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敏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北京分子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膠體、界面與化學熱力學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90
電催化劑制備及CO2還原過程。
二氧化碳(CO2)是主要的溫室氣體,同時也是廉價、無毒、豐富、可再生的C1資源1。將CO2轉化為高附加值化學品具有碳資源合理利用和環(huán)境保護雙重意義,近年來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然而,由于CO2熱力學穩(wěn)定、動力學惰性,其轉化利用存在熱力學和動力學的雙重難題。采用電化學方法將CO2轉化為液體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學品,是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的技術路線之一2。隨著可再生電能發(fā)電量不斷增加,可以利用可再生電源將CO2轉化為化學品和燃料,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目前,CO2電催化還原產(chǎn)物主要為C1產(chǎn)物,如CO、甲酸、甲醇等3-5。由于C-C偶聯(lián)在電催化還原CO2過程中很難實現(xiàn)等原因,將CO2轉化為C2產(chǎn)物比轉化成C1產(chǎn)物難度大得多。開發(fā)高效的電催化劑,在低起始電位、低過電位、高電流密度和高法拉第效率下將CO2轉化為C2產(chǎn)物具有重要意義,但也是一個難題。
近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韓布興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fā)表題為《銅配合物衍生銅-氧化亞銅催化劑的原位電合成及其電催化轉化二氧化碳為C2產(chǎn)物的研究》的文章6。他們首先采用電合成的方法在銅基底上生長銅配合物,在CO2電還原過程中銅配合物很快原位變成三維樹枝狀結構的銅-氧化亞銅復合物。這種原位生長的催化劑對于CO2還原為C2產(chǎn)物(乙酸和乙醇)具有優(yōu)異的催化性能。在施加電位為-0.4 V vs RHE條件下,C2產(chǎn)物的法拉第效率可達到80%,電流密度為11.5 mA·cm-2,乙酸和乙醇的過電位僅分別為0.53 V和0.48 V。
他們采用多種手段對催化材料具有優(yōu)異性能的原因進行深入研究。結果表明,此類催化劑的突出性能主要源于三個方面。一是這種方法制備的電催化劑在銅基底上原位生長,因此催化材料和銅基底之間接觸電阻很小,這有利于提高電子的傳輸,降低過電位和施加的電壓;二是原位生成的Cu(I)/Cu(0)具有3D樹枝狀結構,這種結構有利于充分暴露催化劑的活性位點,因此催化劑的活性很高、過電位低,同時3D結構使得中間產(chǎn)物在催化劑中停留更長的時間,有利于較大分子的生成;三是Cu(I)/Cu(0)表面之間的協(xié)同作用有效促進CO2活化及C-C偶聯(lián),這有利于提高C2產(chǎn)物的高選擇性。這種在基底上原位生成金屬絡合物,絡合物進一步原位電還原演化為催化材料的方法對CO2電還原高效催化劑設計具有借鑒意義,這一方法可以用于制備一些其他CO2電還原材料。這一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部門的經(jīng)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