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慧忠
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只要將個人與國家、民族利益融為一體,凝聚每一份力量,就一定能實現(xiàn)這個偉大夢想。
我是科技工作者,有幸生逢盛世,改革開放的時代為我的科技強國夢提供了廣闊舞臺。30多年的科研經(jīng)歷讓我深深體會到,科技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祖國強大、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而科技的創(chuàng)新需要放眼世界,對標國際先進水平,不斷付出艱辛和努力。
回顧過去,我?guī)ьI我們的科研團隊通過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博采眾長,在所負責的領域取得了一些創(chuàng)新性成果,經(jīng)過了從“跟跑”到“并跑”的歷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能成為“領跑”者。
2004年,我在一次國際會議上結識了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阿侖尼烏斯實驗室結構化學系的Dag Noréus教授和 Wei-Kang Hu博士,從此開始了我們長達15年的科技合作和交流。斯德哥爾摩大學在儲氫合金以及電池技術領域的基礎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矚目的成果,Dag教授對我方在該領域應用和產(chǎn)業(yè)化方面的研究開發(fā)工作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2005年,我們應邀首次出訪了斯德哥爾摩大學,雙方交流了各自的研究工作,探討相關的技術問題和合作事宜。這次訪問有3件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一是Dag教授的實驗室很擁擠但有條不紊,2位日本留學生的辛勤工作和創(chuàng)新性成果得到了Dag教授的好評;二是在Dag教授引領下,參觀了慕名已久的釔島。釔島位于斯德哥爾摩附近,是1787年第一個稀土元素釔(Y)的發(fā)現(xiàn)地,至今保護完好,仍然是周邊環(huán)水、綠意盎然的小島;三是乘坐Dag教授駕駛的2人座小飛機俯瞰了斯德哥爾摩市容。據(jù)Dag教授介紹,他是小型飛機航空俱樂部成員,在歐洲開會或出差時經(jīng)常租用小飛機自駕出行。隨著互訪交流的深入,我們與研究、開發(fā)先進二次電池技術的瑞士瑞沃特(ReVolt)技術科學院建立了合作關系。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至今已完成4項重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為了解決一些關鍵技術難題,Wei-Kang Hu博士常常來國內(nèi)與我們一道工作,由于合作成效顯著,他先后獲得為作出突出貢獻的國外及港澳臺專家設立的包頭市“鹿城友誼獎”、自治區(qū)“駿馬獎”。
2010年,我們團隊開始研究一種高熔點稀土儲氫合金材料,需要在成分設計和材料制備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和突破。經(jīng)過了解,俄羅斯莫斯科大學化學系建立了預測合金儲氫特性的數(shù)學模型,擁有高壓下相變和氫化物合成技術及設備。這所大學創(chuàng)辦于1755年,是俄羅斯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綜合性高等學校,從1976年開始研究金屬和合金氫化物體系,在儲氫材料基礎研究領域處于世界前沿。為此,我方主動與俄方聯(lián)系,建議合作開展稀土儲氫材料的研發(fā)工作。2011年,雙方簽署了合作協(xié)議,共同完成了2項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2013年,我方首次出訪莫斯科大學,體會到俄方深厚的科技文化底蘊和科研人員崇高的敬業(yè)精神。雙方在Sergey V. Mitrokhin教授和Victor N.Verbetsky教授的辦公室開始了交流,Sergey教授給我們介紹了預測合金儲氫特性數(shù)學模型的原理和實用范圍。實驗室主任Victor教授為了回答我們提出的問題,從書架上找出一本看上去很舊的工具書,認真地向我們表述他的觀點和見解。我們一行人在Sergey教授引領下參觀了位于地下室的實驗室,里面多是自主設計和加工的儀器設備,雖然看上去有些簡陋,但堅固實用。參觀結束后雙方一起進行了高氫壓下合金的制備實驗,探索了實驗條件和工藝參數(shù)。
多年來,為了更好地實施國際合作方案,合作各方進行了多次互訪交流。2018年10月,Dag教授和Sergey教授作為國際儲氫會議指導委員會成員,到廣州參加了由華南理工大學主辦的第16屆國際儲氫會議。會議結束后,我們邀請2位教授到包頭稀土研究院作了學術報告,各方就進一步技術合作坦誠地交換了意見。他們看到我們團隊大多數(shù)成員整齊的工裝上別著的黨徽不解地問,是某種標志還是榮譽勛章?我們自豪地回答:這是我們的信仰,也是我們努力工作的動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年的對外交流和科技合作結出了豐碩成果,我們團隊先后開發(fā)出2個新型稀土儲氫材料體系,授權8項中國發(fā)明專利,2項國際發(fā)明專利(日本),既解決了傳統(tǒng)材料固有的缺陷,又打破了日本、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在該領域的專利壁壘,使我國的稀土儲氫材料研究步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現(xiàn)今,我國科技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正在到來。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科技工作者要繼續(xù)為之奮斗,書寫科技強國新篇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年的對外交流和科技合作結出了豐碩成果,我們團隊先后開發(fā)出2個新型稀土儲氫材料體系,授權8項中國發(fā)明專利,2項國際發(fā)明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