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鋒
(江陰興澄特種鋼鐵有限公司,江蘇 江陰214400)
興澄特鋼一煉鋼成本核算信息系統(tǒng),通過數據規(guī)范和系統(tǒng)改進,能夠較準確地對特鋼產品的生產成本部分中的“各種消耗”進行標準成本管理。在整個興澄MES 系統(tǒng)中,成本系統(tǒng)居于上層,收集各應用系統(tǒng)的成本數據信息。為公司的經營決策、銷售定價、產品贏利分析等提供比較準確的成本依據,也為生產現場進行成本管理的班組提供相關依據,并減少財務及統(tǒng)計人員的人工成本數據處理工作量,推動中特集團企業(yè)標準成本管理的精細化、規(guī)范化。
在現有的興澄MES 系統(tǒng)中新增一煉鋼標準成本核算模塊,實現以下功能:①將目前一煉鋼人工(Excel表)的明細產品標準成本核算,通過業(yè)務、數據梳理、在產銷系統(tǒng)上實現產品的標準成本核算管理。②產銷系統(tǒng)收集分廠三級系統(tǒng)數據、領用數據、動力結算數據、產量數據。通過調差、審核確認,核算明細產品標準成本。通過系統(tǒng)接口向浪潮財務系統(tǒng)提供財務成本核算數據。(圖1)
按照功能可以劃分為:數據收集、數據加工、相關接口、靜態(tài)數據維護、標準成本計算及報表生成共5個部分。
成本數據來源包括:浪潮財務系統(tǒng)的制造費用數據、一煉鋼L3(三級)的爐前耗用數據、采購系統(tǒng)的物資領用數據、產銷系統(tǒng)的能源平衡數據和繳庫單數據。
爐前耗用數據、繳庫單數據在使用前都需要多次調整。爐前耗用數據需要調整的原因有:成品改判鋼種后的對應耗用量調整;鋼種的耗用數據與定額差距大;耗用數據和領用結算數據差額大等。繳庫單數據需要調整的原因包括:后期改判數據調整;非本工序質量原因調整返廢量等。
由于調整的原因多種明細產品成本數據量大,在數據收集過程中要提供完善的數據調整功能,版本控制及重新處理功能,關鍵環(huán)節(jié)須人工審核確認。
圖1 興澄一煉鋼成本核算信息系統(tǒng)主要業(yè)務流程
圖2 鋼種標準成本表
輔材、動力、耐材、工資等無法按爐收集實際消耗的成本科目需要依據加權產量分攤結算量。鐵水、合金等已經按爐收集到實際消耗的成本科目需要依據實際消耗量分攤領用結算量。
匯總、加工、調整、檢核爐前耗用、存貨變動數據、制造費用數據、倉庫領用結算數據、能源平衡數據,根據規(guī)則和成本科目匹配定額成本單價、單耗、費用形成一煉鋼和一軋的明細產品定額成本數據。
與煉鋼L3(三級)的爐前耗用數據接口;
與采購系統(tǒng)的物料領用接口;
與浪潮財務系統(tǒng)的制造費用接口、爐前耗用接口、存貨變動接口。
定額數據維護:包括單價、單耗、定額費用的版本管理、按月逐項維護、產品/科目批量復制、產品/科目批量修改。
成本科目耗用系數:對不同鋼種煉鋼時無法收集的成本科目,如耐材、輔材、動力等。維護明細產品的加權難度系數作為分攤依據。
代碼對照:針對系統(tǒng)間通訊時需要轉換的代碼做代碼對照維護,如賬套代碼、成本中心代碼、鋼種代碼、產副品代碼(核算對象)、賬務代碼、成本科目等。并通過管理或系統(tǒng)手段保持各系統(tǒng)代碼內容的一致性。
爐前耗用數據按照倉庫領用結算數據分攤、其他制造費用數據和能源平衡數據按照加權產量分攤,再依據繳庫單的產量數據,根據規(guī)則和成本科目匹配維護好的標準成本單價、單耗、定額費用形成一煉鋼和一軋的明細產品標準成本數據。
依據一煉鋼和一軋鋼的月度明細產品標準成本數據按照報表需要,加工數據生成明細產品標準成本報表和成本中心標準成本報表。(圖2)
成本核算信息系統(tǒng)功能的實現,其中信息系統(tǒng)主要由以下部分組成:
①分廠三級系統(tǒng)。一煉鋼三級系統(tǒng),按工序、冶煉爐次、軋制批次收集的成本消耗數據和產成品數據,自動拋到公司四級產銷系統(tǒng)。
②公司四級產銷系統(tǒng)。明細產品標準(計劃、定額)成本核算,差異調整;自動拋到財務(浪潮)系統(tǒng)。
③財務系統(tǒng)(浪潮)。接收公司四級“明細產品標準(計劃、定額)成本核算”數據,完成財務成本核算。
分廠三級系統(tǒng)作為生產執(zhí)行系統(tǒng),在公司四級系統(tǒng)和分廠二級生產過程控制系統(tǒng)間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為提高企業(yè)生產管理水平和作業(yè)效率提供了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和技術支撐。
在煉鋼L3(三級)上報公司L4(四級)數據過程,具體實施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于目前分廠的一級基礎自動化和二級生產過程控制系統(tǒng)的設計原因,部分數據還不能以自動采集的方式取得,只能以手工錄入方式采集來補充,滿足成本核算信息系統(tǒng)中成本明細化的核算要求;第二階段,需要在今后分廠的年修技改升級中,全局系統(tǒng)化的在合金上料系統(tǒng)的一級基礎自動化改造中,增加二級生產過程控制將數據的手工錄入模式升級為系統(tǒng)自動采集,完成成本核算信息系統(tǒng)的數據不落地的目標[2]。
一個現代企業(yè),必須做到“價格市場化,成本明細化”,降低成本,產品才能開拓出更廣闊的市場。自興澄特鋼一煉鋼成本核算信息系統(tǒng)運行以來,使分廠能夠更準確地了解特鋼產品各類成本消耗數據,分廠圍繞成本數據開展班組對標競賽。各班組層層分解成本指標,向內挖潛增效,指標到崗、到人,形成人人扛指標、細算賬、精操作、反浪費的良好局面,員工的成本意識不斷增強。生產人員堅持正常生產操作,減少生產故障,減少熱停時,避免常規(guī)特鋼產品出現高成本現象。設備人員大力開展修舊利廢和小改小革,節(jié)約備品備件,消滅跑冒滴漏現象,為降本降耗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