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
唐代詩人白居易所言“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每個時代都有屬于每個時代的文藝作品,而那些優(yōu)秀的作品往往能切準時代的脈搏,反映社會方方面面和人們思想情感的變化,甚至勇于面對并且回答時代課題。
一批上海的文藝家、評論家圍繞“文·憶——新中國70年令人難忘的一部文藝作品”為主題,書寫下記憶中的印象深刻的文藝作品。當然,面對壯闊時代和多彩世界,70年來的優(yōu)秀作品有很多很多,這些私人記憶中的作品只是很小一部分,所論也是一家之言,但見微知著,從這些讓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文藝作品如何生動鮮活地反映社會熱詞,與時代共振;文藝如何擔當時代前進的號角,呈現(xiàn)時代風貌。
上世紀五十年代
熱詞:社會新風、家國情懷……
金光锃亮《羅漢錢》
這是1953年春節(jié)后的一天,父親說今晚要帶我去南京西路上的仙樂書場聽上海人民評彈團的新中篇評彈《羅漢錢》。我一下就興奮起來了。當時,我家剛從無錫搬到上海定居一年不到,我從小就喜歡吳儂軟語的蘇州評彈,但都是在收音機里聽的,對那些讓我十分欽佩和崇拜的評彈藝術家是只聞其聲,未見其人。因此聽說可到書場里去耳聞耳睹評彈的真人演出,實在是喜出望外。
《羅漢錢》這個作品是“評彈一支筆”陳靈犀根據(jù)趙樹理短篇小說《登記》和同名滬劇改編的,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小飛娥和艾艾母女兩代在《婚姻法》誕生前后的不同命運,謳歌了解放婦女、保障人權的社會新風。而更吸引我的是,舞臺上投光燈一亮,隨著一回一回書的進展,我終于看到了一批心儀已久的藝術偶像,這些星光璀璨的大牌演員的說唱至今余音繞梁,令人回味無窮。如張鑒庭演唱張木匠“自嘆”和“責怪小飛娥”,極盡張派藝術行腔老辣、咬字剛勁的特色,激起陣陣熱烈的掌聲;嚴雪亭演唱的“亂雞啼”曲牌“看燈”,充分展示了嚴調唱腔節(jié)奏明快,噴口清晰、樸實機趣的風格,將解放后百姓歡天喜地的心情渲染得淋漓盡致;而徐麗仙表演小飛娥的 “回憶”和“相親”等唱段,更是展示了旋律起伏,跌宕有致的麗調風韻。更難忘的還有“金嗓子”朱慧珍所唱的“金光锃亮羅漢錢,送與艾艾為標記”,這個是她在繼《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中所唱“新年鑼鼓響連天”后,又一次更加成熟的女蔣調展現(xiàn)。
金光锃亮的羅漢錢,不僅是優(yōu)秀青年李小晚送給她戀人張艾艾的定情“標記”,也是一代杰出評彈藝術家送給廣大觀眾的定情“標記”。
(孫光圻)
從《擋馬》看昆曲人的創(chuàng)新、傳承意識
1954年,華東戲曲匯演上一出《擋馬》技驚四座,讓人們對素以“小生、小旦”為主的古老昆曲產生了新的認識。昆曲“傳字輩”演員方傳蕓和他的師兄汪傳鈐在劇中分別飾演楊八姐和焦光普。早前,兩人在《打店》《借扇》等傳統(tǒng)戲碼中多有合作,可謂是昆曲武戲的絕佳拍檔。此次,根據(jù)“花部亂彈腔”重新打造昆曲《擋馬》,兩人更顯得志趣相投——要讓昆曲“出新”,呈現(xiàn)出更加鮮明的“家國情懷”,成為一對老拍檔的新追求。
《擋馬》的求新意識是全方位的,無論是戲眼戲核、唱念歌舞、服飾妝容,還是其中重要的開打場面,都作了悉心編排,演來新意迭出,別開生面。楊八姐進入柳葉鎮(zhèn)上的“酒家”,驚詫于墻上掛畫盡顯“南朝”風情;店主則假獻殷勤,伺機盜得“腰牌”——一段“肉頭戲”,不僅充滿了戲劇性,也充分展現(xiàn)了昆曲載歌載舞、動則有情的藝術特色;劇中的武打則巧妙地利用了一把椅子,躥翻騰挪,高低起落,盡在其中,場面設計得繁復而優(yōu)美,將武戲技巧和身段造型結合得格外妥帖。就連楊八姐劇中的妝容,當時也進行了獨具匠心的改造,給昆曲舞臺留下了一個煥然一新、過目難忘的經典形象?!稉躐R》獲得成功后,各地方戲劇種紛紛前來學演、移植,京劇名家李玉茹、孫正陽、張美娟都曾先后學演過此劇。一出誕生于新中國成立后的昆曲武戲,成為名聞南北、長演不衰的戲曲精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老一輩昆曲人深受黨的文藝思想的感召,當時最樸素的想法是,傳統(tǒng)戲曲不能墨守成規(guī),昆曲同樣要展現(xiàn)與時代同步的精、氣、神。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為今天傳統(tǒng)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轉換,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作出了很好引領和鋪墊。
(方家駿)
《梁祝》,給祖國的最美獻禮
今年是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祝》誕生六十周年。六十年過去,《梁?!吩缫褌鞅槿澜纾碜u海內外,它承載了千古傳誦的愛情絕唱,寄托了華人共同的民族情感,也打動了不同膚色的人群。
何占豪、陳鋼1959年創(chuàng)作完成的《梁?!罚Q生在一個激情飛揚的歲月,時值國慶十周年。那年,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向院黨委報送了大煉鋼鐵、女民兵和小梁祝這3個題材。在號召大煉鋼鐵、為防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年代里,大煉鋼鐵與女民兵無疑更貼近特定的時代氛圍。幸虧時任上海音樂學院黨委書記的孟波獨具慧眼,精準判斷,沒有簡單地采用題材決定論,他為小梁祝打了勾。他看中《梁?!肥且驗槎?,它最符合小提琴能呈現(xiàn)的藝術意境,雖然小梁祝當時被列為選題末位。
傳奇中國故事和優(yōu)美民族旋律為作品成功奠定了基礎。它證明,愛國主義主題不是簡單喊口號,貼標簽;形象地詮釋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名言。有人說,凡是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華人,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梁?!贰?梢姡斈隇楂I禮國慶創(chuàng)作的《梁?!?,已在億萬華人心中悄然凝聚起一種濃郁的故土情懷。這不正是給祖國最美的獻禮嗎?!
《梁?!奉}材是世界性的,跨越國界、跨越民族、跨越時空……在歐美,有人譽之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它集婉約、大氣、唯美、真摯、感人、浪漫等諸多優(yōu)點,成了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也是獻給人類的一首藝術經典。
(俞亮鑫)
上世紀六十年代
熱詞:繼承與變革……
足尖上的紅色經典
原先,芭蕾在我的印象中是一種深不可測的足尖藝術,站在足尖上的飄飄舞者都是彼岸世界的精靈……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足尖卻堅實地踩在了中國的大地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共和國重視經典引進了西方芭蕾。但巨大的文化差異,使大眾產生了“大腿滿臺跑,工農兵受不了”的抱怨。是“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的三化精神,使中國舞蹈家把目光聚焦在講中國故事,選取了極具典型意義的中國婦女在黨的領導下為解放而斗爭的感人題材。這來自國人切身體會和反映了民族魂魄的藝術傾訴,一下子拉近了芭蕾和中國人的距離。與此同時,對芭蕾技藝的繼承與變革也奪人眼球,比如:吊在水牢中的“雙足尖佇立”、逃入密林從樹后閃出的“足尖弓箭步”、奮力掙脫時的“倒踢紫金冠”,以及娘子軍戰(zhàn)士在足尖上的舞刀弄槍、乘勝追擊時連續(xù)低空的“一字大跳”……這些舞蹈語匯和技巧一改西方古典芭蕾足尖語言的輕柔美感,而賦予其鋼錐般的倔強和氣宇軒悍的挺拔。
此外,芭蕾語匯的運用和內心情感的表達絲絲入扣:吳清華見洪常青給她銀毫子時的“足尖驟立”和“足尖碎步緩緩后退”使觀眾看到了她心中的波瀾與激動的滾滾熱淚……正是這些帶有中國元素和人物性格的,通過足尖語匯象征性的夸張所帶來的舞蹈美感取得了驚人的藝術效果。50多年來,該劇演出了4000多場,不僅吸引了中國大眾,還博得了國際友人的交口稱贊。一位法國評論家認為:《紅色娘子軍》的價值和內涵,已經超越了時代和意識形態(tài)的局限,成為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洋為中用”要求借鑒外來藝術形式必須走繼承與變革之路。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之所以一直占據(jù)我的心靈,是因為它讓我感悟到繼承與變革在于“融”,即從人物出發(fā),揉入中國傳統(tǒng)舞蹈基因和特有的生活元素,賦予足尖藝術新的表現(xiàn)力?!叭凇毙枰獎?chuàng)新性轉型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而不是簡單的拼接。
(鄭慧慧)
難忘《早春二月》
由謝鐵驪執(zhí)導,孫道臨、謝芳、上官云珠主演的《早春二月》,可以說是個百看不厭的電影之一。
影片據(jù)柔石的中篇小說《二月》改編,講述了一個有理想追求的讀書人肖澗秋因苦悶彷徨,欲在江南小鎮(zhèn)休息身心,最后飽受刺激,不得不憤然離開的故事。
電影將肖澗秋這個人物“極想有為,懷著熱愛,而有所顧惜,過于矜持,終于連安住幾年之所,也不可得”的內心戲刻畫得淋漓盡致,又將“沖鋒的戰(zhàn)士,天真的孤兒,年輕的寡婦,熱情的女人,各有主義的新式公子們,死氣沉沉而交頭接耳的舊社會”的現(xiàn)狀(魯迅《柔石作〈二月〉小引》),通過電影語言,而非“直”“露”“粗”“多”,不加說明地再現(xiàn)在人們眼前。不僅主題深刻,藝術上更可稱成功。尤其值得一說的是,它采用了個人化的視角,人性化的表現(xiàn),細節(jié)設置豐富,鏡頭語言精練,像肖澗秋兩次彈琴、三次飲酒和七次過橋給全片造成的瞻顧有致,一唱三嘆的含蓄的韻味,使它在那個時期獨樹一幟,不同凡響。它們不是簡單的重復,甚至在快節(jié)奏的當下看來也不為拖沓,實在是為了征象這個死水般的社會,當然,還有這種社會中居然還殘存的這樣一種精致、敏感和情深如水,以致讓人有一種欲添清淚,成其潺湲的情愫,隨著這種基調的悠緩潛滋暗長。這當中,既看得到對此前《神女》《小城之春》那種含蓄委婉的傳統(tǒng)審美的繼承,也有導演自身的經歷與趣味的凸顯。
感嘆上個世紀,因為上述追求所體現(xiàn)出的對愛與自由的向往,電影曾被認定為宣揚了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和道德的自我完善。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實踐最能檢驗真理。改革開放后中國電影的崛起,正不斷確認自己所繼承的是很豐厚優(yōu)質的傳統(tǒng),有很扎實的基礎。為我們已能體會到這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異數(shù),十七年故事片的巔峰之作,我們感謝導演和演員!更感謝今天這個時代!
(汪涌豪)
上世紀七十年代
熱詞:思想解放……
于無聲處聽驚雷
《于無聲處》是中國話劇史上的一部界碑式的作品,是伴隨中國改革開放、開一代思想解放風氣之先而誕生的話劇代表作。它表達了當時的中國人民的正義呼聲,讓人們對“文革”的怨恨得到了一次強烈的宣泄?!队跓o聲處》不屬于劇組,不屬于編劇和導演個人,而屬于那個思想解放的年代。如果說,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是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做了理論上的準備;那么,《于無聲處》演出的轟動,則表達了人民對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感情上的呼喚。
該劇情節(jié)并不復雜:青年歐陽平收集、印刷并散發(fā)紀念周總理的詩篇,“四人幫”下令追捕。歐陽平的母親梅林在戰(zhàn)爭年代曾救過何是非的性命,而歐陽平又與何是非的女兒何蕓相愛。一天,梅林和兒子途經上海,來到何家。當何是非知道歐陽平就是全國通緝的現(xiàn)行反革命分子后,即向“四人幫”告密。歐陽平遭逮捕,何是非的妻兒都與他決裂。
關于當年的轟動,《文匯報》記者周玉明的報告文學曾有詳盡的描寫;沒有想到的是,30年后,2008年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重新將《于無聲處》搬上舞臺,依然轟動,說明此劇依然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為尊重歷史,編劇宗福先基本沒有改動劇本。他說:“我希望年輕人在看了這個戲后能知道,中國還曾有過一段不堪回首的過去。”盡管這出戲所描寫的大環(huán)境與今天已有天壤之別,但昨天發(fā)生的一切和今天現(xiàn)實生活的沖撞,仍會給觀眾帶來思想上的震撼和回味。了解過去,為的是更好地把握和面對現(xiàn)在。正是有了他們,才有了后來,才有了今天。解放思想這一點,在今天依然值得大大發(fā)揚。我希冀《于無聲處》的上演,能對進一步思想解放有所推動。
對于重排,我曾擔心演這出戲的三位“80后”青年演員,他們能不能準確地把握好這出戲的精髓?我也擔心今天的年輕觀眾能否理解這部話劇,老觀眾能否還像當年看戲那樣激動??赐赀@部只有6個人物的四幕話劇后,感到它依然有著非凡的魅力,依然能打動新老觀眾,有的青年觀眾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導演蘇樂慈說:“2008年版《與無聲處》試圖用人性去表達那樣一個情感沖突異常激烈的年代,讓人物真正活躍在舞臺上?!苯裉祀m已事過境遷,但“情感”是能超越時空的,戲在表達愛情、親情、友情下了功夫,更突出人性善與惡的較量,通過故事、情感去感動今天的觀眾。
《與無聲處》的大幕降落,但“驚雷”依然在劇場內外轟響著。
(戴平)
上世紀八十年代
熱詞:女排精神、蘇醒……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電影導演張暖昕帶著她的新作《沙鷗》,一部講女排運動員的故事,到我們上譯廠作后期配音。廠里指定我作配音導演。我一向喜歡看體育比賽,尤其是女排和乒乓。而且,我非常欣賞這部影片的紀實風格,也特別欣賞女主角沙鷗的扮演者常珊珊。她是北京女排的一名真正的運動員。我覺得她的表演不但樸實、真誠,而且非常到位。我跟暖昕說:你真大膽。怎么敢讓一個完全沒學過表演的人演這么重的戲?她說:“一個沒打過球的演員,很難演出運動員的氣質。而運動員在那么多的觀眾面前打比賽,就是當眾表演啊。她不會表演。只是相信我說的規(guī)定情境,把自己當成了沙鷗。所以,她的動作,她的喜、怒、哀、樂都是發(fā)自內心的?!薄把輪T需要忘我,而運動員是最善于忘我的?!?/p>
那一屆的中國女排,還從沒拿過世界冠軍。日本女排,十年不敗,被稱為“東方魔女”?!按驍∪毡荆瑠Z取世界冠軍”就是她們的人生目標。影片中提到的口號,振聾發(fā)聵。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那么,順理成章“不想當冠軍的運動員,就不是好運動員。”
隊醫(yī)警告沙鷗,她身上的傷很嚴重,不能再打球。否則,很可能下半輩子都得在輪椅上過??伤幌敕艞壓腿毡九艣Q一死戰(zhàn)的機會。她信奉容國團的名言“人生難得幾回搏”。結果,她們還是打敗了。
我跟張暖昕說:你以藝術家的敏感,拍了這部《沙鷗》,我相信,這種女排精神將無往而不勝。女排一定會獲得冠軍。果然,不久,郎平、周曉蘭那屆女排姑娘們,不僅打敗了日本,獲得了金牌。而且,一口氣連拿了世錦賽、世界杯、奧運會等所有世界上重要比賽的五連冠。
女排精神不僅為歷屆女排所繼承,也成了鼓舞體育界奮勇爭先的榜樣。甚至可以說,是我們全國人民的精神財富。 (蘇秀)
《廬山戀》:最憶是初吻
時隔40年,人們津津樂道的還是《廬山戀》那個“初吻”,這個“吻”還是女方主動獻上的,這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銀幕之先河。
這個“初吻”真是不簡單。它為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社會留下了樣本。這是男女之間的初吻?!稄]山戀》講述了一見鐘情式的自由戀愛,打破了長久的人性壓抑和道德刻板,女方主動追求男方的婚姻觀顛覆了中國社會傳統(tǒng)的情感模式;這是東西之間的初吻。影片展示了大量時髦元素的西方舶來品,寶麗來一次成像的相機、檸檬黃的硬殼旅行箱…… 撲面而來的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打破了人們心中的固化概念,這是兩岸之間的初吻。影片展示了國共兩黨在戰(zhàn)場上的歷史恩怨,父輩們最后為了子女幸福,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大團圓結局,再現(xiàn)了當年《告臺灣同胞書》發(fā)表后,祖國大陸首次向臺灣發(fā)出的善意。
性別的復蘇,在《廬山戀》里得到最大釋放。“17年”的新中國電影話語體系中,女性身體一直是作為“去欲望化”和“去性別化”的對象,受到視覺遮蔽和控制的。革命年代電影中的女主角是淡化性別的,而《廬山戀》中,除了驚世駭俗的“初吻”外,首次出現(xiàn)了女主角身穿比基尼和男角共泳的半裸戲,其呈現(xiàn)的“新女性”形象的強勢姿態(tài),是對長期男性主導的視覺敘事之修正。
《廬山戀》的“初吻”記錄了國家、社會和個人的歷史文化變遷,那個萬物復蘇的祖國早晨,那個情竇初開的男女戀曲,需要洗盡鉛華、褪去妝容、靜下心來,才能品得經典之真味。
(金濤)
上世紀九十年代
熱詞:留守、股瘋……
一出戲的劇名成了社會熱詞
1991年初,一個劇本輾轉到我手中。劇名很奇特,《留守女士》。劇本作者是樂美勤先生。用“留守”這個詞凝練一種生存狀態(tài),并以此體現(xiàn)在文藝作品中,他無疑是率先的。
時任人藝副院長的俞洛生不僅喜歡這個劇本,而且親自導演,并以小劇場樣式推上舞臺。他把戲的風格定位于“沙龍戲劇”,讓觀眾隨意參與,并要求演員的表演真實、質樸,不露痕跡。飾演男女主角的奚美娟和呂涼出色地體現(xiàn)了導演意圖,他們樸實真摯的情感流露和高度生活化的語言動作,使沉浸其中的觀眾不由自主地勾連起他們自己身邊甚或自己身上發(fā)生的故事,忍不住泛起情感漣漪,讓淚水釋放內心的積郁。演出獲得極大成功,不僅場場滿座,而且需要提前一個多月才能買到票,這在話劇還不太景氣的90年代初實在是罕見的。
這個戲之所以如此轟動,并且后來拍成的同名電影也風靡一時,根本原因還是劇本戳中了時代的痛點。經歷了浩劫而又困于物質匱乏的國人,一旦看到國門打開,禁錮已久的欲望萌動了。迪斯科、卡拉OK勾起了對燈紅酒綠的向往,曾經的噩夢更讓有志者產生了要走出去闖蕩一片新天地的沖動。理想很美麗,但現(xiàn)實很殘酷。雖然一時間“我們的同胞遍天下”,但大部分在異國成了端盤子、洗車子的“下等公民”,空有滿腔抱負,卻落得無地自容。對戀人曾經的許諾成了一紙空文,重逢的向往成了可望不可及的泡影……樂美勤先生敏銳地察覺了這個痛點,這是民族之痛,時代之痛,他懷著悲天憫人之心寫下了這個帶有淚痕的作品。
歷史翻篇了。當年以及后來出國的弄潮兒,不少已經成了今天的海歸,但是,《留守女士》確實在歷史上留下了印痕。而“留守”也有了更為寬泛的涵蓋,成了時下社會的一個熱詞。
(李守成)
影壇這陣“瘋”騰挪在生活的底色里
《股瘋》對于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影壇的意義,在于它對接了《烏鴉與麻雀》所造就的“新現(xiàn)實主義”上海題材電影這根經脈,又巧妙嫁接了《七十二家房客》所積淀的滬語調侃自嘲的表演風格。這一切投射于在主流悲劇之河中奔突多年的學院表演風格演員潘虹,以及抖得出市井俚俗底色與無厘頭表演的上?;鼊F一眾演員身上,可謂正其時也、正其人也。輕喜劇,快節(jié)奏,瑣碎而有趣,俗白卻不失觀照人性的格調,打破了此前當代題材電影表現(xiàn)城市與市井生活質感與俗人心態(tài)的空白。
在《股瘋》前,如果說中國電影的城市題材主旋律還停留在“都市里的村莊”的悲情敘事、“窮屋”式的空洞慨嘆與“街上流行紅裙子”的概念化推演,那么,這部用滬語席卷了1993、1994年影壇以及所有最佳女主角獎和合拍片獎項的力作,則用它實在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沉潛的制作姿態(tài)、大膽的滬語嘗試、細摳的人物畫影,給當時代“春江水暖”后“石破天驚”的改革巨變生活,留下一份活色生香的記錄。
它同時開創(chuàng)了全滬語電影的一脈現(xiàn)實題材創(chuàng)作路線,先于周星馳的《功夫》呈現(xiàn)出市井生活極其駁雜卻又俗得精彩的世界。市百一店門口的43路(這還得“歸功”于導演的大膽拼接與想象)上硬幣拋客、灶披間里拿鍋帶鏟的婆媽之爭……這一切擊中時代“標簽”的場景,正是如今此片一放再放時,被人津津樂道的時代感、多棱鏡、煙火氣、俗世情的最佳體現(xiàn)。值得我們品味與懷念之余,也未免對這一脈電影創(chuàng)作未能由后來者接續(xù)做強做久而留有惋惜之嘆。
1993中國影壇里的這一陣“瘋”,曾經畫出中國影人騰挪于現(xiàn)實的靈巧身影,也曾經創(chuàng)造出香港和內地電影制作力量較為完美融和的先例。
(伍斌)
二十一世紀
熱詞:反腐、民心、改革開放史……
反腐大片《生死抉擇》的成功經驗
2000年6月在中國大陸首映的電影《生死抉擇》是一部反腐題材的主旋律作品。該片上映后,形成了熱潮,不僅創(chuàng)造了票房沖破一億大關的奇跡,更重要的是使得全黨、全社會進一步認識到反腐倡廉的重要性、緊迫性,增強了反腐必勝的決心和信心。該片成功的經驗與啟示值得總結。
一、關注社會現(xiàn)實,不辱神圣使命。《生死抉擇》的成功,最根本的一點就是《生死抉擇》關注現(xiàn)實問題,揭示社會矛盾,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和利益,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文藝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文藝創(chuàng)作要成功,文藝工作者就必須時刻關注社會現(xiàn)實,直面嚴峻人生,不辱自己的神圣使命。二、實施精品戰(zhàn)略,在創(chuàng)作上精雕細琢。在該片的改編中,主創(chuàng)人員抱著精益求精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在藝術表現(xiàn)上下了很大功夫。從藝術表現(xiàn)來看,該片獨具匠心,在情節(jié)推進上,將人物命運作為最大的懸念,采取層層剝筍的方式;在人物塑造上,將理想化和現(xiàn)實性相結合,一方面寫出主人公的浩然正氣,另一方面也寫出了主人公復雜的心路歷程,讓觀眾感到可親可信。三、在尊重藝術規(guī)律的前提下,領導有為而治。電影《生死抉擇》的創(chuàng)作最初源于當時中國作協(xié)黨組書記翟泰豐向上海方面領導推薦小說《抉擇》,上海市委、市委宣傳部和市文廣影視局等相關領導看了小說后,都十分支持將小說改編成電影,并與藝術家一起來確定電影的基本主題和改編原則。樣片完成后,市紀委、市委宣傳部、組織部等相關領導又三次共同觀看并提出修改意見,尤其是影片送到北京以后,中紀委的領導先后觀看并發(fā)表重要意見,國家廣電總局領導也給予多方面的指導與幫助。值得指出的是,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都是在尊重藝術規(guī)律的前提下進行的,在劇本改編和影片拍攝階段,完全由藝術家自主創(chuàng)作,領導并不橫加干涉。所以說,領導在尊重藝術規(guī)律的前提下加強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關心和指導,為優(yōu)秀作品的產生創(chuàng)造盡可能好的條件,對一部優(yōu)秀主旋律作品的誕生也是十分重要的。
(趙建中)
《我不是藥神》觸動了觀眾哪根神經
看完徐崢主演的《我不是藥神》,第一個感覺就是:這是中國現(xiàn)實主義電影的重大收獲和突破,它彰顯了中國電影人的藝術良心。
我這樣說,是有依據(jù)的。因為在票房和口碑難得一致的情況下,此片不但票房連續(xù)走高,且參與方股價逆勢增長,產生了“口碑零差評”的奇跡。此外難能可貴的是,影片對功與罪、情與法的矛盾把握,超出了很多人認知中的“把控尺度”,帶有相當?shù)募怃J性,可是這些“點”,都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在中國觀影現(xiàn)狀幾乎陷入“越腦殘越紅火”的險境下,一部略顯沉悶的現(xiàn)實主義題材電影像一匹黑馬那樣赫然出現(xiàn),不但是對“倡導現(xiàn)實題材電影”的強力支持,更讓人重新體認電影的多重價值。
《我不是藥神》改編自真實事件,講述的是在進口藥價格高昂的情況下,一個看似油膩的保健品店主為絕癥患者代購印度仿制藥的故事。徐崢扮演的這位店主,其初衷是為了拯救父親和擺脫家庭困境,所以冒著風險去印度采購白血病人的特效仿制藥。但在“非法銷售”的過程中,他不但自己發(fā)財致富,還給病人帶來了福音。然而事關專利的“法理”和事關救命的“情理”產生了矛盾,于是,我們看到這位感人的平民英雄為之付出了坐牢的代價,而那些為保命而購藥的病人也差點觸犯法律,只能弱弱地向警察設問:我們只是要活下去,難道這也有罪?
這樣的設問,觸到了觀眾的淚點,也觸到了社會的痛點。
在《我不是藥神》里,我們多次看到,那些微粒白血病患者一次次仿佛抓住了生的希望,但又一次次眼睜睜看著希望慢慢滑走,而阻礙他們“保命”的,居然是法律制度設計和公共權力運行中所存在的盲點或模糊地帶。觀影中,觀眾身臨其境產生的代償感,讓他們止不住淚像決了堤一樣涌來,難怪有人觀影后在朋友圈發(fā)了一條“誰家還沒個病人”,立即引來如潮的“淚流滿面”表情包。這就是現(xiàn)實主義電影的魅力和偉力?!翱凑l能夠觸動觀眾的神經”的另一種表述就是,誰能搭準時代和人民的脈搏,把人民之心聲轉換成成功的藝術創(chuàng)作,誰才有可能成為受人民擁戴的藝術家。
好的影片,應該是票房和口碑正相關的,“越腦殘越火爆”絕不該是常態(tài)。電影的本質就是自帶“啟蒙、審美、娛樂”功能,如果只有娛樂功能,那是對電影的褻瀆和輕慢。多年來,對電影的啟蒙和審美功能的開掘進行乏善可陳,其根本原因就是不敢直面現(xiàn)實,尤其是稍帶“敏感”的現(xiàn)實題材。真正具有思想的優(yōu)秀電影人,不會囿于思想惰性和所謂的安全感,忽視遍地皆是的好素材好題材,而會從中沙里淘金,發(fā)掘豐厚生活的題材和思想饋贈,并予以提煉提升。雖然這樣的優(yōu)秀電影人還出現(xiàn)得不多,但他們一旦浮出水面,具有重要的表率作用,有望推動中國現(xiàn)實主義電影的良性發(fā)展。
(劉巽達)
《大江大河》:“改革開放史”的教科書
《大江大河》講的是50后和60后的陳年舊事,可做“改革開放史”的教科書來看,來學,來看,來品。
大時代,小人物。每個人都是時代洪流中的一朵浪花,被挾裹著,奔涌著,也只能隨著時代的濤聲和旋律來歌唱,揮灑血汗淚混雜的青春,書寫百味俱全的花樣年華。終有一天,時過境遷,我們都要淪為時代的棄兒“唐·吉訶德”,這種命運天注定,無人能夠逃過,留下的,只是美好或不美好的回憶。對于50后和60后,撥亂反正、恢復高考、土地承包、平反摘帽子、改革開放、個體經濟萌發(fā)、民營企業(yè)興起……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關鍵詞,烙在了他們的心上,是他們青春背景色,他們竭力地改寫著生活,也被生活無情地改寫著。
作為一部合格的時代劇和懷舊劇,《大江大河》受眾主打而今已過花甲、奔古稀的50后和60后,順帶勻些余味給70后品啜。本劇選景精心,服化道講究,農村戲懷素抱樸,風物還原度高,生活質感把握得當,合乎物質匱乏年代的原貌,很接地氣。臉頰凹陷瘦成排骨的弟弟,梳著兩條黑粗麻花辮的姐姐,“下鄉(xiāng)知青”的精氣神俱在;多年打壓之下愁苦滿面唯唯諾諾的父親,操心勞神滿臉皺紋的母親;雷東寶穿到發(fā)白的藍布褲子,被汗水浸過留下鹽漬的紅色背心;宋運輝按年齡排序的大學室友,差著輩分得喊“叔”;在宿舍抱著啃讀的是傷痕文學;在眾人面前朗誦解讀的是《人民日報》……個人奮斗與國家轉型相依相存,關系微妙?!洞蠼蠛印防锏娜宋铩⒂跋窈颓楣?jié)真實生動、鮮活可愛。也正因此,才能讓人為之哭、為之笑。
有劇如此,頓覺歲月安好。
(楊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