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完整的過程包括以下六個環(huán)節(jié):
1.信息源。信息產(chǎn)生于信息的發(fā)送者,它是由調(diào)解員經(jīng)過思考或事先醞釀策劃后才進入溝通過程的,是溝通的起始點。
2.編碼。將信息以相應的語言、文字、符號、圖形或其他形式表達出來的過程就是編碼。雖然我們很少能意識到編碼過程的存在,但是編碼過程的確十分重要。當幼兒還在牙牙學語時,你就會看到幼兒在表達意識的過程中常常有努力思索的表情,其實那時他正在努力選擇合適的詞語。即編碼。通常,調(diào)解員會根據(jù)溝通的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編碼形式向勞動糾紛當事人發(fā)出信息。以便其接受和理解。
3.渠道。隨著通信工具的發(fā)展,信息發(fā)送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人們除了通過語言進行面對面的直接交流外,還可以借助電話、傳真、電子郵件來發(fā)送信息。在發(fā)送信息時,調(diào)解員不僅要考慮選擇合適的方式傳遞信息,而且要注重選擇恰當?shù)臅r間與合適的環(huán)境。
4.勞動糾紛當事人。勞動糾紛當事人是信息發(fā)送的對象。勞動糾紛當事人不同的接收方式和態(tài)度會直接影響到其對信息的接收效果。常見的接收方式有:聽覺、視覺、觸覺以及其他感覺等活動。如果是面對面的口頭交流,那么調(diào)解員就應該做一個好的傾聽者。掌握良好的傾聽技能是有效傾聽的基礎。積極地傾聽有助于有效地接收信息。
5.解碼。勞動糾紛當事人理解所獲信息的過程稱為解碼。勞動糾紛當事人的文化背景及主觀意識對解碼過程有顯著的影響。這意味著調(diào)解員所表達的意思并不一定能使勞動糾紛當事人完全理解。溝通的目的就是要使勞動糾紛當事人盡可能理解調(diào)解員真正的意圖。調(diào)解員和勞動糾紛當事人采取同一種語言進行溝通,是正確解碼的重要基礎。完全的理解當然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因為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視角,這些個體的差異必然會反映在編碼和解碼過程中。但是,只要溝通雙方以誠相待、精誠合作,溝通就會接近理想狀態(tài)。
6.反饋。勞動糾紛當事人對所獲信息作出的反應就是反饋。當勞動糾紛當事人確認信息已收到,并對調(diào)解員作出反饋,表達自己對所獲信息的理解時。溝通過程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合回路。反饋可以折射出溝通的效果。它可以使調(diào)解員了解信息是否被接收和正確理解。反饋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成為雙向互動的過程。
在溝通過程中,勞動糾紛當事人應該積極作出反饋;另一方面,調(diào)解員也可以主動獲取反饋。例如,直接向勞動糾紛當事人發(fā)問,或通過察言觀色來捕捉勞動糾紛當事人對所獲信息的反應。
7.噪音。能夠?qū)π畔鬟f過程產(chǎn)生干擾的一切因素都稱為噪音。噪音對信息傳遞的干擾會導致信息失真。噪音的主要來源有:溝通雙方個性的不同會影響正常溝通,例如性格、受教育程度、氣質(zhì)等。常見的噪音源來自以下方面:
(1)價值觀、倫理道德觀、認知水平的差異會阻礙相互理解。
(2)健康狀態(tài)、情緒波動以及交流環(huán)境會對溝通產(chǎn)生顯著影響。
(3)身份地位的差異會導致心理落差和溝通距離。
(4)編碼與解碼所采用的信息代碼差異會直接影響理解與交流。
(5)信息傳遞媒介的物理性障礙。
(6)模棱兩可的語言。
(7)難以辨認的字跡。
(8)不同的文化背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