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麗娟?羅一帆?易暉
摘 要:隨著大革命失敗,湘贛邊界各縣黨組織遭受破壞。在一批共產黨員的帶領下,黨團組織逐漸恢復,黨組織活動繼續(xù)開展,黨組織被建設成各項工作開展的“火車頭”。通過研究井岡山斗爭時期黨組織活動的開展實踐,對現(xiàn)在黨組織活動開展,如黨員發(fā)展、黨員三會一課、整頓黨組織純潔黨員等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黨組織;黨員發(fā)展;三會一課;純潔黨性
一、引言
大革命失敗造成了湘贛邊界各縣黨組織的破壞,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內的共產黨人在白色恐怖的包圍中,重建和恢復了邊界黨的基層組織,而且各項黨組織活動開展得井然有序,充分調動了每位黨員的主觀能動性,把黨組織逐漸建設成為堅強的戰(zhàn)斗堡壘,并成為推動軍隊建設、政權建設、農業(yè)生產和土地革命的“火車頭”。井岡山斗爭時期黨組織活動開展的成功經驗對于新的歷史時期,黨員發(fā)展、三會一課、整頓組織純潔黨員隊伍等黨組織活動具有啟示意義。
二、因陋就簡,嚴控黨員發(fā)展關
井岡山斗爭時期,我們的黨還是一個幼年的黨,沒有成功經驗可學,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黨的建設方面創(chuàng)造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培育了優(yōu)良的傳統(tǒng)。1927年9月,毛澤東等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嚴重受挫,部隊從五千之眾減員到千余人。這支部隊雖然有不少黨員,但并沒有形成堅強的組織核心。毛澤東同志通過分析研究部隊的思想情況,深深感到沒有黨的堅強領導和富有戰(zhàn)斗力的基層組織,部隊是經不起殘酷戰(zhàn)爭考驗的,因此部隊到達永新縣三灣村時,對起義部隊進行改編。改編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在部隊基層建黨,班、排建黨小組,連建黨支部,營以上設黨委,連以上設黨代表,在前委的統(tǒng)一領導下開展工作。部隊采取分散以發(fā)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的辦法,在武裝斗爭中建立黨,以軍隊黨建指導地方黨建,逐漸建立地方黨支部,發(fā)展黨員。
在寧岡縣黨組織公開建黨時,老黨員有目的、有對象的進行平時觀察,考驗入黨對象,并動員愿意的對象通過介紹入黨,在支部里填表冊蓋章(或蓋手指),還要做入黨宣誓儀式。凡農民入黨的都發(fā)了黨員證,知識分子入黨不發(fā)。黨員證是白布印上紅邊,里面印有“黨員證”三個字[1]。隨著革命形勢的發(fā)展,特別是井岡山斗爭經歷了“八月失敗”的慘痛教訓,黨員發(fā)展逐漸由公開轉為秘密,黨員身份變得隱蔽起來,整個發(fā)展過程也是隱蔽的。在采訪革命老人汪九官的記錄中,對貧雇農出身的人,我們如果要發(fā)展他入黨,就問他:“你怕不怕共產黨?”如果他說:“我不怕共產黨,我還要去找共產黨?!蹦俏覀兙驼f:“你去找共產黨,找到了告訴我。”他說:“你也去找,找到了也告訴我?!边^些日子,如果他對入黨有要求就再試問他,并告訴他:“我找到了?!本涂梢越榻B他入黨[1]。通過這樣看似無目的,實則考察的方式來鑒定黨員入黨的堅定性,有效地篩選出一批入黨投機分子。在斗爭年代,發(fā)展黨員的方法也很有針對性,采取個別了解,開展談心活動,然后從斗爭中進行考驗,看他打土豪是否堅決、勇敢,然后根據(jù)條件,秘密單線發(fā)展貧雇農民入黨[1]。
井岡山斗爭時期軍隊黨建比基層黨建更為成熟,發(fā)展黨員的程序也更為嚴格。部隊中入黨,由戰(zhàn)士、干部黨員介紹,小組討論,支委審查,支部大會通過。入黨時不填表,但要統(tǒng)計,黨代表的本子上有黨員的名字,轉黨的關系時要開介紹信[2]。我們可以看到,士兵入黨相比貧農入黨更為成熟完善,充分體現(xiàn)了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根據(jù)當時的社會任務來吸收具有革命性的思想先進分子入黨。
井岡山斗爭時期武裝斗爭從城市轉入農村,毛澤東同志清晰地抓住了社會的主要矛盾,團結真正的朋友——最基層、最廣大的農民,而黨建工作伴隨著武裝革命同期進行。農民作為黨員隊伍中的最主要新生力量,自身往往存在文化程度不高、革命斗爭意識淡薄、小農思想濃厚等特點,發(fā)展農民黨員面臨著許多實際的問題。井岡山斗爭時期,黨組織結合革命形勢的需要,嚴控發(fā)展源頭,專人觀察、組織考驗、工作檢驗,層層篩選,發(fā)展了一批革命意志堅定、團結群眾的好同志,保證了黨與群眾的密切聯(lián)系。
三、三會一課,加強黨員思想關
“三會一課”是在十三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是指定期召開支部黨員大會、支部委員會、黨小組會,按時上好黨課。“三會一課”制度是黨基層支部長期堅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黨的組織生活,嚴格黨員管理,加強黨員教育的重要制度。實際上,早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就已經有黨員開會、學習的制度。黨員有五人成立支部,支部里有書記、組織、宣傳等,支部下面成立黨小組,有三個黨員就可以成立黨小組。支部黨員大會每半個月開一次,內容是開展批評,哪個黨員思想壞,就發(fā)動黨員對他提意見,開展批評,對發(fā)展新黨員進行民主鑒定。有工作就布置工作,沒有工作就布置學習文件;支委會每七天開一次,主要內容是研究工作,學習上級文件,匯報黨員思想和黨小組活動情況;支委、黨小組聯(lián)席會議每月開一次(有緊急任務就隨時召開),匯報黨小組活動、黨員思想、敵情等情況,學習上級文件,研究下步工作;黨小組會議每七天開一次,過生活、學習文件、接受上級分配的各項任務[1]。據(jù)鐘華榮回憶,“我們黨員經常開會,開會的地點不定,支部開會,支書通知小組長,小組長再通知黨員,當時通知都是用暗號,開會時要放哨”[1]。
對黨員的思想教育,存在著如下3個特點。一是思想教育與貫徹黨的政策一致起來;二是黨員的思想教育和群眾的思想教育結合起來;三是根據(jù)部隊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教育,也是現(xiàn)在所講的“抓活思想”[1]。抓活思想,不僅要有基本的教育,也要聯(lián)系到思想動態(tài)。對黨員的教育方式多種多樣,當時部隊里建立了黨的組織,設立了黨代表制度。黨代表對黨員進行教育,一般采取小組會、支部會、上黨課的形式,有時還利用早晚點名的時間,聯(lián)系黨員和士兵群眾的活思想講一講。上級機關為了對黨員進行教育,還舉辦了黨團訓練班。在時間上,有時為了訓練,還設法避開一些戰(zhàn)斗,訓練的重點還是政治傾向問題[2]。
一個思想上分裂的政黨絕對不可能是一個有戰(zhàn)斗力的政黨。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匯合了南昌起義余部、湘南暴動部隊、秋收起義余部和地方綠林武裝的這支多元化的軍隊——紅四軍逐漸融合,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內的貧苦百姓紛紛拿起武器實現(xiàn)“分田分地真忙”的喜慶景象。兩年零四個月時間,這支弱小的紅軍粉碎了國民黨4次進剿3次會剿。這些成效主要得益于緊張的戰(zhàn)事之余我們仍集中力量加強對黨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也多樣化,采用了灌輸式、榜樣式、個別談心、民主評議等方式開展黨員活動,大大加強了組織的凝聚力,同時又密切聯(lián)系群眾,以黨務促實務,使黨員隊伍真正發(fā)揮戰(zhàn)斗堡壘作用。
四、厲行洗黨,純潔黨員黨性
發(fā)展黨員時的考察并不是一勞永逸,黨員的純潔性在革命征途中仍有受腐蝕的危險。1928年8月,井岡山四面白色恐怖包圍,黨員人數(shù)雖急劇增加,但黨員素質良莠不齊,接二連三高級將領的叛變使得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在“八月失敗”的危急關頭,毛澤東當機立斷,下定決心對黨組織進行一次“大掃除”,清除黨內腐敗投機分子,領導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次“洗黨”運動。
(一)制定標準,確立洗黨對象
在黨組織內部甄別黨員素質。工作不積極,思想動搖,對黨沒有認識,不繳黨費,階級立場不穩(wěn)的黨員以及賭錢、打牌、貪污腐化、流氓行為、社會關系復雜以及混進黨內的壞人都被確立為洗黨對象,及時清洗出去,純潔黨的組織[1]。
(二)重新登記,確立花名冊
對于清除出黨的同志,直接在花名冊上除名,不予以登記。剩下黨員就重新立過表,由各支部造花名冊送到區(qū)政府,由區(qū)政府立總冊,送一份給縣委。除名不通知本人,也不通知他開會,也不再給他們布置工作任務[1]。
(三)制度保障,制定黨員紀律
清黨后,繼續(xù)加強對黨員的教育,方法有二:一是支委分工,對黨員采取個別談心;二是支部開會進行教育。思想教育是一方面,同時制定黨員紀律進一步筑牢黨員思想防線。黨支部對一些不服從領導,不聽話,不肯干革命工作、不遵守紀律的黨員,首先開展批評、教育,如果不肯改的就要處分。處分有口頭警告、書面警告、嚴重警告、留黨察看三個月,最后開除[1]。
通過“洗黨”來整頓和清洗黨組織,既純潔了黨員的隊伍,又增強了黨的戰(zhàn)斗力和凝聚力,對黨組織的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今,共產黨有著8900多萬黨員,隊伍整體是純潔、團結的,但也存在部分黨員的黨性素質不高,缺乏學習,服務意識差,不能充分發(fā)揮黨員的先進模范作用的情況;還有一些貪污腐敗分子,不作為甚至亂作為,影響黨風廉政建設。針對這部分黨員,我們應該發(fā)揚井岡山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堅決開展“洗黨”運動,定期對黨組織進行“大掃除”,讓黨員同志“洗洗澡”“治治病”。同時,加強制度保障,貫徹執(zhí)行黨員《紀律處分條例》,守住黨員的高壓線,保證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tài)。
五、結語
雖然井岡山的斗爭距今已經過去九十多年,但是井岡山斗爭時期的黨建工作經驗對現(xiàn)在黨建仍有啟示意義。黨組織活動開展因地制宜,針對黨員對象不同因材施教,開設不同的思想教育課程,設置不同的任務目標,使每一位黨員通過黨組織活動進一步實現(xiàn)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1]黃仲芳,羅慶宏.井岡山斗爭史口述史(上)[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2]黃仲芳,羅慶宏.井岡山斗爭史口述史(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