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碩堯 王博 宋嘉鵬 逯沙鷗
國網吉林省電力有限公司培訓中心 吉林長春 136000
繩索救援技術是指利用繩索將傷者或被困者從危險環(huán)境帶到安全位置的技術系統(tǒng)。完成繩索救援還需要有完善的風險評估、專業(yè)的救援裝備、科學的救援方案以及熟練的操作技術。本文主要參考了國際繩索技術作業(yè)協(xié)會(IRATA)的技術系統(tǒng)進行相關研究,因為IRATA的技術系統(tǒng)非常安全且極具效率。IRATA技術系統(tǒng)使用直徑11mm靜力繩,其破斷負荷為3000kg,工作負荷上限為300kg。經過二十多年的演變,IRATA技術系統(tǒng)作業(yè)的技巧及設備不斷趨于完善,在電力生產領域和救援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1]。
分析我國的繩索救助技術發(fā)展起步較晚,以引進國外技術為主要路徑。2000年開始,北京消防總隊引進了日本繩索救助技術,并系統(tǒng)引進了“螺旋繩”救助技術,從繩結制作、個人技術到組織操法,在當時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繩索救助體系。隨著國際繩索技術及其裝備的發(fā)展,救援理念、技術標準日益完善,國家對消防事業(yè)的大力支持,繩索器材裝備不斷更新換代,朝向國際水平發(fā)展,部分單位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消防繩索救援訓練比重也在日益增多、完善[3]。但是,繩索訓練的內容和形式較為單一,新換代的精良裝備長期存放于庫房當中,技術不適應器材,眾多單位配備器材后卻缺乏相應的器材使用和技術培訓,對于器材一知半解?,F有的“螺旋繩”技術在安全性、推廣性方面存在一定不足,急需進行改進提高。近年來,以加州山岳公司(CMC)繩索救助學校為代表的北美技術逐步在國內推廣,最初是以廠家進行器材操作培訓為主,少數消防部隊參與,較為零散和分散。從2014年開始,武警學院消防指揮系與CMC繩索救助學校開展了為期5年的引智項目,系統(tǒng)引入CMC繩索救助技術課程,目前已完成3個執(zhí)行年度的計劃。隨著課程培訓不斷深入,CMC繩索救助技術中情景化的基本原則得到進一步強化,給予了我國繩索救助技術人員很好的啟發(fā)。源于工業(yè)高空作業(yè)技術的IRATA繩索技術近年來也在消防領域得到較快的推廣,例如香港消防處于2011年開始引入IRATA技術,成立香港消防處高角度拯救專隊,專門針對纜車事故、工業(yè)事故、游樂設施故障等任務開展救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些成功的案例都體現了基于情景構建技術體系的優(yōu)勢。
在電力工程的施工以及電力系統(tǒng)的運行、維護、檢修過程中,存在大量的高空作業(yè)或山地作業(yè)。雖然公司出臺的一系列預防和管控措施,但實際工作中電力作業(yè)人員仍有可能出現受傷或被困情況[2]。
鐵塔救援項目模擬鐵塔上有人受傷,救援人員通過搭建繩索系統(tǒng)將傷員運送到地面。首先2名救援人員登上鐵塔,搭好保護站。為了便于地面人員牽拉,在塔腳處或附近位置設置轉向點,利用滑輪改變繩索走向。繩索通過PetzlID進行控制,當上拉擔架時,PetzlID允許繩索單向通過;當傷員已經安置于擔架后,通過控制PetzlID手柄即可將擔架下放至地面。救援電力工人在配電桿上工作過程中,因天氣炎熱而失去意識,懸掛于高空。救援人員應配備安全帶并攜帶滑輪、鋼鎖、靜力繩、動力繩等救援工具施救于被困人員處,選擇牢固構件,做好個人保護點,系好救援繩索(1主1備),做好止墜下降系統(tǒng)(主繩用止墜下降器,備繩用防墜器),將被困人員與救援人員系牢,控制止墜下降器下降至地面,對人員開展緊急醫(yī)療救助。
橫渡項目模擬懸崖或難以到達的低處有人遇險,救援人員利用繩索工具橫渡至傷員上方,下降將傷員救起并轉移到安全地帶。在受困者所在位置兩側分別建立保護站,并采用雙繩系統(tǒng)連接、收緊。繩1用于控制救援人員在雙繩上的橫向位置移動,其中繩1尾端可以用ID控制。繩2用于控制救援人員上下位置移動,其中繩2尾端為了省力采用5:1滑輪系統(tǒng)進行牽拉。
(1)上升/下降繩索救援技術。上升/下降繩索救援技術適用于被困者因身體原因或裝備故障懸吊在空中進行救援。從上方接近是進入工作領域最簡單的救援方法,避免了從下方上升,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體能。在這種情況下只用1個下降器沿工作繩下降即可,同時必須還要在安全繩上安裝止墜器。如果繩索已事先設置好,那么可以選擇從下方接近,或者需要沿繩索再次攀爬上升。上升時需要配備1個安裝在安全帶上的胸式上升器及1個手式上升器,同時要配有腳踏圈,這樣能夠保證在最省力的前提下獲得最快的上升速度。同時必須還要在安全繩上安裝止墜器。如果使用者處于懸空狀態(tài)只需短距離上升,建議使用1個下降器攀爬,同時配備手式上升器和腳踏圈。這種器材的組合能夠令使用者便捷、快速地從下降模式轉換成上升模式,反之亦然。接近被困者后,救援人員需利用身上的安全繩和掛鉤將被困者與自身相連,再利用掛鉤將被困者腰帶上的掛環(huán)掛于自身的下降器掛鉤上,解除被困者與繩索相連的所有裝備,讓被困者的重量落到救援人員的下降器上,將其解救到地面。地控制繩索的移動,這種方式建立倍力系統(tǒng)更簡單實用,操作也更靈活方便。
(2)狹窄空間繩索救援技術。在狹窄空間作業(yè),自由移動困難,空氣污染物以及各種障礙物的存在增加了救援操作的困難程度。救援人員要使用正確的裝備,接受模擬環(huán)境的特殊培訓,確保在出現意外時能夠快速處置[3]。傳統(tǒng)救援三腳架不建立結合提升裝置組合操作,不能確保救援人員出現意外時還能夠快速解救。尤其在工作距離非常大的情況下,提前建立滑輪拉升系統(tǒng)下放系統(tǒng)很有必要,可以快速提升被救援者。
繩索技術的應用大大拓展救援的空間,能夠實現高空和深谷的救援,也能在其他救援場景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將繩索技術應用于電力應急救援能夠有效地提高救援效率,對電力應急救援的進步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