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政
室韋族是生活在嫩江流域各部族,經過南北朝、隋唐、遼金時期,逐漸融合發(fā)展、分化演替所形成的民族共同體。遼初太祖耶律阿保機對室韋進行了長期征服,使唐朝室韋都督府失去了統治地位,室韋各部各奔東西。到遼圣宗時期,為了統治嫩江流域剩下的室韋人,遼置室韋部節(jié)度使,對室韋族人進行統治。由于從室韋族共同體分化出去的烏古迪烈等室韋族人,不斷反抗遼朝的統治,在遼圣宗后期和遼道宗初期,遼朝為了加強對嫩江流域室韋人的統治,采取羈縻統治,設置室韋國王府。本文通過考古調查和歷史文獻梳理,認為伊拉哈古城外城垣應為遼朝設立室韋國王府時,所建立的室韋國王府故城?,F將不成熟的觀點寫出來,以求教方家,敬請專家、學者指正、賜教。
晚唐五代時期,由于契丹崛起對室韋的擠壓,及回紇和突厥的衰落,室韋中的許多部落趁機西遷,填補回紇和突厥居住空間。期間一些室韋部落不再稱室韋,改為別的稱謂。在這個時期,由于唐朝衰落、契丹族崛起于中國北方,并多次對室韋進行征討,室韋失去了唐朝的保護,使得在北齊至隋唐時期加入室韋群體的一些部落,紛紛脫離室韋群體,或加入契丹群體,或加入女真群體,或遠遷它地,不再以室韋族相稱。到遼代中期,只有居住在嫩江流域《魏書》里記載的室韋,仍以室韋相稱。遼朝為加強對嫩江流域室韋部族的管轄,先后設置室韋部節(jié)度使和室韋國王府。遼朝室韋部節(jié)度使和室韋國王府,是否還設在唐朝室韋都督府城,是本文主要解決的問題。想要考證遼朝室韋部節(jié)度使和室韋國王府治所之所在,首先還是應該了解從晚唐五代至遼朝設立室韋國王府時期,室韋各部的遷徙與演變情況,并由此來確定遼朝設立室韋部節(jié)度使和室韋國王府時,還有哪些室韋部落仍稱呼室韋。
晚唐衰落,再也沒有能力保護室韋各部,使得室韋與唐朝的關系疏遠。此時的室韋各部,時而附唐,時而附契丹,在回紇和突厥相繼衰亡的情況下,室韋各部為了躲避契丹的侵擾,趁機紛紛向西遷徙。室韋各部分布地域的變遷,也給室韋民族共同體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到“晚唐五代(836-960)時期,除文獻泛稱室韋屢見于史,和解室韋、大室韋和黃頭室韋偶爾見載史籍以外,其他前此見諸記載的室韋部落名稱已不復見?!雹購埦煤停骸侗背撂颇┪宕翼f部落的構成和演替》,見《海拉爾謝爾它拉墓地》,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159頁。就是在文獻中可見到的幾個室韋部落,在唐代后期,也逐漸遷徙、演變成別的族稱了?!缎绿茣さ乩碇尽酚涊d:“骨利干之東,室韋之西有鞠部落,亦曰祴部落。……其東十五日行有俞折國,亦室韋部落。”②(宋)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地理志》卷43下,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149頁。《室韋史研究》一書認為“俞折和羽厥均為如者之音轉,”③孫秀仁、孫進己、鄭英德、馮繼欽、干志耿:《室韋史研究》,哈爾濱:《北方文物》雜志社,1985年,第23頁。如此音轉成立的話,說明晚唐時期,室韋之中的大、小如者室韋,已不再以室韋自稱了,而稱之為俞折了。該書進一步論證,至晚唐時期,如者已由嫩江流域西遷至石勒喀河以南?!杜f唐書·回紇傳》記載:“回紇有特勒可、質力二部,東北奔大室韋?!雹埽ê髸x)劉昫:《舊唐書·回紇傳》卷195,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5214頁。說明唐朝后期,大室韋已西南遷至與回紇相接近的地方。《室韋史研究》認為:“塔塔爾即唐代的大室韋。”⑤孫秀仁、孫進己、鄭英德、馮繼欽、干志耿:《室韋史研究》,哈爾濱:《北方文物》雜志社,1985年,第24頁。隋唐時期的和解室韋,在晚唐五代時期也西遷改稱黑車子室韋,《舊唐書·回紇傳》記載:“會昌三年(843)……烏介去幽州界八十里下營。其親信骨肉及摩尼志浄等四人已先入振武軍。是夜,河東劉沔率兵奄至烏介營,烏介驚走東北約四百里外,依和解室韋下營?!雹蓿ê髸x)劉昫:《舊唐書·回紇傳》卷195,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5215頁。這件事,在《舊唐書·武宗紀》中記為:“時烏介可汗中箭走投黑車子?!雹撸ê髸x)劉昫:《舊唐書·武宗紀》卷18上,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595頁?!缎绿茣せ丶v傳》記為:“可汗收所余往依黑車子?!雹啵ㄋ危┧纹?、歐陽修等:《新唐書·回紇傳》卷217下,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6132頁。這三則史料記載的是烏介被河東劉沔驚走東北400余里安營扎寨,這里的“依和解部下營”“中箭走投黑車子室韋”“往黑車子”三句話,都說明此時和解室韋已經改稱黑車子室韋。
遼朝初期,生活在嫩江流域的室韋諸部,在晚唐五代時期發(fā)生變化的基礎上,又發(fā)生了進一步的變化。很多室韋部落進一步重新組合,形成新的部落。如北室韋中的大、小如者室韋西遷后,在唐末稱俞折,到遼初時期,“形成了遼代的于厥里部”。⑨孫秀仁、孫進己、鄭英德、馮繼欽、干志耿:《室韋史研究》,哈爾濱:《北方文物》雜志社,1985年,第90頁。與俱輪泊較近的“烏素固、移塞沒、塞曷支等部,大約形成了遼代的烏古部,”⑩孫秀仁、孫進己、鄭英德、馮繼欽、干志耿:《室韋史研究》,哈爾濱:《北方文物》雜志社,1985年,第90頁。最北邊的“大室韋至遼朝則稱敵烈部”,?張久和:《北朝至唐末五代室韋部落的構成和演替》,見《海拉爾謝爾它拉墓地》,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159頁。就連東面的烏洛候、和解、那禮等部,在晚唐五代時期西遷后,“形成了遼代的黑車子室韋部。”?孫秀仁、孫進己、鄭英德、馮繼欽、干志耿:《室韋史研究》,哈爾濱:《北方文物》雜志社,1985年,第90頁。后來在阿保機多次征討后,將其遷往陰山附近,稱之為黑車子室韋,或稱謂陰山室韋。留居嫩江流域中下游的黃頭室韋,也從室韋群體中分離出來,形成單獨的部落,稱大、小黃頭室韋,后改稱突呂不室韋和涅剌拏古部。最后,只有隋唐時期繞吐紇山而居的北室韋各部仍稱室韋。
遼朝建立初期,首先對距離較近的黑車子室韋進行征伐。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唐天祐三年(906)九月,“討黑車子室韋”①(元)脫脫:《遼史·太祖本紀上》卷1,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頁。。遼太祖元年(907)二月,“征黑車子室韋,降其八部。”②(元)脫脫:《遼史·太祖本紀上》卷1,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頁。是年冬十月乙巳(11月9日),討黑車子室韋,破之?!雹郏ㄔ┟撁摚骸哆|史·太祖本紀上》卷1,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頁。三年冬十月己巳(909年11月22日),遣鷹軍討黑車子室韋,破之。”④(元)脫脫:《遼史·太祖本紀上》卷1,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4頁。到了遼太宗時期,黑車子室韋多次朝貢,會同元年九月庚戌(938年10月13日),“黑車子室韋貢名馬”⑤(元)脫脫:《遼史·太宗本紀下》卷4,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43頁。。三年八月乙巳(940年9月16日),“黑車子室韋……來貢”⑥(元)脫脫:《遼史·太宗本紀下》卷4,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48頁。。八年六月辛巳(945年8月7日),“黑車子室韋來貢”⑦(元)脫脫:《遼史·太宗本紀下》卷4,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56頁。。從上述史料記載可以看出,由于耶律阿保機對黑車子室韋的征伐,使得黑車子室韋到遼太宗時期已臣服遼朝。在這種政治環(huán)境下,生活在嫩江流域的其他室韋部落有的遷居它地,有的就臣服于契丹,成為遼朝的屬族和屬國。
遼朝是以契丹族為主體建立起來的多民族王朝,國內有許多大小部族和一些屬國。遼初征服室韋諸部落后,將其置于管轄之下,進行統治。先后設置了幾個與室韋名稱有關的部族和屬國機構,《遼史·營衛(wèi)志下》記載:“突呂不室韋部。本名大、小黃頭室韋戶。太祖為達馬狨沙里,以計降之,乃置為二部。隸北府,節(jié)度使屬東北路統軍司,戍泰州東北。涅剌拏古部。與突呂不室韋部同。節(jié)度使戍泰州東。”⑧(元)脫脫:《遼史·營衛(wèi)志下》卷33,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87頁。遼泰州已確定在今黑龍江省泰來縣塔子城古城,則泰州東北的突呂不室韋和泰州東的涅剌拏古部兩個節(jié)度使駐地,當在今嫩江中游塔子城以東或東北某兩個古城。同書記載:“室韋部,圣宗以室韋戶置,隸北府,節(jié)度使屬西北路招討司。”⑨(元)脫脫:《遼史·營衛(wèi)志下》卷33,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91頁。此記載,在《遼史》里與烏古、敵烈、大小黃頭室韋等并列記載,說明此室韋部當指居住嫩江流域中游之隋唐時期的北室韋。《遼史·百官志二》記載:“室韋國王府、黑車子室韋國王府”。⑩(元)脫脫:《遼史·百官志二》卷46,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758頁。這兩個室韋國王府,一個冠以黑車子室韋國王府,一個沒有冠以黑車子室韋國王府,冠黑車子室韋國王府的室韋國王府當是設在陰山附近的,沒有冠黑車子室韋的室韋國王府當是設在嫩江流域的。
遼朝的室韋國王府當從室韋部節(jié)度使發(fā)展而來。遼圣宗以室韋戶所置的室韋部,系指自北齊至隋唐以來的北室韋。唐朝時期,室韋都督府就設在世居嫩江中游東側,繞吐紇山而居的北室韋。遼朝在室韋部基礎上設立室韋國王府,遼朝室韋國王府治所亦是沿用唐朝室韋都督府治所。因為在唐朝時期,室韋都督府所在地,經過唐朝室韋都督府的多年經營,進入遼朝時已成為嫩江流域中游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以,遼圣宗設立的室韋部節(jié)度使和其后設立的室韋國王府,其治所一定選擇在唐朝的室韋都督府治所之地。因此,遼朝室韋部節(jié)度使和遼朝室韋國王府所在地,即應在嫩江流域中游東側的伊拉哈古城。
今黑龍江省嫩江縣伊拉哈鎮(zhèn)伊拉哈古城遺址,在《嫩江縣志》里記載有三道城垣,最外邊的城垣已經沒有了遺跡。目前所能看見的第二道城垣,略呈正方形,邊城墻長495 米,古城周長1,980米,四角均設角樓,四面城墻各設3個馬面,在南城墻中間開一個城門,城門外設有甕城,是典型的遼金時期古城建筑形制,這充分說明此道城垣是遼金時期的建筑。筆者認為此道城垣的建筑,大約在遼圣宗設置室韋部節(jié)度使或是設立室韋國王府前后這段時間里。唐朝室韋都督府故城,筆者已經考證為伊拉哈古城內城。伊拉哈古城遺址內城垣周長只有1,320米,這個古城的建筑規(guī)模較小,且沒設角樓和馬面等軍事防御設施,到遼朝時期,這樣一個小城已不適應設立室韋國王府的需要,這就需要在原有城垣基礎上擴建,以適應新設置的室韋國王府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發(fā)展需要。
遼朝室韋國王府故城建筑的時間,筆者認為大約在遼代中后期。遼朝前期,遼朝對室韋多次征討,然后將其征服的室韋族人遷往遼朝內地。如遼太祖、太宗時期,多次征討黑車子室韋部就是一個例證。遼穆宗時期,居住在嫩江流域的室韋各部族,與遼朝的關系還是叛服不定。《遼史·部族表》記載:“穆宗應歷十四年(964)九月,黃室韋叛,十二月,庫古只奏黃室韋掠馬牛叛去。庫古只與黃室韋戰(zhàn),敗之,降其眾?!雹伲ㄔ┟撁摚骸哆|史·部族表》卷69,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087-1088頁。“十五年(965)二月,大黃室韋酋長寅底吉叛。四月,庫古只奏室韋酋長寅底吉亡入敵烈?!雹冢ㄔ┟撁摚骸哆|史·部族表》卷69,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087-1088頁。這兩則史料當中,前者說黃室韋叛,被庫古只戰(zhàn)敗,后者先說大黃室韋酋長寅底吉叛,并說室韋酋長寅底吉亡入敵烈。史料記載前后不一致,一個記載的是大黃室韋酋長寅底吉叛,一個記載的是室韋酋長寅底吉亡入敵烈。那么寅底吉到底是大黃室韋的酋長還是室韋的酋長呢?一般都認為寅底吉是大黃室韋酋長,《室韋史研究》一書認為庫古只所奏室韋酋長寅底吉亡入敵烈的室韋酋長“是大黃室韋之簡稱”。③孫秀仁、孫進己、鄭英德、馮繼欽、干志耿:《室韋史研究》,哈爾濱:《北方文物》雜志社,1985年,第140頁。筆者認為此種解釋不妥,此處所記載的黃室韋、大黃室韋、室韋,都是指后來圣宗以室韋戶所置的室韋部。因為此時的大小黃頭室韋,已很早就改稱突呂不室韋和涅剌拏古部了。突呂不室韋北邊的室韋,此時還沒有正式設置為室韋部,室韋部節(jié)度使的設置,是圣宗統和年間的事情,所以《遼史》有時記載黃室韋,有時記載大黃室韋,有時記載為室韋?!哆|史·部族表》記載:“天顯三年(928)五月,突呂不討烏古部。九月,突呂不獻烏古俘。四年(929)六月,突呂不獻烏古俘?!雹埽ㄔ┟撁摚骸哆|史·部族表》卷69,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082-1083頁。突呂不室韋節(jié)度使治所在泰州東北,突呂不室韋北邊,就是圣宗以室韋戶所置的室韋部。如果寅底吉是黃室韋酋長的話,就應該記為突呂不室韋酋長寅底吉,而不應該記為大黃室韋酋長。此外,已改稱突呂不室韋的大黃室韋,居住在嫩江流域中下游,中間隔烏古部和室韋部等,不可能直接亡入敵烈部,敵烈部在室韋部的西北,只有室韋部可以直接亡入。因此,可以確認寅底吉是室韋部酋長,而不是大黃室韋酋長。這樣也就證明了,此時遼朝與室韋的關系還比較緊張,時常發(fā)生戰(zhàn)爭,因此,在應歷十五年(965)時,遼朝還沒有對室韋族實行有效管轄,此時既沒有設立室韋部節(jié)度使,也沒有設立室韋國王府。因此,本文所要考證的遼朝室韋國王府故城,還沒有興建。
遼圣宗時期,遼與北宋簽訂了澶淵之盟,建立了較為穩(wěn)定的雙邊關系。此后遼朝集中力量加強了對北部邊疆的治理,使得遼朝與室韋的關系開始好轉?!哆|史·部族表》記載:“圣宗統和九年(991)三月,賑濟室韋、烏古部?!雹伲ㄔ┟撁摚骸哆|史·部族表》卷69,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094頁。《遼史·圣宗本紀四》記載得較為詳細,“(統和九年)三月庚子(991年4月17日)朔,振室韋、烏古諸部?!雹冢ㄔ┟撁摚骸哆|史·圣宗本紀四》卷13,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41頁。遼朝在賑濟室韋之后的第九天,就于“戊申(4月25日),復遣庫部員外郎馬守琪、倉部員外郎祁正、虞部員外郎崔祐,薊北縣令崔簡等分決諸道滯獄”。③(元)脫脫:《遼史·圣宗本紀四》卷13,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41頁。遼朝與室韋多年積壓的事件處理完了之后,雙方才確立起友好往來的關系?!哆|史·圣宗本紀四》記載:“(統和)十二年九月壬子(994年10月10日),室韋……等來貢?!雹埽ㄔ┟撁摚骸哆|史·圣宗本紀四》卷13,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45頁。表明此時室韋接受遼朝管轄,遼朝先在唐朝室韋都督府地方設立室韋部節(jié)度使,《遼史·營衛(wèi)志》記載:“室韋部,圣宗以室韋戶置?!雹荩ㄔ┟撁摚骸哆|史·營衛(wèi)志下》卷33,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91頁。圣宗以室韋戶所置的室韋部,當是晚唐五代時期仍以室韋自稱的隋唐時期的北室韋戶,或許有一些是南邊與北室韋為鄰的黃室韋部分室韋戶,其室韋部節(jié)度使治所,當為唐朝室韋都督府治所。此時的室韋部,是遼朝的屬部,還不是屬國,設立之初是不會擴建城池的。遼圣宗后期和遼道宗初期,由于室韋經濟規(guī)模的擴大和軍事地位的提高,遼朝為了適應對室韋部采取恩威兼治的管理需要,先設置室韋部節(jié)度使,后升格為室韋國王府。
遼朝設立室韋部節(jié)度使,《遼史》明確記載為遼圣宗時期。至于遼朝在什么時間,將圣宗以室韋戶設置的室韋部節(jié)度使,升格為室韋國王府,來管理室韋國軍政事務。在《遼史》中雖沒有明確記載,但還是給我們提供了大致的線索?!哆|史·道宗本紀三》記載:“遼道宗大康三年秋七月辛亥(1077年7月25日),……室韋查剌及肖寶神奴、謀魯古并加左衛(wèi)大將軍”。⑥(元)脫脫:《遼史·道宗本紀三》卷23,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80頁。室韋人查剌被遼朝加封為左衛(wèi)大將軍,說明這個時期,圣宗以室韋戶所設置的室韋部節(jié)度使,已升格為遼朝的室韋國王府了。室韋部節(jié)度使升格為室韋國王府的具體時間,由于《遼史》記載簡單,現在已經很難考證,但所設置的時間范圍,應該在遼圣宗統和十二年九月壬子(994年10月10日)之后,遼道宗大康三年七月辛亥(1077年7月25日)左右。因此,伊拉哈古城的外城垣的建筑時間也應在這個時間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