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凡
(南寧市灌溉試驗站,廣西 南寧 530001)
試驗于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在廣西來賓市武宣縣的廣西灌溉試驗站甘蔗栽培試驗基地進行。試驗地為新開墾旱地,土壤類型為酸性粘質壤土,種植前采集田間土壤,測定土壤的主要理化性質為pH 為6.69,有機質13.12 g/kg,全氮0.079%,全磷0.062%,全鉀1.95%,堿解氮 41.70 mg/kg,速效磷,8.89 mg/kg,速效鉀54.70 mg/kg。
選擇廣西甘蔗當家品種新臺糖22號(ROC22)為參試材料,由南寧市灌溉試驗中心站提供。2014年2月整地,播種,噴藥、施肥、培土等管理措施與大田生產保持一致。
1.3.1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單因素隨機區(qū)組設計,設 6個處理:滴灌 (DI) 、微噴灌溉(MSI) 、小管出流灌溉(SOI)、溝灌(FI) 、地埋式滴灌(BDI) 和不灌溉(NI,以不灌溉為對照CK)。滴灌為每行設一條直徑16 mm,長50 m,滴頭間距30 cm,滴頭流量2 L/h的滴灌管。微噴灌選用直徑63 mm微噴帶,微噴頭3孔一組,微噴頭間距40 cm,每組微噴頭流量為30L/h。小管出流選用直徑16 mm的PE管,按間距1 m布設壓力補償式灌水器,流量為10 L/h。溝灌每兩行甘蔗中間安裝一個出水龍頭,當需要灌溉時打開水龍頭進行灌溉。地埋式滴灌是在甘蔗種植的同時在種植機械上加裝鋪管機構,將滴灌管鋪設在甘蔗地表層下20~30 cm、離甘蔗蔸約 25 cm 的地下,滴頭流量為2 L/h。5個灌溉處理的灌溉定額均為2250 m3/hm2,2014年4—10月,每隔5~10d進行一次灌溉,試驗期間如有充足的降水則不進行灌溉。試驗小區(qū)長50 m、寬10 m,面積為500 m2,3次重復。
1.3.2 測定項目及方法
在甘蔗生長發(fā)育期測定甘蔗出苗率、分蘗率,2014年11月中下旬取樣測量各處理甘蔗的有效莖數、莖高、莖徑,于2015年1月上旬砍收甘蔗,測產量,檢測甘蔗蔗糖分、甘蔗纖維分、蔗汁錘度、蔗汁重力純度和蔗汁蔗糖分,計算分析經濟效益,甘蔗含糖量(kg/hm2)=產量(kg/hm2)×甘蔗蔗糖分(%)。
灌溉處理增收金額(元/hm2)=(灌溉處理產量-對照處理產量)×甘蔗價格-灌溉投入成本。
采用Excel 2007軟件進行數據整理、計算和作圖,用SPSS 20.0數據分析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由表1可看出,各處理甘蔗出苗率在37.10%~49.00%之間,由高到低依次為FI>BDI>DI>MSI>SOI>NI,FI 的出苗率與其他處理的出苗率存在極顯著差異,NI的出苗率與DI、MSI、SOI、FI的出苗率存在顯著差異,說明灌溉有利于提高甘蔗的出苗率。
表1 不同處理對甘蔗出苗率和分蘗率的影響
各處理甘蔗分蘗率在66.00%~71.20%之間,分蘗率由高到低依次為BDI>DI >SOI>MSI>FI>NI,BDI和DI的分蘗率與NI的分蘗率存在顯著差異,說明滴灌和地埋式滴灌有利于促進甘蔗的分蘗。
由表2可見,各處理的甘蔗莖高在247.3~291.5 cm之間,莖高由高到低排序為DI>BDI>SOI>MSI>FI>NI。DI、BDI與MSI、SOI、FI的莖高相比存在顯著差異,與NI的莖高相比存在極顯著差異;MSI、SOI、FI與NI的莖高相比存在顯著差異。由此可見,適當的灌溉可以提高甘蔗的莖高,滴灌和地埋式滴灌對提高甘蔗莖高最為明顯。
各處理的甘蔗莖徑在2.60~3.01 cm之間,莖徑由大到小依次為DI>BDI>SOI>MSI>FI>NI。DI與NI的莖徑相比存在極顯著差異,與FI的莖徑相比存在顯著差異;BDI、SOI、MSI、FI與NI的莖徑相比存在顯著差異。由此可見,適當的灌溉有利于甘蔗的莖徑增長,滴灌對促進甘蔗莖徑增長最為明顯。
從表 2 可以看出,各處理甘蔗的有效莖數在 52 065~72 060條/hm2之間,有效莖數由高到低依次為BDI>DI>SOI>MSI>FI>NI。BDI、DI、MSI、SOI與FI、NI的有效莖數相比呈極顯著差異,FI與NI的有效莖數相比也呈極顯著差異,FI、DI與MSI、SOI的有效莖數相比呈顯著差異。由此可知,灌溉可以提高甘蔗的有效莖數,最有利于增加甘蔗有效莖數的處理是地埋式滴灌,其次是滴灌。
表2 不同處理對甘蔗產量性狀的影響
由表3可知,各個處理的甘蔗蔗糖分含量在14.07%~15.31%之間,其含量由大到小依次是BDI>DI>MSI>SOI>FI>NI,NI的甘蔗蔗糖分與其他處理的均存在存在顯著差異,說明灌溉有利于提高甘蔗蔗糖分含量。
表3 不同處理對甘蔗品質和含糖量的影響
各個處理的甘蔗纖維分在12.87%~13.15%之間,由大到小依次是NI>SOI>FI>BDI>DI>MSI,各個處理之間的纖維分不存在顯著差異。
各個處理的蔗汁錘度在20.63%~21.24%之間,由大到小依次是BDI>MSI>DI>NI>SOI>FI,各個處理之間的錘度不存在顯著差異。
各個處理的蔗汁重力純度在90.03%~92.58%之間,其含量由大到小依次是BDI>DI>MSI>SOI>FI>NI,各個處理之間的重力純度不存在顯著差異。
各個處理的蔗汁蔗糖分含量在17.49%~18.05%之間,其含量由大到小依次是BDI>DI>MSI>FI>SOI>NI,各個處理之間的蔗汁蔗糖分不存在顯著差異。
甘蔗含糖量是產量和蔗糖分指標的綜合體現,是甘蔗高糖高產栽培的最終目標。從表3可見,各處理的甘蔗含糖量在9249.3~19 098.7 kg/hm2之間,由高到低依次是BDI>DI>MSI>SOI>FI>NI,NI的含糖量與其他處理相比均存在極顯著差異,DI、BDI與MSI、SOI、FI的含糖量相比存在極顯著差異,FI與MSI、SOI的含糖量相比存在顯著差異。試驗表明適度的灌溉可提高甘蔗含糖量,滴灌處理對提高甘蔗含糖量最為顯著,其次是地埋式滴灌。
從表4可看出,各個處理的甘蔗產量在65737.5 ~ 124909.5 kg/hm2之間,產量由高到低依次是BDI>DI>MSI>SOI>FI>NI。DI的 產量與BDI的產量不存在顯著差異。DI、BDI與MSI、SOI、FI以及NI的產量相比存在極顯著差異。MSI、SOI、FI之間無顯著差異,但是它們都與NI的產量存在極顯著差異。試驗說明灌溉可以有效提高甘蔗產量,滴灌和地埋式滴灌對提高甘蔗產量效果尤為明顯。
表4 不同處理對甘蔗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
在最終收益核算中,按照增收金額由大到小依次為BDI>DI>MSI>SOI>FI,試驗表明地埋式滴灌(BDI)是增產增收效果最好的,其次是滴灌(DI),而溝灌(FI)的增產增收效果最差。
甘蔗是一種高耗水的經濟作物,水分是限制廣西糖料蔗產量提升的重要因素。譚宏偉等(2008)的試驗表明:降雨的時空分布在春季和秋冬季不能滿足甘蔗生長對水分的需要,出苗期降雨僅能滿足甘蔗需水的 74.4%,分蘗期降雨僅能滿足甘蔗需水的 68.6%,推廣甘蔗節(jié)水灌溉技術,可實現甘蔗增產增收[1]。滴灌和地埋式滴灌都是高效、節(jié)水的灌溉技術。黃運好等的研究結果表明,滴灌處理比常規(guī)灌溉處理有利于提高甘蔗的農藝性狀及產量[2]。楊平飛等發(fā)現滴灌處理的甘蔗有效莖和產量分別比對照(常規(guī)灌溉)處理增加25.43%和27.26%,差異均達顯著水平[3]。譚娟等的研究表明,灌溉能顯著提高甘蔗的光合速率,地埋滴灌甘蔗凈光合速率最高,分別比無灌溉、管灌、噴灌、微噴和地表滴灌高 57.74%、23.54%、 12.68%、 9.68%和 2.56%,地埋灌溉可有效提高甘蔗凈光合速率,從而提高甘蔗產量[4]。本研究與前人研究結果相似,地埋式滴灌(BDI)是增產增收效果最好的,其次是滴灌(DI),而溝灌(FI)的增產增收效果最差。
從構成甘蔗產量的因素可知, 甘蔗產量的高低主要由單位面積有效莖數和單莖重量決定,而莖高、莖徑又決定了甘蔗單莖重,因此莖高、莖徑、有效莖數是甘蔗產量的基礎,對甘蔗產量的形成起決定性的作用[5]。陳桂芬等的研究表明,滴灌能促進甘蔗莖伸長、增粗,從而提高產量[6]。本研究與其結果相似,在6個處理中,莖高、莖徑最大的是滴灌處理的,其次是地埋式滴灌的。王維贊等發(fā)現采用滴灌栽培能顯著增加甘蔗有效莖,提升甘蔗產量[7]。本研究結果與其研究結果一致,灌溉能提高甘蔗有效莖數量,地埋式滴灌的效果最為顯著,其次是滴灌處理的。
甘蔗蔗糖分是甘蔗最重要的工藝品質指標, 是考查甘蔗品質的主要依據。光合作用是甘蔗蔗糖分積累的重要過程,水分是甘蔗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水分對甘蔗品質有影響,適當灌溉可以提高甘蔗蔗糖分[8]。王維贊等發(fā)現采用滴灌栽培能顯著提高蔗糖分[7]。其原因可能如楊平飛等所述:滴灌處理的葉綠素含量高于常規(guī)灌溉,滴灌處理的甘蔗受逆境水分脅迫程度較常規(guī)灌溉低,具有更強的合成糖分能力,更有益于植株可溶性糖的積累[3]。本研究中,5個灌溉處理的甘蔗蔗糖分顯著高于對照處理的,地埋式滴灌的甘蔗蔗糖分最高,其次是滴灌處理。本研究結果與譚娟等的研究結果相符:6種灌溉方式中,地埋滴灌的甘蔗凈光合速率最高,其次是地表滴灌。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甘蔗農藝性狀、產量、工藝品質、含糖量和經濟效益等方面,地埋式滴灌均優(yōu)于常規(guī)灌溉處理,部分指標也優(yōu)于滴灌處理,綜合考慮,地埋式滴灌技術可以作為甘蔗高效節(jié)水栽培措施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