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腦包蟲病又稱羊腦多頭蚴病,是由于多頭絳蟲的幼蟲即多頭蚴寄生在綿羊、山羊的腦和脊髓內,引發(fā)腦炎、腦膜炎及一系列神經癥狀,發(fā)生嚴重時還會導致羊只死亡的一種危險性極高的寄生蟲病。
一、臨床癥狀
羊腦包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多發(fā)于春季,主要侵害2歲以下幼齡羊,綿羊易感,1歲以下的牛也易感。其臨床癥狀取決于病原體的寄生部位和大小,分別呈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多發(fā)生在感染初期,以感染1個月左右發(fā)病羊多見。羔羊癥狀明顯,感染羊只年齡越小,急性發(fā)作的可能性越大;感染包蟲數量越多,急性表現的可能性越大。感染初期,六鉤蚴進入腦組織,在腦膜和腦組織的移行過程中,刺激和機械損傷大腦組織,常引起腦脊髓膜炎。病羊體溫升高,脈搏、呼吸加快;有時強烈興奮,前沖或后撞,常向六鉤蚴寄生一側做轉圈運動;有時抑郁、趴臥,離群呆立。部分病羊因發(fā)生急性腦膜炎而死亡,死前狂躁不安,痙攣驚叫,快速死亡。
2.慢性型。病羊感染后耐過急性期2~6個月不死的,即轉為慢性型。隨著多頭蚴不斷生長發(fā)育,個體不斷長大,病羊間歇性癲癇發(fā)作,或向六鉤蚴寄生側做轉圈運動,1日發(fā)作數次或隔日發(fā)作1次,每次發(fā)作持續(xù)時間5~10分鐘,表現出多種神經癥狀,死亡時間較急性型拖得長。病羊食欲減退或不能正常采食,并因營養(yǎng)缺乏而逐漸消瘦、衰弱,常在數次發(fā)作后不治而死。
二、預防
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對護羊犬犬犬投藥,對羊月月驅蟲”的預防措施,驅蟲后的糞便集中堆積發(fā)酵;加強衛(wèi)生檢驗,對病羊的腦和脊髓應燒毀或深埋,嚴禁用于喂犬或隨意丟棄;對護羊犬應進行定期驅蟲;注意消滅野犬、狼、狐、豺等終末宿主,以防病原進一步擴散。
三、治療
手術摘除寄生在腦髓中的蟲體,是治療本病的根本措施。在多頭蚴充分發(fā)育后,用小叩診錘或鑷子敲打病羊兩邊顱骨疑似部位,若出現低實音或濁音即為寄生部位,非寄生部位呈鼓音。確定囊體所在的部位后,手術部位先剪毛、清洗,再用碘酊消毒,皮膚作“2”形切口。在切開“2”形骨的正中,用圓骨鉆將骨質打開一個直徑約1.5厘米的小洞,用針頭輕輕劃開腦膜。一般情況下,因顱內壓升高,囊形透明包蟲即可自動向外鼓出。先用注射器吸去包蟲囊內液體,使蟲體縮小,然后完整地摘除蟲體。最后在“2”形切口下端作一針縫合,消毒后用繃帶或紗布包扎。
藥物治療可用吡喹酮。按每公斤羊體重80~100毫克/天的標準,將吡喹酮拌入飼料中喂服病羊,隔3天再用藥1次;發(fā)病早期,可減半用藥連續(xù)使用3天,即按每公斤羊體重40~50毫克/天的標準,將吡喹酮拌入飼料中,連續(xù)喂服病羊3天。
(山東省莒南縣畜牧發(fā)展中心 ?王加芹 ?郵編:27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