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人間四月,春江水暖,柳綠花紅,是一年中美麗又浪漫的時節(jié)??捎腥似痪鞈龠@美好春景的一絲一毫,日夜伏案工作,每分每秒不敢懈怠。為什么?只為《河南省武術拳械錄》能按時出版,早日與廣大讀者見面。
從1985年版的40萬字《河南省武術拳械錄》到今天的200萬字《河南省武術拳械錄》,兩者的差別絕不僅是160萬字!從項目的啟動到作品的付梓出版耗時三年多,其間的酸甜苦辣咸,只有吉燦忠教授和他帶領的編纂團隊成員可深切體會。身為編輯的我說不清也道不明,只能在此和大家分享他們帶來的豐碩成果,以表敬意。
本期我們分享該書的編纂始末,使大家形成全面、整體的認識。下期開始,我們將陸續(xù)呈現(xiàn)《河南省武術拳械錄》中的十個稀有拳種,摘取精華中的精華以饗讀者朋友,拿走不謝!
在東西文化陣營高度交鋒、論爭與融合的當下,加強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自主性闡釋和深度解讀,樹立文化自信和理論自信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崛起的必由之路。近年來,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和文化發(fā)展理路探索,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共同頒布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工程的意見》中開宗明義地強調:“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做好文物保護工作,搶救保護瀕危文物?!边@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武術的挖掘和整理、傳承和創(chuàng)新、保護和開發(fā)指明了方向。
當下,傳統(tǒng)武術面臨諸多尷尬與無奈:無比珍貴的傳統(tǒng)技藝日漸式微,紛繁多樣的文化空間日益逼仄,身懷絕藝的傳承主體漸近逝去。中國傳統(tǒng)武術正臨著“人琴俱亡”的境遇。為此,2015年7月,河南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與河南師范大學共同簽署并啟動了“《河南省武術拳械錄》之研究”項目。自項目開啟至今歷時三年有余。三年來,雖然編纂難度和繁瑣度遠遠超出了初始想象,但全體編纂組成員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在河南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全省武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200萬字的《河南省武術拳械錄》終于撥云見日,行將于2019年4月由人民體育出版社付梓。為饗各級領導的重視和社會同人的關愛,現(xiàn)將《河南省武術拳械錄》編纂始末簡要述之。
一、廣集史實,多方考證
《河南省武術拳械錄》是近年來河南省武術領域和文化研究領域一項巨大的文化工程,在河南省體育發(fā)展史乃至中國武術發(fā)展史極具重要的影響和文化意義。為了確保材料的本真性,本套《河南省武術拳械錄》的挖掘和編纂材料整理采用了三重考證法。首先,編纂成員分赴各自負責轄區(qū)進行深入田野調研。一方面直接與武術傳承人或愛好者零距離接觸,對家藏武學抄本或典籍進行復印、拍錄;另一方面對散落民間的武術狀元舉人匾、官方文書、皇帝圣旨等實物進行拍攝。其次,將搜集到的抄本等材料認真比對當?shù)厥分镜刃攀凡牧?,去蕪存菁,求同存異,同時與《中國武術拳械錄》(1993)或《河南省武術拳械錄》(1985,以下簡稱“《省拳械錄》”)及上世紀八十年代各地市拳械錄等進行對比考證。最后,針對異議性問題,依據(jù)武術傳承人的口述史料求解、考證。
三重考證法,既使史料更加確鑿、更加接近歷史的本真,又能發(fā)現(xiàn)部分問題。如上世紀八十年代《省拳械錄》部分內容存在偽論之嫌。其中有載,廣為流傳的鶴壁“獨門拳械”源于滑縣,但經(jīng)考證,鶴壁一帶并無此拳傳習。再如《省拳械錄》中“心意六合拳”部分收錄了“六合拳”“心意拳對打歌”“五行刀”三套路,經(jīng)比對,其既非屬心意六合拳,也非屬形意拳。
二、繼承突破,緊跟時代
傳統(tǒng)武術是一種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集大成的技術樣式和文化符號,依靠活態(tài)人來代代相承。為彰顯傳統(tǒng)武術的文化意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價值,編纂組力求傳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參考了同類成果,又緊緊凸顯武術文化研究的時代性。
首先,承襲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河南、湖南、廣東、江蘇、寧夏、黑龍江、廣西、山西、安徽、江西、新疆等11個省區(qū)拳械錄編纂結構和文風,但為突顯武術的歷史、文學和科學三大非遺價值及本真性、活態(tài)性、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四大非遺原則,兼顧傳統(tǒng)武術“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基本要求,我們在原有“源流”“分布”“基本理論”“特點”“功法”“套路”的基礎上,增加了“概述”“傳承譜系”“代表人物”三大部分,使本套《河南省武術拳械錄》按照概述、源流等九大版塊依次編纂,充分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武術的活態(tài)性。這在其他同類成果中是沒有的。
其次,上世紀八十年代《省拳械錄》共挖掘出武術套路1248套,其中拳術456套,器械491套,對練301套,還有功法49種,而本次挖掘與整理出大小拳種110個,套路總計2010套,其中拳術717套,器械511套,對練144套,拳歌拳諺476個,功法162種。原散落于民間的拳種、套路、功法等被挖掘了出來,它們當中既有少林拳、太極拳、萇家拳、查拳、八極拳、梅花拳等大拳種,又有神拳、字拳、伏羲八卦拳、圣門蓮花拳、回回十八肘、蒙古拳、王堡槍等稀有拳種;既有源于明清鄉(xiāng)野的家族絕學,又有來自民國國術館的廟堂武技。
再次,保留著史實的多元表達手段。在對拳種源流進行考據(jù)時,尊重歷史,傾力求證,確無信史佐證的,則暫以“一源多流”或“多源多流”存之。心意六合拳、少林拳、字拳、通背拳、紅拳等拳種就存在如此現(xiàn)象,編纂組于是保存著“多源”或“多流”之風貌,且在每個“源”“流”后面標注了史料出處,以便后人研究。又如展現(xiàn)某一拳術時,針對存在的所供史料與《中國武術拳械錄》《省拳械錄》以及各地拳械錄材料不一致的問題,編纂組則依據(jù)三重考證法予以比對。仍無法一致者,就保留多樣化的風貌,而且在史料后面亦注明出處或提供者,以供后人參考。
三、用詞縝密,動靜合一
武術源于生產(chǎn)、軍事和宗教三大領域。其歷史久遠,長期游離于鄉(xiāng)野,往往被人以“俗文化”稱之,甚至存在著畛域之見。為了精準描述和刻畫某拳派傳承人,編纂時均以武術“傳承人”稱之,而對確有作出卓越貢獻者則以“名家”稱之,杜絕了“大師”“宗師”等俗詞凡句的稱謂,規(guī)避了文字描寫的玄虛和神話色彩,使本書消解了江湖俗氣,更趨于客觀、本真和科學。
武術技術是依靠代際間相襲完成的,為了突顯本套《河南省武術拳械錄》傳承的活態(tài)意義,編纂時采用了圖文并茂的展現(xiàn)方式。第一,在“代表人物”部分除了配以翔實的文字簡介外,還附上部分代表性傳承人的照片。第二,在部分拳種的“功法”部分增添了89個傳承人的技術動作定勢照片。第三,傳統(tǒng)文字平面刻畫和現(xiàn)代數(shù)字信息技術相結合,在48個拳種的套路部分增添了傳承人的技術視頻。讀者可以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的方式觀賞相應拳術或器械套路,鮮活地再現(xiàn)了拳種的技術風格。
四、結語
《河南省武術拳械錄》的研究與出版,是河南省地域文化資源的一次系統(tǒng)性、本真性和全面性的挖掘與整理,是講好河南故事、傳播好河南聲音、闡釋好河南特色、展示好河南形象的重要舉措。正如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網(wǎng)曾報道的:“此項工作的開展,不僅是對我省傳統(tǒng)武術史實的一次系統(tǒng)、全面的挖掘、搜集與整理,也是對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一次創(chuàng)新、持續(xù)發(fā)展的弘揚、傳承與傳播?!彼鼘ε朗岬胤轿湫g資源,提升地方文化形象,促進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具有積極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
然而,受成員水平和編纂時間所限,若要全面勾勒出河南省武術資源實非易事,并非一部《河南省武術拳械錄》所能。在中州大地上仍可能散落著彌足珍貴的拳種信息,也可能在已收錄拳種的某些方面有所缺失,甚至是付之闕如。故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編輯/邱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