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子怡
《大學》中說:“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意思是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獲。我們古人就非常推崇“靜”的境界。
陶淵明可以說是靜的代表人物,他身處紛亂的官場也無時無刻不惦記那些安靜的所在,最終他得以如愿,回歸自然。他閑靜中擁書自樂,“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正是因為他選擇了寧靜,才能發(fā)現(xiàn)“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超凡意趣。林和靖一生隱居孤山,淡泊名利,絕意仕途,梅為妻,鶴為子。正是因為他選擇了寧靜,才能尋得“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美妙境界。
可見靜的確能讓人不受外界滋擾,不忘初心,進而起到修身養(yǎng)性的作用。有些人認為,當下是一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不必追求靜??墒獠恢o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礎(chǔ),心中有靜方能致遠。
靜,可以是毛澤東在鬧市中潛心讀書學習的堅定毅力,也可以是《中國詩詞大會》上武亦姝胸有成竹的從容沉穩(wěn);靜,可以是趙雷在樂壇中不隨波逐流堅持創(chuàng)造民謠的細膩情懷,也可以是沈從文用最質(zhì)樸純凈的語言溫暖人心的鄉(xiāng)情守候。這種內(nèi)心的沉靜是一種不為外物所動,不被環(huán)境所擾,在喧鬧的塵世中仍能守得住自己心中的一方凈土,在浮躁的社會中仍能保持自己的腳步。如此一來,在人世繁華中找尋一份超然的安寧,不受世俗的沖擊與干擾,人生必將豁達奔放。
為什么中國人如此推崇“靜”呢?我想大概是從老莊的哲學開始的。老莊強調(diào)順應自然,清凈無為,主張心靈虛寂,堅守清靜,復返自然。這里的無為指的是不過多干預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中國靜的思想文化可謂源遠流長,蓄積深厚。
追求內(nèi)心的寧靜固然值得肯定,但追求過頭,將會適得其反,“靜”就會成為制約并阻止人進步的消極因素了,因此適可而止的“靜”才是當今社會我們所需要的。
“靜而后能安”,而后能修身養(yǎng)性,而后能成大器。愿我們能在喧囂中時刻保持一顆修籬種菊的寧靜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