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斌
第五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明確要求“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養(yǎng)綜合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的宗旨是激發(fā)廣大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和想象力,培養(yǎng)其科學思維、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的廣泛開展和科技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發(fā)現和培養(yǎng)一批具有科研潛質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后備人才。
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已成為青少年解放思想、展現聰明才智和風采的舞臺。但隨著活動如火如荼地展開,由于賽事成績往往成為各級學校自主招生的重要參考內容,其中也出現了一些有違社會道德的現象,并存在擴散的趨勢。所以,如何在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的設計和實施中,對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的道德教育,切實落實“立德樹人”,已成為大賽和科技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筆者從多年的實踐經驗出發(fā),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誠實、守信,從課題選擇和立項做起
信息化時代給人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與快捷,而對于那些對成功有著無限渴望的青少年而言,互聯網無疑是一條獲得資訊的快捷通道。但如果對成功途徑的理解存在偏差,就會導致不誠信現象的發(fā)生。
在中山大學附屬中學歷年學生上報的作品中,曾多次發(fā)現雷同作品以及從網上下載的作品。學校作為學生參賽的第一道關口,如果不嚴格把關,就容易助長學生投機取巧的心理,不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發(fā)展。因此,每當碰到這種情況,學校并不是簡單地直接對學生進行批評,而是對作品本身進行答辯提問,從學生的回答中發(fā)現線索,查找作品的真實來源,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并堅決杜絕提交學生的問題作品。
為了在課題選擇這一環(huán)節(jié)上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輔導教師應首先為學生作出表率。因此,每年參加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的課題,都是在與學生進行論證協商,并征求專家的意見之后定下來的。這些選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與社會熱點或焦點問題相吻合,與學生的求知興趣相一致,雖增加了較多的工作量,但卻從源頭上保證了作品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同時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研究熱情,讓學生體會研究的嚴謹性,樹立正確的學術道德觀。例如,學校邀請中山大學環(huán)境科學研究所專家到校做關于紅樹林的專題講座,學生聽后對紅樹林的巨大生態(tài)作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有兩位學生提出問題:能不能把紅樹林種在生活小區(qū)、珠江河道、湖泊、水庫等地,用來處理生活污水呢?學生當即與專家進行了溝通和交流,得到了專家的鼓勵和肯定。由此便產生了研究課題“紅樹林植物人工濕地處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二、甘于寂寞、踏實做事,
在過程中鍛煉意志品質
課題選定后,就進入緊張的準備實施階段。而課題的實施過程,也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關鍵時機。在這一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研究的艱巨性,培養(yǎng)學生追求真理的信念、奉獻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和團隊精神以及科學研究中的嚴謹求實、吃苦耐勞、發(fā)揚民主、學術誠信等道德規(guī)范,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科學道德觀。
如在學校開展的“珠江(中大北門段)水質監(jiān)測與分析”課題研究中,開始有20名學生報名參加,但2個月后,僅有5位學生堅持了下來。在經歷一年多的艱苦研究后,5位學生憑借堅定的意志品質和對科學實驗的滿腔熱情,獲得了第六屆全國生物與環(huán)境科技實踐活動大賽銀獎。可見,足夠的毅力和恒心,也是青少年參加科技活動必不可少的品質。再如,在“紅樹林植物人工濕地處理生活污水的研究”課題的開展過程中,兩位女生不畏風雨,披星戴月,每周都要經過長途到實驗場地測莖高、基莖,數葉片數,排放污水,取水樣,測水樣,算生物量……經過一年的辛苦工作,其成果榮獲全國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優(yōu)秀項目廣東省一等獎。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不僅強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研究價值的認識,更要求學生在思想意識、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的升華。課題的開放性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有利于與他人進行溝通與合作的良好空間。學生在研究中可以從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出發(fā),既獨立思考、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又能夠與伙伴互相幫助、互相鼓勵、彼此合作;既自覺遵守合作規(guī)范,正確對待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又能在合作中協調好人際關系,與同伴主動交流、分享,從而為自己提供展示個性、發(fā)揮和開發(fā)多方面才智的機會。當然,在這一過程中,輔導教師一方面要對學生研究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和操作進行科學性的指導,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另一方面要不斷地給予學生鼓勵,與他們同甘共苦,從而為學生提供無形的鞭策和鼓勵,既幫助他們提高自信心,也為最后的成功奠定基礎。
三、關注社會、親近自然,
在實踐中培養(yǎng)人文關懷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痹谏鐣偁幦找婕觿〉慕裉?,許多家長、學生甚至教師都將成績作為評判學生是否優(yōu)秀的唯一標準,而對社會和人生的關注則要少得多。然而,學生終將要立足于社會并服務社會。因此,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多接觸社會,多了解自然,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愛心,引導學生思考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以及人與社會的和諧之道。
在“珠江水質監(jiān)測與分析”課題的結題過程中,參與課題研究的兩位學生參加了廣州市和廣東省的答辯交流。在與其他參賽師生和專家的面對面交流中,她們對科技對社會的影響以及環(huán)境保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學生將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向全體市民分發(fā)倡議書的形式,與廣州市的環(huán)保事業(yè)結合在一起,得到了專家的好評。
一個僅僅依靠數據的收集或信息處理的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并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項目。只有走出課題,關注社會,親近自然,學生才能拓寬眼界,提升思維高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是青少年科技教育中進行道德教育的基準點和出發(fā)點,可有效促進學生認識社會、認識自然、認識世界,發(fā)現自我潛能,錘煉健全的人格和堅強的意志品質,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