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行
吳縣人沈朝初,清康熙初年進士,曾寫有《憶江南》一詞。其中就寫了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八游石湖的情景。“蘇州好,串月看長橋,橋畔重重湖面闊,月光片片桂輪高,此夜愛吹簫?!蔽迨昵暗囊痪帕?、一九六四年連續(xù)二年,蘇州舉行了空前熱鬧的《石湖串月》城鄉(xiāng)物資交流活動。石湖串月是全國四大賞月勝地之一,其余三處為:盧溝曉月、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傳說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八當天子夜,浩月當空之時,可見石湖之北的行春橋九個橋洞下都會有一個月亮的倒影,遠看成串,是非常的漂亮和神奇!
當年,三年自然災害已經(jīng)結(jié)束,一切都在恢復之中。全國轟轟烈烈地開展向雷鋒同志學習活動。社會風氣極佳,人人學雷鋒助人為樂做好事,遵老愛幼,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全國上下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石湖串月活動,市政府早早布置和宣傳,市里的商業(yè)、供銷、公安、交通、園林等系統(tǒng)都早已準備,做好供應、交通、安全等工作,一一落實,一一檢查。蘇州周邊的浙江、上海、無錫、常州以及各縣、鎮(zhèn),都提前組織準備參加。市、吳縣的商業(yè)、供銷社都積極參與活動。除人民商場、石路商場、南門商場之外,各大百貨商店如月中桂、大陸、金龍、道前、葑門、中市等外,釆芝齋、葉受和、稻香村、桂香村、廣州等糖果茶食店,黃天源、萬福興糕團店。松鶴樓、新聚豐、上海老正興、六宜樓菜館。乾泰祥、久泰、協(xié)記、辛昌綢布店,小呂宋鞋帽店以及各供銷合作社的家用雜品、棉麻制品、農(nóng)用器具等都在行春橋至上方山山腳下的路兩邊設攤位,攤攤連片,好不熱鬧?;顒娱_展之前,石湖串月的海報在市內(nèi)最熱鬧的觀前、玄妙觀、小公園、石路一一張貼,增開通宵達旦的公交專線車、輪船。全市各大工礦企業(yè)工會組織員工,租車租船前往參加,在蘇州通往上方山的河道中、公路上車船、自行車來往不息,十分繁忙,不少船上沿途就開始樂器的演奏,歌聲笑語不絕于耳。
當夜皓月升空,越城橋、行春橋間的石湖邊長堤上人山人海,游船從橋孔中往來穿梭,也有不少船就停泊湖面,任其飄蕩,湖面波光粼粼,帶著濃濃的桂花香的習習涼風撲面吹來,彈琴吹笛,拍曲唱歌,剝紅菱,嘗月餅。人人盡情狂歡。據(jù)說以前,石湖邊上新郭村人人愛習武,使棍舞劍,打拳劈刀。每逢石湖串月時節(jié)會在船頭上表演船拳,在越城橋下表演飛鋼叉,從橋北飛上去到橋南接住,觀眾掌聲雷動。過行春橋,山路上人涌如潮,各色各樣的商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不少緊俏商品都是釆購人員從全國各地組織的貨源,游石湖的人們都心滿意足。月亮漸漸升高,人們陸續(xù)登上山頂,在楞伽塔下,五通祠前,欣賞夜半月下迷人的石湖美姿,留連忘返。
照片攝影唐嘉鴻
照片攝影顧東升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水鄉(xiāng)古城的蘇州,四周河道,大小湖泊,塘蕩涇灣星羅密布。水質(zhì)清洌,魚潛鷗翔,自古就是遍植水八仙的好地方。城西南上方山下的石湖盛產(chǎn)嫩甜可口、營養(yǎng)豐富的紅水菱。每年中秋前后,桂花飄香時,采菱的姑娘乘坐一只只菱桶在廣闊的湖面上,撥開翠綠的菱葉,把鮮紅鮮紅的嫰菱采摘下來放進菱桶,湖面清風帶著桂花香撲面吹來,心悅情怡,相互談笑,輕哼小調(diào)。在越城橋和行春橋間臨湖的長堤上,一排排一只只盛放鮮菱大長木桶四五十只成了一條長龍。游玩的人、特地趕來買紅菱的人都一一挑選購買,一蒲包五斤,不少人買了許多回家贈送親朋好友嘗嘗新,成了一時的新風景線?;疖囌?、汽車站上也多了帶了紅菱上車的乘客。水紅菱產(chǎn)于蘇城東鄉(xiāng)幾個地方,如斜塘、車坊、勝浦等處,但菱鮮紅甜嫩還是以石湖產(chǎn)的為最。蘇州的菱水紅菱上市最早,隨著秋深,各種鮮菱,和尚菱(圓角菱)、餛飩菱、小白菱、沙角菱、烏菱陸續(xù)應市。到時候,蘇城大街小巷、菜場、水果攤都增加不少販賣的商販小擔。尤其是小巷深處,每天上下午都定時會飄送來“阿要哎!熱格餛飩菱哎!”“阿要買剛剛出鑊格和尚菱哎!”賣菱的身背木質(zhì)大桶,桶上捂緊厚棉墊,一桿等盤秤,一塊木板一把切菱刀,幾乎家家都是老主顧,到時都盼著到來,年老的阿爹好婆牙咬不動,稱好菱后,都會幫忙把菱一一切開。真正是熱情服務到家。因為是老熟人了,一年四季中他會把應時的熱御麥(玉米)、熱山芋、熱慈菇、五香熱喜蛋等送上門。
蘇州觀前街東腳門邊上福昌水果店,每年一到中秋佳節(jié),店里就熱鬧起來,尤其是晚上店里店外燈光通亮,霓虹燈:天津良鄉(xiāng)粟子,蘇州銅鍋鮮菱,紅綠相映。店門口的大鍋內(nèi)正在翻炒散發(fā)陣陣糖香的栗子,在店對面,友誼商店墻邊的一口大紫銅鍋,爐火正旺,藍色的火苗被鼔機吹得不停上躥。竹編的籃一大串一大串堆在墻角。兩條買栗子、買熱菱的排隊長龍延伸到玄妙觀東腳門內(nèi),此情此景吸引了無數(shù)蕩觀前的人們。
上世紀七十年初一個秋天的下午,我出差到城西北吳縣黃埭古鎮(zhèn)去,從平門輪船碼頭上船,船經(jīng)陸墓、里口、渭塘,船轉(zhuǎn)而向西,只見黃埭塘河水兩邊全是種的菱,一眼看不到盡頭,船在菱塘中行駛了二十余里,不時有蒼鷺、白鷺從菱塘中飛起。六十多年過去了,每到秋天都不禁會想起童年秋游虎丘山的往事。那時候問家里要到一角錢,真不容易,只能好好謀劃一下,我花五分錢買了一書包沙角菱。沙角菱硬香,口感沙沙糯糯甜的,菱四角細尖,不小心會刺手刺嘴,只能慢慢地先咬掉角,再一咬兩爿吃菱肉。抓一把給同學也沒有幾只,一個下午吃下來也沒有吃完?,F(xiàn)在這些鄉(xiāng)味、鄉(xiāng)情漸漸遠去、遠去,只留下永遠不忘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