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文芝
(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遼寧 盤錦 124010)
研究表明,高凝油油藏開發(fā)效率,不僅取決于油藏開發(fā)方式,還與儲層發(fā)育特征緊密相關[1-4]。沈84-安12塊為典型的高凝油油藏,發(fā)育一套儲集性能良好的碎屑巖儲層。沈檢5井取心資料顯示區(qū)塊良好的儲層特征,然而目前面臨油藏轉驅動用開發(fā)難度大的問題,急需開展儲層精細研究和進一步認識。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巖性、測井、地震等多種資料在研究區(qū)開展儲層特征研究,分析油藏儲層巖石成分、儲集空間和物性特征,以及儲層主控因素,從而為區(qū)塊下一步動用開發(fā)奠定地質基礎[5]。
沈84-安12塊地理位置位于遼寧省沈陽市以西30km的新民市興隆堡鄉(xiāng),構造上位于大民屯凹陷靜安堡構造帶中段,為受南北斷層夾持、向西傾沒的復雜斷裂背斜構造,呈東高西低、北高南低構造形態(tài),S33III構造高點-1275m,閉合幅度1150m,閉合面積23.5km2。區(qū)內發(fā)育北東向、北西向和近東西向三組斷裂系統(tǒng),斷層發(fā)育,其中北東向斷層為骨干斷層,延伸長、斷距大,北西向和近東西向斷層進一步將構造復雜化[6]。主要含油目的層沙三段,S34、S33、S32到S31段均見油氣,其中S33、S32到S31段見氣層,油層厚度較大層段為S33Ⅲ、S34Ⅰ、S34Ⅱ油層組,屬巖性-構造油藏[7]。
研究區(qū)儲層巖石組合為為一套灰~深灰色、灰褐色、灰綠色泥巖及粉砂質泥巖與中薄層砂礫巖、含礫砂巖、不等粒砂巖、粗砂巖、中細砂巖不等厚互層,儲層巖性以砂礫巖、含礫砂巖和細砂巖為主[8]。砂巖主要巖石類型為長石質巖屑砂巖和長石砂巖,巖屑含量16%~20%,長石含量31%,石英40%~45%(平均42%)。巖屑成分主要為花崗巖及酸性噴出巖,見少量石英巖。砂礫巖、礫巖-粗砂巖級別巖石占砂巖總數(shù)的58%。
儲集空間組成比較復雜,以原生粒間孔為主,次生滲蝕孔也較發(fā)育,其他孔隙不發(fā)育[10-13]。微觀孔隙分布較均勻,連通中等,壓汞曲線特征表現(xiàn)為三種形式,直線型、似座椅型、座椅型,以后兩種類型為主,表明分選較好。通過沈檢5井的巖心資料,將孔隙結構分為14種類型,以中孔高滲中細喉、中孔中滲中細喉較均勻型為主,占53.5%;平均孔隙半徑18.12μm,配位數(shù)0.61,孔喉比3.18。
巖心常規(guī)物性分析反映基質的物性,根據(jù)沈檢1、沈檢3、沈檢5三口密閉取心井的取心資料分析,研究區(qū)的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9%~27%,平均為21.6%;滲透率主要分布在500~2000mD,平均為719mD,屬于中孔中滲型儲層。
本文從儲層巖性特征、物性、電性及儲層結構角度,結合生產(chǎn)數(shù)據(jù)將研究區(qū)儲層分為三類(圖1),其中I類儲層占比66.4%,II類儲層占比4.4%,III類儲層占比29.2%?;瘜W驅井網(wǎng)以I類和II類儲層為主,占比74.4%,I類井組有20個,為總井組數(shù)的90.9%,聚驅控制程度75.6%,能滿足化學驅需求。
圖1 沈84-安12塊儲層分類表
1)沈84-安12塊沙三段儲層的巖性以砂礫巖、含礫砂巖和細砂巖為主,儲集空間以原生粒間孔為主,次生滲蝕孔也較發(fā)育,其他孔隙不發(fā)育,孔隙結構以中孔高滲中細喉、中孔中滲中細喉較均勻型為主,為一套典型的中孔中滲型儲層;2)研究區(qū)儲層劃分為三類,其中I類儲層占比66.4%,II類儲層占比4.4%,III類儲層占比29.2%,化學驅井組部署以儲層物性好的I類和II類儲層為主。研究區(qū)儲層發(fā)育特征受斷層、沉積類型、驅替方式及含蠟量四個因素共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