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生
有人說:“人生如同不斷謄改的詩稿,從青絲到白發(fā),有人還在燈下?!倍覀兟袷子谏畹膸装福捌鸸P卻滿心躑躅時,總有紛擾的雜音在背后響起,指點我們將于何處落筆,于是我們心中朦朧的理想藍(lán)圖便被涂鴉所淹沒。
總有人認(rèn)為作家心中要裝著讀者,順著讀者的呼聲走;也總有人認(rèn)為作家要堅持自我,不被外界左右。當(dāng)我們成為生活的執(zhí)筆者時,我想,我們應(yīng)將外界呼聲化作心中期許,以筆下風(fēng)云書寫自己的人生故事。
我們以筆墨為權(quán),行至今日已對父母不絕于耳的叮嚀囑咐感到麻木,可我們總還記得第一次媽媽摸著你的頭,爸爸拍拍你的肩,目送你尚稚拙的身影去迎考時眼底飽含的熱淚與期望。那是我們在一次次被路上的荊棘絆倒時,于苦痛的血淚中再次爬起的不竭動力。這一份真誠的祝愿,這一份熱切的期許,化作溫和柔軟的風(fēng)力托舉你的雙翼,是生活的“讀者”饋贈予我的第一件禮物。
但又有那流言中傷、冷嘲熱諷,抑或是尖酸刻薄地對你的生活評頭論足。誠然這些打擊會使我們暫失“寫作”的勇氣,但在交錯復(fù)雜的輿論風(fēng)向中,我們更能看清自己,在風(fēng)狂雨急之時,在一片陰翳之中,我們才能意識到腳下的土地方是心之所向,這便是“讀者”的第二份禮物。
由是觀之,“讀者”的呼聲并不能左右我們的筆端,而我恰要把他們予我的壓力與動力化為筆下風(fēng)云。
“活過、愛過、寫過”的司湯達(dá)還曾言:“我的夢想值得我為之奮斗,我今天的生活絕不是昨天的冷淡抄襲。”我們書寫我們的故事,必有我之思想、著我之色彩。我們所應(yīng)做的,便是把個人的獨特性刻入生活的骨髓,完成陀思妥耶夫斯基口中“人不是齒輪”的自證。
我不循規(guī)蹈矩,自然也不會停滯不前。辛波斯卡偏愛那“寫詩的荒謬”,我亦珍視手中握筆的機會。讀者的呼聲或許打斷了你的思路,行文的艱澀或許凝滯了你的筆尖,但生活的書頁翻過,那空白是否讓你惶恐?又是否讓你有愧于那些生活的“讀者”?
讀者的呼聲與要求無論承載著壓力或是動力,我們都應(yīng)將其化為心中懷著的感激、存著的期許,以其寫出自我色彩,嶄露筆下風(fēng)云。
翻山越嶺,他們就會聽到你的事。
名師點評
本文引用了名言說理,注意材料、觀點結(jié)合起來詮釋,從而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看法。然后聯(lián)系實際說理,說明事實確實如此。接著逆向說理,在“冷嘲熱諷”中看清自己、堅定心之所向。多向說理,從我的角度、讀者的角度來認(rèn)識問題,把握問題的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