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儀
【摘要】現(xiàn)代學校體育中,強調(diào)學生素質的均衡和全面發(fā)展,各類體育器械也是五花八門、層出不窮,但在各式器械的背后,我們不要忘了有一種最簡單有效的運動鍛煉方式,即無器械運動,它具有安全、靈活等特性,在小學體育課堂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適合體育器械緊張的學校、小學低段的體育教學。
【關鍵詞】無器械運動? 小學低年級? 體育課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0-0204-02
一、通過藝術想象,豐富課堂氛圍
將繪畫、音樂等元素融入體育教學中,使體育課堂更具趣味性和創(chuàng)造力。
1.準備活動融入無器械運動的“簡”,提高可操作性
準備活動階段,熱身操可以更具藝術性,例如人體書法操,讓學生在做操的同時也體會到中國文字的美:頭部運動可以用寫漢字的方法來做,如“米”、“鳳”等字,用下巴做筆尖,假想面前有一張紙,用下巴寫在上面,整個過程中對頭頸肌肉進行了有效的鍛煉。除了書寫,我們也可以通過人體擺出各種字型,如“大”、“八”字等,以及擺出阿拉伯數(shù)字和英文字母的形狀,形式多樣,不拘一格。
2.技能學習融入無器械運動的“趣”,增強動作感知
模仿動物,同樣是非常形象有趣的運動:大象走,用兩手抓住踝關節(jié)前行;兔子跳,用雙手作長耳,一蹦一跳向前躍;猛虎下山、白鶴展翅……這些動作,有效地鍛煉了學生身體各部位的肌肉、骨骼和韌帶。其實,古代早有五禽戲來鍛煉身體,現(xiàn)在,我們可以自編出更多模仿動物的動作來達到全面鍛煉的效果。
3.結束放松融入無器械運動的“靜”,效果更明顯
放松部分是體育課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無器械運動式的放松在體育課中廣泛應用。如,跟隨音樂做舒緩的有氧放松操;手拉手圍成圓的“打氣”游戲、兩人互相“敲背揉肩”放松等,都是在很好地利用無器械運動中“靜”的特點,放松效果很好。
二、巧妙設計游戲,激發(fā)學練熱情
體育游戲本身就是一種主張配合的活動,很多無器械運動更是如此。富于趣味性的游戲,既讓學生得到鍛煉,又要讓他們玩得開心,累了也快樂。跑是比較枯燥的教學內(nèi)容,學生一直比較排斥,而設計成具有趣味性的游戲就不一樣了,例如,“趣味追逐”的游戲,學生按十字接力的形式站隊,所有人臉朝圓心,追逐時,按逆時針方向抓人,首尾相連,被拍到的即算俘虜,被抓回對方營地作隊員。在這里,每人既是追逐者,也是逃跑者,既要瞄準前面的目標,也要防止被人拍到,更重要的是,這里不僅要有速度和耐力,更要有智慧。因此,在這類運動中,機會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均等的,關鍵是如何發(fā)揮出自己的最佳水平,游戲中學生的靈敏、速度、耐力素質都得到了鍛煉。同樣的游戲還有“貼膏藥”、“長江黃河”、“報數(shù)追拍”等,因為融入了考驗人的靈敏素質等內(nèi)容,學生在活動起來時趣味盎然,久做不厭。
類似的游戲還有“推小車”,“過山洞”、“抓魚”等大型游戲,都是需要同學之間的密切配合的。
三、利用小小空間,激發(fā)大大樂趣
無器械運動中有些項目可以在原地或很小的地方進行,這也為受場地限制的學校和班級開展有意義的體育活動提供了方便。
最簡單的一些,像“人槍虎”、“剪刀石頭布”、“有效口令與無效口令”、“反口令練習”、“點鼻子”、“傳遞情報”等,學生面對面比賽反應能力,通過原地跳躍、指點、做動作等方式來比賽誰的動作準確,誰的反應快,可以采用淘汰賽,也可以采用多局勝率制。另外,像“斗雞”、“角力”等活動,也適合于小場地進行,學生練習時只要有兩三米距離即可,還可以劃定一個小圈,出圈者為輸,活動時還可以分組分批進行,教師可以根據(jù)場地人數(shù)等客觀條件進行靈活調(diào)整。
四、注重安全保障,提升課堂質量
體育課安全事故是體育課中非常敏感的話題,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都起到了很大的阻礙作用,這就要求我們體育教師要認真?zhèn)湔n,針對教學內(nèi)容選擇合理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縱觀體育課的安全事故,絕大部分是因為器械使用不當引起的,學生在沒有掌握器械的正確使用方法前,無器械運動無疑是提高技術動作、減少安全事故的有效手段。
小學中的“跳山羊”,學生很害怕這個器械,我們可以用“跳背”來代替,這時的“山羊”不僅高度可以調(diào)節(jié),還不具傷害性、可以溝通,因而學生的膽子大了,自信心足了,技術也在一次次的成功中不斷提高。
結束語
終上所述,無器械運動的好處不言而喻,它避免了有些危險器械在運動中對孩子的傷害以及器械本身的質量問題導致的意外,也可以讓我們節(jié)約開支、減少不必要的浪費,還可以方便無條件的學校、班級或老師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運動,真正還孩子一堂開心、有效的體育課。
無器械運動的發(fā)展空間還非常大,只要我們做一個有心人,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總結,每一位老師都會找到最讓孩子快樂、最讓孩子受益的運動方式來的。
參考文獻:
[1]金欽昌.學校體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