣人”也并不總是處于被動狀態(tài),有些“邊緣人”同時也具有強烈的反叛性及特殊的社會批判功能。反之,主流文化受邊緣文化的影響,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自己的內涵和形態(tài)進行修改,二者在不同程度上趨同,必將共同締造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相對于美國主流文學,同樣處于“邊緣人”地位的華裔美國文學,也不能以融入美國主流文學為唯一目標。華裔美國文學作為美國多元文化的獨特產物,割不斷與中國文化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同樣,華裔美國作家也不可能像中國人或他們的父輩那樣去看待東方、乃至中國文化。因此,提倡華裔美國文學的絕對獨立或絕對繼承,既不可取也不可能。華裔美國文學要尋求更好的發(fā)展,必須認可差異,在堅持自身屬性和特點的同時和美國主流文學共進發(fā)展;華裔美國文學在彰顯自身價值的同時,也會對美國主流文學產生一定的沖擊和影響,積極推動美國文學的良性發(fā)展。

        伍綺詩小說中的“邊緣人”不再局限于華裔美國人,呈現(xiàn)類型多樣化的特點,在應對邊緣性的策略和結果方面也有了新的變化,不再以融入主流文化為最主要目標,而是更愿意堅守自己的“邊緣人”身份,認同自己的價值觀和生存理念。伍綺詩對“邊緣人”的書寫,為同樣處于邊緣地位的華裔美國文學的發(fā)展帶來極大的啟示,即華裔美國文學寫作的內容和關注的焦點需要從與華裔美國人相關的人和事上延伸開來,并積極探索超越民族和文化的、具有普世價值的主題,在認同差異的前提下,強調人類的共性。

        猜你喜歡
        邊緣人莉迪亞邊緣性
        纖支鏡肺泡灌洗在腦死亡邊緣性供肺維護中的作用
        相愛相殺的人們,都得了“一種病”
        南都周刊(2021年2期)2021-04-21 15:20:36
        《無聲告白》中主人公莉迪亞的成長歷程
        意想不到的飛天大盜
        擺脫假面,活出自我
        論《黑暗的心》中的帝國敘事
        青年文學家(2017年3期)2017-03-10 08:57:21
        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及其教
        智能時代的“邊緣人”:中老年人如何融入智能時代
        時代金融(2016年29期)2016-12-05 17:36:16
        “路客”人生
        淺析跨文化交際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8:34:20
        久久精品av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巨乳人妻| 男女羞羞的视频免费网站|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成社区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国产91高清在线|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午夜dj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放荡人妻| 人妻丰满熟妇一二三区| 免费观看a级毛片| 国产日产综合|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人妻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日本一二三区免费在线 |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免费一| 国产91网址|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麻豆| 国产av精选一区二区|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内射后入在线观看一区| 熟女系列丰满熟妇av| 亚洲女同恋av中文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蜜桃| 国产高潮精品久久AV无码|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偷拍| 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 成人网站免费看黄a站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激情对白在线| 男女动态视频99精品|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在线不卡|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影院|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av| 偷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本理伦片午夜理伦片| 久久青青草原国产精品最新片| 亚洲av熟女传媒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 一级午夜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