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古稱“越”,位處大江之南,山林靈秀,江河澄澈,浙江歷史以良渚文化為開端,在悠悠《越人歌》中孕育了千萬年的文明。9月27日至2020年2月16日,由北京市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主辦,首都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承辦的“穿越——浙江歷史文化展” 在首都博物館展出,展品跨度從史前直至明清時期,穿越時空,跨越海洋,走進越地,了解越人。本次展覽借展文物376組件,若以每一件展品為單位估算,總數(shù)量近450件,僅一級文物數(shù)量已達百余件。從文物的歷史分布和所在地區(qū)、珍貴程度來看,這是第一次在首都舞臺全景呈現(xiàn)浙江地區(qū)的文物文化資源的展覽。
展覽按照浙江歷史發(fā)展脈絡為一條主線,共設“文明序曲”“古越春秋”“空山新雨”“東南樂土”“南渡臨安”“面向大?!绷鶄€單元,突出四個文化高峰,包括了史前時期以良渚文化“五千年文明圣地”為主體,所形成的史前時期第一個高峰;以古越國紹興會稽為代表的第二個高峰;隋唐開鑿大運河貫通南北為江南地區(qū)的發(fā)展埋下伏筆,政治安定、經(jīng)濟繁榮、文化發(fā)達的吳越國形成的第三個高峰;南宋皇都臨安為代表的第四個高峰。
展廳中造型獨特、憨態(tài)可掬的“人首陶瓶”吸引了眾多目光。策展人俞嘉馨介紹,人的造型在早期器物中非常少見,更多的是具有使用功能的玉器或工具。有專家認為,這種著重塑造頭部、執(zhí)意刻畫五官的方式,是原始社會崇拜對象由人格化向人形化轉變的產(chǎn)物,也是由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的過度。第一單元“文明序曲”的展柜中雖然多是史前時期簡單原始的陶器、木器,卻不乏“腰沿釜”“陶灶”“紅衣陶豆”“豬紋陶缽”等教科書級別的文物。
被稱為“小八音盒”的“伎樂銅屋”,以反復多次鑄造工藝精雕細琢了一個共有六人在吟唱演奏的小樂班,打擊樂器等青銅器上出現(xiàn)了越地獨有的鳥蟲篆文字,自“古越春秋”單元伊始,人們所見到的越地文化已經(jīng)不像想象中那么原始。在向中原文化靠攏的同時,幾何印紋硬陶、原始青瓷、青銅冶鑄工藝等諸多手工業(yè)勃興,締造了此時的古越文明。而后北人又通過移民對南方產(chǎn)生了新影響,如“空山新雨”單元展覽文物“越窯青釉胡人俑”的武士形象,頭戴胡人風格尖頂帽,身著斜襟交領寬袖大袍,右手持環(huán)首刀,左手持盾,五官有胡人特征,但穿著的衣服卻是典型的漢人服飾,顯示了此時期南北文化與民族的融合。
第四單元則以越窯秘色瓷、金銀器等眾多展品展現(xiàn)了在唐末五代政權更迭、戰(zhàn)火連綿背景下的繁榮穩(wěn)定,成為真正“東南樂土”的吳越國。此時受佛教的影響,北方建有許多大型石窟寺、石造像,但在浙江地區(qū)更多的是精巧而蘊含生活禪韻味的小型佛造像,此單元展品中以寧波天封塔地宮出土的“鎏金銅佛立像”為最佳,寧波天封塔地宮時代已到南宋,但專家鑒定此造像來自于統(tǒng)一新羅時期,此尊立像出現(xiàn)在寧波應與佛教交流、明州港興起有關。
“南渡臨安”和 “面向大海”單元講述了唐末“安史之亂”后至宋伊始,全國經(jīng)濟中心南移,海上絲綢之路漸興的繁榮場景。中國商人開始活躍在亞洲的各條航線上,明州等沿海港口城市一躍成為海上對外往來的要津?!褒埲G青釉執(zhí)壺”“龍泉窯青釉刻劃牡丹紋瓶”“ 青花蓮子紋豆”“高麗青瓷嵌人物競技圖罐蓋”等眾多瓷器展出品體現(xiàn)了這一時期國內外對瓷器的大量需求與暢銷程度。
本次展覽展品來自浙江20個省市縣級的文博單位,除了浙江省博物館出借了大量精品文物外,很多展品首次走出當?shù)卣桂^來到北京。越地精品匯聚在中國首都博物館,靜靜講述著各自的精彩?!敖裉斓恼憬o人以天府之國、魚米之鄉(xiāng)的印象,浙江的山、水同六七千年以前相比是沒有太多變化的,我們希望觀眾走出展廳再去到浙江,會感受到更多文化上的厚度。”俞嘉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