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東
一、研究背景
(一)社會背景
教育信息化是當今教育發(fā)展的潮流,也是教育發(fā)展的趨勢,它又通常以多媒體或其他信息技術工具、軟件等為核心。在我國大力推行、推進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借助信息技術軟件和工具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時不斷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
(二)地理學科面臨的現狀
地理學科具有區(qū)域性、科學性、綜合性和思想性等特點,在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方式下,教學內容難以得到較好的表達,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理解也難以更加深入?,F階段從教師層面上看,教師備課缺乏深入思考、分析教材的能力,“重點勾畫式”地理課堂依然存在于日常教學過程中。在對待學生的要求上,沒有要求學生將地理文字和地圖相結合來學習,甚至還要求學生機械地死記硬背地理文字。在這樣的現狀下,教師沒有更好的手段和方式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學生在地理課堂中找不到學習的動力和樂趣,地理課堂效率的低下便形成惡性循環(huán)。
二、信息技術與地理課堂教學模式
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創(chuàng)新地理課堂教學模式便勢在必行。借助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不僅可以直觀展示地理事物的分布,還能動態(tài)演示地理規(guī)律、地理現象的形成發(fā)展過程,學生便能從中形象直觀地感知地理現象、地理規(guī)律以及地理因果聯(lián)系等,從而培養(yǎng)、提升學生地理學科素養(yǎng)。為此,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地理教學,有助于我們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構建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并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
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正在引起教學觀念、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等的巨大變化。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工具和軟件正在參與并且改變著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結合地理課堂的特點,地理課堂模式的變革勢必會因教育信息技術而發(fā)生變革。在信息化視閾下,地理課堂將更加具有資源共享性、多媒體性、交互性、再現性和高效性等特點,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新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就顯得勢在必行。
三、常見工具舉例
(一)手機app與地理課堂教學模式
隨著手機app的普遍化與工具化,為我們地理課堂帶來了極大的便捷,尤其在課堂教學和研學旅行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在app的強大功能支持下,面對我們在研學旅行中出現的問題可以起到很好彌補,尤其對于地區(qū)地形地勢的特點分析、河流重要特點分析、動植物識別以及天氣觀測都有很好的輔助作用。在研學旅行階段,學生可以按照老師布置的相關要求,完成對研學地點的相關數據分析,借助3D地圖,放大地圖,將位置定位在所要研學的地區(qū)。在地圖上,學生通過觀察、定位和分析地理現象,便能總結歸納地理特征以及地理規(guī)律。依托手機app,地理課堂和地理活動的效果將更加明顯,為創(chuàng)新地理學習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啟發(fā)。
(二)云平臺與地理課堂教學模式
基于云平臺下,地理課堂教學環(huán)境在課前、課中、課后過程中的運用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借助云平臺的功能,在課前階段可以幫助我們做學情分析、預習效果檢測;課堂上借助提供的地理素材創(chuàng)設地理活動,幫助改善師生關系,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后通過作業(yè)檢測、拓展應用等,鞏固學習成果,提升學習思維能力。在課堂中,師生借助在線測試、分組評比、合作探討以及隨機抽問等強大功能,改善了師生關系,增多了師生、生生間的活動交流,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VR技術與地理課堂教學模式
VR技術即虛擬現實技術,在這種技術支持下,可以創(chuàng)建一種人與自然的虛擬世界。這是一種模擬環(huán)境,它能調動參與者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引導參與者在虛擬的情境體驗中學習知識,進一步引導教師探索地理課堂教學的新模式。比如,我們在講黃土高原這部分知識時,里面涉及塬、梁、峁、川,借助VR技術來觀察就能帶給學生更形象、生動的體驗。
四、研究意義
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對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也為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可能性。從教學改革和地理學科的實際出發(fā),選擇探討“信息化視閾下創(chuàng)新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意義:
(一)激發(fā)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提高地理課堂參與度,體現新課程理念下師生關系的重新分配
基于地理課堂現階段所處地位,強調充分運用信息化工具和軟件等改變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能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地理課堂的學習中去。
(二)促進教師和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升
信息化環(huán)境下,網絡技術迅速發(fā)展,教師通過網絡,教師們受到新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的影響,通過觀摩優(yōu)秀案例,并結合實際教學的需要創(chuàng)造出適合學情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促進自身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
(三)促進校本地理課程的建設
地理學科綜合性強,也具有較強的時代性,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結合時代的發(fā)展、學生的發(fā)展、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以及學校的實際情況,革新課堂內容,促進地理校本課程的建設。
(四)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方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chuàng)新地理課堂教學模式
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新的地理課堂活動空間,讓學生在活動開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對知識的經驗感悟,構建生活化的地理課堂,解釋地理現象,探究地理規(guī)律,內化知識結構,形成新的經驗和體驗的一種新的課堂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王愛霞.巧用手機app構建研學旅行新模式[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18(11):32-35.
[2]李建華,高立功,崔玉妮,王紅梅.VR技術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應用.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18(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