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希望工程實施30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寄語希望工程。他指出,在黨的領導下,希望工程實施30年來,聚焦助學育人目標,植根尊師重教傳統(tǒng),創(chuàng)新社會動員機制,架起了愛心互助和傳遞的橋梁,幫助數(shù)以百萬計的貧困家庭青少年圓了上學夢、成長為奮斗在祖國建設各條戰(zhàn)線上的棟梁之材。希望工程在助力脫貧攻堅、促進教育發(fā)展、服務青少年成長、引領社會風尚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希望工程是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于1989年發(fā)起實施的,以改善貧困地區(qū)基礎教育設施、救助貧困地區(qū)失學少年重返校園為使命的社會公益事業(yè)。截至2019年9月,全國希望工程已累計接受捐款152.29億元,資助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599.42萬名,援建希望小學20195所。
鄧小平同志曾強調(diào),“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yè)”,倡導全黨全社會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觀念。1983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zhàn)略思路。“教育為本”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然而,上世紀80年代,我國各方面的教育條件較差,特別是貧困地區(qū)的失學兒童較多。據(jù)《瞭望周刊》報道:當時的中國,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小學生,平均每年有100多萬。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已經(jīng)于1986年7月1日正式施行,但對于貧困家庭來說,每年要交納的學雜費仍然是沉重的負擔。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89年10月30日,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召開“救助貧困地區(qū)失學少年”新聞發(fā)布會,希望工程應運而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細流匯成大海。自從1990年5月19日第一所希望小學正式落成,希望小學如雨后春筍般在大山深處、窮鄉(xiāng)僻壤中拔地而起,30年來,平均每天有500多名貧困孩子得到希望工程資助,有近2所希望小學落成。社會各界紛紛為“希望工程”慷慨解囊,有效解決了貧困地區(qū)、貧困家庭青少年因貧失學、輟學的問題,提高了農(nóng)村基礎教育階段的入學率和升學率。希望工程傳遞社會大愛溫暖人心,閃爍著中華民族重教興教理念和友愛互助美德的光輝。
30年的時間,一棵樹苗可以成材,郁郁蔥蔥;30年的歷程,可以點亮星空,描繪出無數(shù)人生畫卷。希望工程的資助,不僅使貧困孩子獲得了學習的機會,改變了他們的命運。更重要的是,社會的愛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播下了愛的種子,點燃了愛的“星星之火”,使他們成為傳播愛心的使者,把希望工程變成了一項沒有終點的長跑接力賽。第一個受希望工程資助的張勝利、“大眼睛”蘇明娟等許許多多受希望工程資助完成大學學業(yè)的受助者,都成為希望工程的志愿者,以他們的實際行動繼續(xù)著愛心的傳遞?!拔沂窍Mこ痰氖芤嬲?,我有義務”是眾多受益者的心聲。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扶貧要與“扶智”“扶志”相結合,才是激發(fā)內(nèi)生動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希望工程蓬勃發(fā)展的30年,也是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公共服務不斷健全的30年,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兩免一補”等政策逐步實施,農(nóng)村基礎教育狀況得到普遍改善。自希望工程實施以來,希望小學、圓夢行動、支教活動、關愛留守兒童、兒童醫(yī)療救助等一系列的公益項目,覆蓋了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文化、體育、環(huán)保、科技等諸多領域。希望工程,給予了“志”與“智”生根發(fā)芽的樂土,給予希望成長的空間,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綻放出新時代的生機與活力。
讓青少年健康成長,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所系。我們期待進入新時代的希望工程,繼續(xù)履行“助學育人”職責使命,努力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種新希望,讓廣大青少年都能充分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為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此正是:
知識改變命運,
奮斗成就未來!
在上下班路上填鴨式讀書,在吃飯時間看視頻,出門旅游要不?!按蚩ā薄缃瘢穭r的“倍速模式”(指用戶可使用軟件加快視頻播放速度)已經(jīng)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過著這種“倍速生活”的年輕人希望盡量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實現(xiàn)時間使用的效率最大化。但“倍速生活”也時常讓一些人感覺身心疲憊,雖然忙忙碌碌,到頭來卻沒有太多收獲。
前不久,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diào)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wǎng),對1993名18-35周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76.5%的受訪青年稱自己過著“倍速生活”,其中一線城市青年比例最高,達78.9%。83.1%的受訪青年坦言自己每天忙忙碌碌但收獲不及預期。關于年輕人過上“倍速生活”的原因,59.7%的受訪青年歸因于信息化的時代,49.2%的受訪青年歸因于當代年輕人自我要求高。63.2%的受訪青年建議年輕人找準目標去努力,不盲目追求所謂的“高效”。
“倍速生活”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國正處于高速發(fā)展、快速變化的社會轉型階段,社會節(jié)奏很快,各種競爭激烈,年輕人必須去適應這樣的快節(jié)奏,“不前行就會出局”的觀念更促使許多青年加快生活節(jié)奏。二是智能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速普及,越來越開放包容的社會環(huán)境,都為“倍速生活”提供了空間。而成功榜樣的激勵、夢想與現(xiàn)實的距離等,與年輕人特有的好勝心、激情組合到一起,催生出其內(nèi)心的焦慮和不安,希望用“倍速生活”來提高時間利用效率,早日趨近目標。于是,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把自己的工作、生活也“調(diào)”成了“倍速模式”,結果就過上了“倍速人生”。
抓緊時間吃飯、抓緊時間趕路、抓緊時間忙忙碌碌,好像只要快起來,我們就可以收獲頗豐,實現(xiàn)夢想。可是人們忘了,快并不等于效率,匆匆忙忙,可能錯過了細節(jié)、忽略了總結、忘記了反思,每天看似高效的重復追逐,到頭來可能會落得個身心疲憊,收獲不及預期。
須知,快慢之中有哲思。生活的張弛有道,在于對得起自己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一句“慢工出細活”,道出了其中蘊含的哲理。像“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當代愚公”黃大發(fā)、“天眼”巨匠南仁東等,認準了一件事,就用畢生精力將其做到極致。有時“慢”,反而是一種“快”,那些看似簡單、重復性的基礎工作,往往是厚積薄發(fā)的關鍵。慢,并不等于懶散,慢下來,多幾分深耕細作,多下點“笨功夫”,專注于精細與精致,往往更能激發(fā)創(chuàng)造活力。
“倍速模式”看似“低投入、高產(chǎn)出”,花最短的時間、用最少的精力完成了目標,卻折射出執(zhí)拗于“倍速”而忽略“質(zhì)效”的“投機取巧”心理。倒不如沉淀下來,調(diào)整節(jié)奏,找準目標,主動而深度地吸收知識,多做一些“緩慢低效”的思考,從點滴入手、從具體做起,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于“慢”步中積累沉淀精進的力量,也許會讓我們變得更加智慧。
此正是:
張弛須有度,
欲速則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