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娜
摘 要:我國各地法院對于當事人提起的死亡賠償金訴訟請求,既有支持也有駁回。為統(tǒng)一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死亡賠償金的司法適用,一方面可通過明晰死亡賠償金的物質損害賠償性質來指導完善立法,將死亡賠償金明確納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另一方面破解“空判”問題,采取財產保全、“以勞代償”以及財產跟蹤措施,消除法院因執(zhí)行問題而不支持死亡賠償金的顧慮。
關鍵詞: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死亡賠償金;物質損失;統(tǒng)一適用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6.067
1 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死亡賠償金司法適用現(xiàn)狀分析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司法機關在解決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同時,附帶解決因被告人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物質損失而進行的訴訟活動。當被害人的生命權因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遭受侵害而導致物質損失時,被害方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賠償,當事人請求賠償?shù)姆秶ǔ0劳鲑r償金。但是,對于當事人提起死亡賠償金的訴訟請求,各地法院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裁判結果。
1.1 死亡賠償金司法適用不統(tǒng)一
筆者通過案例分析方法研究死亡賠償金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司法適用現(xiàn)狀,于2019年10月13日在“北大法寶網”(http://www.pkulaw.cn/)中的“案例與裁判文書庫”對案例進行檢索,檢索案由為故意殺人罪;檢索關鍵詞為死亡賠償金;審理程序為二審;審結日期設定為2004年5月1日至2019年9月1日;檢索方式為在全文精確搜索。檢索案由為故意殺人罪是考慮到: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故意殺人罪是涉及死亡賠償金最為典型的刑事案件,以此為樣本進行研究更具有代表性;將開始日期設定為2004年5月1日,是考慮到:《人身損害賠償解釋》于2004年5月1日實施,該司法解釋將死亡賠償金與精神損害賠償規(guī)定為并存的賠償項目,而在該司法解釋頒布之前,《精神損害賠償解釋》明確規(guī)定死亡賠償金為精神損害撫慰金的存在方式之一。
對檢索到的236份刑事附帶民事判決書進行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法院支持當事人提起死亡賠償金請求的有78份,約占33.1%。此236份刑事附帶民事裁判文書中的194份由高級人民法院作出,其中上海、遼寧、江蘇、黑龍江、福建5個省和直轄市的高級人民法院對死亡賠償金請求均予以支持;河北、山西、內蒙古、江西、河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寧夏、青海、新疆14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高級人民法院均對死亡賠償金持否定態(tài)度;吉林、浙江、安徽、山東、湖南、廣東、海南、甘肅8個省的高級人民法院中,既有支持死亡賠償金訴訟請求的裁判,也有駁回死亡賠償金訴訟請求的裁判。
對同一案件,一審與二審法院之間對于死亡賠償金支持與否相互抵觸,出現(xiàn)一審法院支持死亡賠償金但二審法院改判審情形。典型案例如下:2017年,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了上訴人張某某(原審被告)故意殺人罪刑事附帶案。一審法院認為被告人對其犯罪行為給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造成的經濟損失,應依法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支持了死亡賠償金訴訟請求。原審被告人張某某不服原判附帶民事判決死亡賠償金,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判決關于死亡賠償金部分不屬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故撤銷了山西省晉中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晉07刑初10號刑事附帶民事判決中關于死亡賠償金部分。
通過以上歸納分析可知,不同法院之間、甚至同一法院面對相同性質的案件時,在附帶民事訴訟中死亡賠償金適用問題上法律適用并不統(tǒng)一。我國各地法院對于當事人提起的死亡賠償金訴訟請求可能作出不同的判決結果,形成同案不同判的混亂局面,使法的安定性受到破壞。
1.2 死亡賠償金司法適用不統(tǒng)一的原因
為解決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死亡賠償金司法適用不統(tǒng)一,有必要對產生該現(xiàn)狀的原因進行探究,以便采取相關措施進行改善。筆者對檢索得到的236份刑事附帶民事判決書中支持抑或反對死亡賠償金的法律理由進行分析概括,產生不同裁判結果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各法院對于死亡賠償金的法律性質界定不同。有法院認為死亡賠償金屬于精神損害賠償不予支持,也有法院認為死亡賠償金屬于物質損害賠償應予以支持。而有的法院(如江西、云南、青海的高級人民法院)雖然肯定死亡賠償金的物質損害賠償性,但認為其是對間接性經濟損失的賠償,不屬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而不予支持。
二是各法院對于死亡賠償金問題上,適用法律依據不同。在審判實務中,法院在法律適用方面有兩種路徑:第一種路徑是法院依據《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1款與《刑事訴訟法解釋》第155條第1、2款之規(guī)定,以死亡賠償金不屬于因犯罪行為造成的物質損失或直接物質損失,從而不屬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為由,對死亡賠償金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第二種路徑是法院依據《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17條與第29條、《侵權責任法》第16條之明確規(guī)定,對附帶民事訴訟中的死亡賠償金予以支持。
三是各法院對于“空判”的態(tài)度不同。在司法實踐中,有法院會考慮到被告人或其近親屬的賠償能力,從而判決支持或不支持死亡賠償金,被告人經濟困難的,則不予支持,若支持死亡賠償金,將產生較高的賠償數(shù)額,被告人無法實際履行賠償義務,使得“空判”現(xiàn)象產生,陷入執(zhí)行不力的風險,容易誘發(fā)纏訴、上訪現(xiàn)象,進一步加重被害方與被告人的矛盾,不利于司法權威性與當?shù)厣鐣刃虻姆€(wěn)定。但是,有的法院認為“空判”屬于執(zhí)行階段應解決的問題,從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角度出發(fā),應遵循法律適用平等原則,避免出現(xiàn)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如果因為可能導致“空判”結果,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死亡賠償金訴訟請求而不予支持,可能導致被告人將來有能力賠償時,被害方因缺乏法律依據無法實現(xiàn)死亡賠償金請求。
筆者認為:附帶民事訴訟中死亡賠償金司法適用不統(tǒng)一的理由之間并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lián)、互相作用。死亡賠償金的性質界定屬于認識范疇,而不同法律路徑的選擇屬于實踐范疇,正所謂認識指導實踐,實踐推動認識的發(fā)展。因此,只有正確認識死亡賠償金的法律性質,才能正確指導附帶民事訴訟中死亡賠償金的司法適用,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果,只有良好的法律社會效果才能推動死亡賠償金制度的進一步發(fā)展,形成良性循環(huán)。而對于“空判”問題,涉及各法院在司法權威性和被害人合法權益保護之間的取舍。筆者認為:司法執(zhí)行困難不應該影響審判結果的公正性,不能因為犯罪人沒有賠付能力就不予支持死亡賠償金。
2 死亡賠償金法律性質界定
在法學理論中,關于死亡賠償金的性質討論,主要有精神撫慰說與物質損害賠償說。精神撫慰說認為:被害人近親屬失去親人遭受的是精神上的痛苦、無益耗費的時間、社會關系的破壞等非財產損失,死亡賠償金是對受害人近親屬精神遭受損害的撫慰。筆者認為:死亡賠償金雖有撫慰被害人近親屬精神創(chuàng)傷的間接作用,更重要的是對被害人近親屬某種可期待利益的喪失進行補償,但是不可用精神撫慰代替預期利益的補償,因此,精神損害賠償與以彌補死者的財產損害為目的的死亡賠償金意旨不同。物質損害賠償說將死亡賠償金界定為物質損失范疇,但究竟為何種物質損失形態(tài),存在不同觀點:(1)撫養(yǎng)喪失說認為:遭受財產損害的是其生前負有撫養(yǎng)義務的人,因為受害人死亡導致其被扶養(yǎng)人喪失生活來源,以致侵害了被害人之法定撫養(yǎng)人的預期撫養(yǎng)利益,此種損害應當由賠償義務人進行賠償;(2)繼承喪失說認為:受害人本應將源源不斷地獲得收入,而該未來收入可作為受害人財產而被其法定繼承人所繼承,但是由于加害人的侵害行為導致受害人死亡從而使其未來收入完全喪失,以致侵害了被害人之法定繼承人的未來可得利益,賠償義務人應當賠償此種物質利益損害;(3)繼受說認為:死亡賠償金請求權歸屬于死者本人,死者近親屬通過法律上的繼承制度得到死亡賠償金請求權。筆者更傾向于繼承喪失說,把死亡賠償金的性質界定為對死者預期收入損失的物質性損害賠償,并由死者的近親屬直接取得賠償請求權。撫養(yǎng)喪失說的缺陷在于:當死者生前沒有需要撫養(yǎng)的人,則死亡賠償金無需支付,將出現(xiàn)致人死亡比致人傷殘承擔的民事責任還要輕微死亡結果,易使犯罪人在進行犯罪行為時造成嚴重犯罪后果。另外,被害人在未來所能創(chuàng)造的財產價值極有可能遠遠超過應負擔的撫養(yǎng)費用,死亡賠償金是對于受害人預期收入的賠償,故撫養(yǎng)費內在的包含于死亡賠償金之中。繼受說不合理之處在于:人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被害人的生命因受侵害而消滅,權利主體之能力已不存在,損害賠償請求權亦無存在的理由。因此,死者的近親屬也無法通過法律上的繼承制度而獲得死亡賠償金請求權。
在法律層面上,我國立法和司法解釋對死亡賠償金的法律性質先后有不同的界定,筆者將分別分析死亡賠償金在民事法律與刑事法律中的性質:
(1)2001年實行的《精神損害賠償解釋》第9條規(guī)定死亡賠償金屬于精神損害賠償范圍;2004年實行的《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17條與第18條將死亡賠償金與精神損害賠償規(guī)定為并存的賠償項目。另外,《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29條規(guī)定了死亡賠償金的賠償標準和計算方式。須注意的是,根據《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36條規(guī)定:對于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在本解釋公布施行之前已經生效施行的司法解釋,其內容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準。因此,《精神損害賠償解釋》第9條關于死亡賠償金屬于精神損害賠償?shù)囊?guī)定已被廢止;《侵權責任法》第16條規(guī)定侵害他人造成死亡的,應賠償治療和康復費用、誤工減少的收入、喪葬費與死亡賠償金。另外,《侵權責任法》第22條表明死亡賠償金與精神損害賠償金系不同的賠償項目,但《侵權責任法》并未對死亡賠償金的賠償標準和計算方式作出規(guī)定,是否適用《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29條的規(guī)定,尚未得到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的確認。通過對以上民事法律立法邏輯進行推定可知,死亡賠償金與精神損害賠償為相互獨立的賠償項目,死亡賠償金的法律性質經歷了由精神損害賠償性向物質損害賠償性的轉變,遭受一般民事侵權損害致死案件中,死亡人的近親屬可請求侵害人承擔死亡賠償金。
(2)我國《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解釋》均未對死亡賠償金的屬性進行明確規(guī)定。死亡賠償金法律屬性如何進行認定,在于如何準確理解《刑事訴訟法解釋》第155條第1款與第2款:第1款規(guī)定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為物質損失;第2款規(guī)定犯罪行為造成被害人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治療和康復費、誤工費,造成被害人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等費用。以上規(guī)定并未明確將死亡賠償金列入物質損失范圍,因此如何對“等費用”進行理解十分關鍵。若對“等費用”作等外理解,死亡賠償金因屬于物質損害賠償而被包含在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內;若對“等費用”作等內理解,則強制性的把死亡賠償金排除在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之外,從而否定了死亡賠償金在刑事領域中的物質損害賠償屬性,將導致遭受構成犯罪的人身侵權行為致死的被害人近親屬請求賠償?shù)姆秶∮谠馐芤话忝袷虑謾嘈袨閾p害致死的受害人近親屬請求賠償范圍;若對“等費用”理解處于無法確定的狀態(tài),則應按照《刑事訴訟法解釋》第163條的規(guī)定,即適用民事法律的有關規(guī)定來處理附帶民事訴訟中死亡賠償金的適用問題,認定死亡賠償金具有物質損害賠償屬性,應當包含在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內。筆者認為應維護法制的統(tǒng)一性,使民法體系與刑法體系相協(xié)調,刑事侵權致死與民事侵權致死在死亡賠償金法律性質認定方面應同一標準。此外,《刑事訴訟法解釋》第155條第1款中規(guī)定的物質損失,是否包含間接物質損失?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犯罪人對被害人造成的物質損害,包括已經造成的實際損失和必然造成的損失,其中必然造成的損失是指預期利益的必然損失。因此,以死亡賠償金屬于間接經濟損失為由駁回當事人死亡賠償金的訴訟請求,于法無據。
3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死亡賠償金適用困境之破解
通過法學理論及現(xiàn)有法律規(guī)定對死亡賠償金的法律性質進行分析,可知死亡賠償金屬于物質損害賠償,在這樣的認識前提下,附帶民事訴訟中死亡賠償金司法適用不統(tǒng)一還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有法院不予支持死亡賠償金的裁判理由并不是死亡賠償金屬于精神損害賠償,而是對《刑事訴法解釋》第155條第2款中的“等費用”作等內解釋,將死亡賠償金強行排除在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之外,如此裁判不僅與《刑事訴訟法解釋》第155條第1款之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為物質損失的規(guī)定相沖突,而且與民事法律也相沖突;二是支持死亡賠償金后,可能導致“空判”現(xiàn)象,使得司法裁判成為一紙空文,有的法院以此為由駁回被害方的死亡賠償金請求。筆者認為可通過以下途徑對以上兩個問題進行破解。
3.1 完善相關立法,將死亡賠償金明確納入刑事附帶民事賠償范圍
有關死亡賠償金的法律規(guī)定在附帶民事訴訟中適用混亂,須協(xié)調法律體系中關于死亡賠償金的法律規(guī)定。筆者建議,應對《刑事訴訟法》作出修訂或頒發(fā)相關司法解釋,完善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明確死亡賠償金屬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賠償標準和計算方式適用《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的相關規(guī)定。據此,無論是依據《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解釋》抑或《人身損害賠償解釋》與《侵權責任法》,都能得出支持刑事被害方死亡賠償金訴訟請求的裁判結果。另外,最高院也應發(fā)布關于刑事被害方死亡賠償金的指導性案例,引導全國各地法院準確正確適用法律,統(tǒng)一裁判規(guī)則。
3.2 解決“空判”的具體措施
被告人的犯罪行為對被害人造成的物質損失是一種客觀存在,不能因為被告人賠償能力的有無或大小去否定物質損失的客觀事實??v使,“空判”會導致司法權威性受到影響,但是審判過程更應該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筆者認為,“空判”本質是執(zhí)行問題,可以通過以下措施進行破解:
一是擴大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財產保全的適用階段與職能主體。附帶民事訴訟是在刑事訴訟中提起,在審理程序上從屬于刑事訴訟,從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到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再到最后的法院審理下達刑事附帶民事判決書,整個過程較為漫長。在此期間,被告及其近親屬完全有可能轉移財產從而逃避賠償責任。刑訴法及其司法解釋僅規(guī)定了人民法院在審判階段有權對被告人財產采取保全措施,而被告人及其近親屬完全有可能在立案偵查和審查階段將財產隱匿。因此,應將保全階段提前并增加保全職能主體,一方面是除了在審判階段,立案偵查階段和審查起訴階段均可以對被告人財產保全措施;另一方面是除了法院,公安機關、檢察院也有權對被告人財產進行保全。另外,由于保全措施階段的提前,可能會對被告人權益產生一定的風險,在必要時可要求被害方提供一定的擔保。
二是監(jiān)獄服刑期間,激勵犯罪分子“以勞代償”。對于應當承擔賠償義務而又沒有賠償能力的罪犯,在監(jiān)獄服刑期間,應鼓勵其進行勞動生產。為促進罪犯勞動的積極性,可將勞動表現(xiàn)作為減刑的考量因素之一,勞動越積極使得勞動報酬越多,則越有可能減輕刑罰,形成正向激勵機制。勞動所得報酬直接進入犯罪行為人與被害人近親屬的共管賬戶中??鄢锓副匾纳钯M用后,將剩余勞動報酬作為刑事被害方物質損失的賠償。
三是對犯罪分子的財產進行不定期追蹤。犯罪行為人刑罰執(zhí)行完畢進入社會后,必然要進行相應的社會經濟活動,暫時沒有賠償能力不代表將來也沒有賠償能力。因此,有必要對犯罪行為人的財產進行追蹤,及時掌握其可供執(zhí)行的財產。一方面,法院應當不定期、無限制對犯罪分子進行 “網絡查控”,實時了解其經濟往來,一旦發(fā)現(xiàn)有可供執(zhí)行的財產,即可對其銀行賬戶進行凍結,充分利用新型技術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法院待執(zhí)行案件積壓較多,為了及時掌握罪犯財產狀況,當事人可委托律師協(xié)助進行財產調查,由律師持法院開具的調查令前往當?shù)叵嚓P部門調取犯罪分子不動產以及特殊動產的交易信息,經濟困難的當事人可申請當?shù)胤稍鷻C構對其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2017)晉刑終236號刑事附帶民事判決書[Z].
[2]田源.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兩金”賠償問題研究[J].法學論壇,2017,32(02):120-126.
[3]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理解與適用[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
[4]楊立新,劉洪林.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基礎理論問題[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3,21(06):149-157.
[5]賈淼著.人格權益法研究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
[6]張新寶.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7]麻錦亮.人身損害賠償新制度新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8]王澤鑒.侵權行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9]宋高初.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死亡賠償金的性質界定及執(zhí)行困境之破解[J].法學評論,2014,32(04):17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