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曉霞
太原純陽宮原宮門,又稱“道德之門”,明代建造。面寬三間,進深3米,三門為劵拱門,正門高約7.2米,側(cè)門高約5.05米,磚砌仿木結(jié)構(gòu),兩側(cè)配有八字合抱裝飾看墻和東西倒座。屋頂琉璃作,歇山頂,吻獸齊備。屋頂正脊兩側(cè)有螭吻,垂脊、戧脊各設(shè)有昂首閉嘴的垂獸和戧獸,角脊有一蹲獸,角檐下盡端有螭首套獸。檐下磚雕三踩斗栱,昂為直出麻花頭雕飾,栱為各種吉祥、植物、動物紋樣雕飾,斗栱相間有金彩牡丹、梅、荷和菊圖案,多姿多彩,雕刻十分精美。
正門上方磚匾門額,上書楷書“道德之門”四個大字,四字中間有“正陽書”。正陽祖師,即為鐘離權(quán),八仙之一,相傳是呂洞賓之師,全真道把他列為“北五祖”之一[1]。道教徒信仰的道和德是老子闡述的道德。道教的理論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中對“道”的表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闭f明“道”是萬物產(chǎn)生的路徑?!暗馈钡囊炅x就是任何事物要走的道路。我們從“道”這個字的組成部分可以看出,“道”就是知行合一,“首”代表頭,也就是有思想有頭腦的生命,“走”代表行走,意思就是我們不僅要用大腦去思考,同時還要付諸行動去實踐,在實踐中驗證,在驗證中思考,循環(huán)往復(fù)才會接近于大道。在宮門上的“道”字采用了金文中“道”字的寫法,“道”字由“行”和“首”構(gòu)成。中間的“首”字是人頭的形象,兩側(cè)是“行”字,在金文中“行”字是十字路口的象形,整個字的意思是人在十字路口選擇應(yīng)該走的道路。
“德”在《道德經(jīng)》中的表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闭J為道生成萬事萬物,德養(yǎng)育萬事萬物。德畜養(yǎng)萬物而不加以主宰,順其自然。宮門上的“德”字寫成“悳”,“德“的古文即為“悳”?!读鶗N》云:“直心為悳。生理本直,人行道而有得于心為悳?!钡朗翘斓亻g本然之道,德是人行于道上心的感悟。德在《說文》里的解釋為:“得,外得于人,內(nèi)得于已也。”段玉載注:“內(nèi)得于已,謂身心所得也。外得于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盵2]當?shù)缆鋵嵱谌耍吮銚碛辛斯逃械谋拘?,即德?!暗隆币部梢岳斫鉃樘谷猾@得,無愧于心,合乎天道的思想和方法。心是德的核心意義,周代金文中“德”字從心,旨在表明心性修養(yǎng)的重要,“直”本意為中通而直,直升而上,這里可以理解為正。老子認為的“正”在《道德經(jīng)》中記載:“靜勝躁,寒勝熱,清凈為天下正?!敝毙臑閻溡簿褪堑兰业臒o欲清凈思想。之后小篆“悳”字明確加彳表示德在行中才能完成??傊?,“道”代表自然規(guī)律,是道家世界觀的核心,“德”代表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的法則,是道家方法論的核心。
在宮門兩側(cè)刻有石質(zhì)楹聯(lián),上聯(lián)為“道合昊天天上仙班第一”,下聯(lián)“祠開晉地埊下棟宇無雙”,上聯(lián)題款“太白山人題”。楹聯(lián)上聯(lián)夸贊呂洞賓的道行仙班第一,下聯(lián)夸贊純陽宮的建筑天下無雙。太白山人,《明史》隱逸傳記載:“孫一元,字太初,不知何許人,問其邑里,曰:“我秦人也?!眹L棲太白之巔,故號太白山人。”[3]“秦”是明代地理區(qū)劃之一“陜西”的別名或簡稱,太白山位于陜西寶雞,為秦嶺的最高峰,為道家三十六洞天中第十一洞天,也是道教高德常選擇隱居之地。殷云霄的《太白山人傳》記載:孫一元“后則入終南山,繼復(fù)入太白山,嚼草木,居息大石崖下。時有所得,赤腳散發(fā),走山取高峰,持古松枝,扣巨奇石為歌?!盵4]儼然是一個隱居道士的形象。
《明史》:“一元姿性絕人,善為詩,風儀秀朗,蹤跡奇譎,烏巾白帢,攜鐵笛鶴瓢,遍游中原,東逾齊、魯,南涉江、淮,歷荊抵吳越,所至賦詩,談神仙,論當世事,往往傾其座人。”[5]孫一元從18歲開始,南下游歷山水,遍游中原,東到山東,南過長江,淮河,正德初年到達浙江和江蘇一帶,開始了定居生活,飲酒賦詩,好不悠哉。根據(jù)史料孫一元生于成化二十年(1484年),卒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享年僅37歲。那么孫一元應(yīng)在1502年—1509年這個時間段遍游中原,推想他途中來到太原,當他慕名來到純陽宮拜訪時,正趕上純陽宮宮門的修建,一時興起便為純陽宮題了對聯(lián),留下了自己的足跡。由此推之,純陽宮宮門的建筑年代應(yīng)為明代弘治晚期到正德初期。孫一元除精通于道家外,其詩歌也被稱為明代山水三絕之一,他是明代山水詩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短暫的一生中流傳下來詩歌561首,收錄在《太白山人漫稿》。
西次間匾文草書“虎伏”,東次間匾文草書“龍飛”。明代典籍記載:“致道觀山門二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jiān)兵神君”。“虎伏”和“龍飛”匾文正因青龍、白虎為道教的護法門神,鎮(zhèn)守道觀的山門而設(shè)置在宮門兩側(cè),左為青龍,右為白虎?!盎⒎倍种虚g有“山中宰相”。《南史》記載:“弘景既得神符秘訣,以為神丹可成,而苦無藥物。帝給黃金、朱砂、曾青、雄黃等。后合飛丹,色如霜雪,服之體輕。及帝服飛丹有驗,益敬重之。每得其書,燒香虔受。帝手敕招之,錫以鹿皮巾。后屢加禮聘,并不出……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shù)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盵6]可知山中宰相指的是南朝梁時的陶弘景,隱居茅山,屢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請教國家大事,人們稱他為“山中宰相”,比喻隱居的高賢。
“龍飛”二字中間有“河上仙翁”。《隋書》記載:“《老子道德經(jīng)》二卷周柱下史李耳撰。漢文帝時河上公注。梁有戰(zhàn)國時河上丈人注《老子經(jīng)》二卷。”[7]可知河上公亦稱“河上丈人”,其姓名生地無人能知,他最主要貢獻是為老子的《道德經(jīng)》作注。崔曙詩曰:“關(guān)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盵8]令尹是守函谷關(guān)的官員尹喜,詩中所說為老子出關(guān)的典故。《全唐文》記載:“老子出關(guān),尹喜曰:‘子將隱矣,愿為我著書?!谑亲鳌兜赖陆?jīng)》五千余言,莫知所終?!盵9]相傳老子出關(guān)作《道德經(jīng)》后,尹喜后隨老子而去成仙。
“虎伏”和“龍飛”正好對應(yīng)著“山中宰相”和“河上仙翁”?!吧街性紫唷睂W問高深,隱居茅山,正如老虎潛伏在深山之中?!昂由舷晌獭钡澜套鎺煟鸹窍?,正如騰龍飛升,一去不回。“虎伏”和“龍飛”這都體現(xiàn)了道家追求的不問世事,清凈修煉,羽化登仙的思想。
宮門背面上方刻有“蓬壺佳瑞”九疊篆書,字體折疊堆曲,均勻?qū)ΨQ。
純陽宮是按照南北中軸線左右對稱分布,首先來到宮門,即“道德之門”,進入“道德之門”,便入修道之門。進入二進院,小四合院,形成圍合空間。二三進院之間是獻殿,是高規(guī)格的祭壇,用來擺放貢品,為祭祀場所。第二進院東、西、南三面圍合,較為封閉是實和。北邊獻殿是開放式空間,無門無窗,不設(shè)供奉,是過渡性的“虛”殿,是虛合。進入第三進院,左右有配殿,中間為呂祖殿,形成一個回空間,是問道之地。第四進院為九宮八卦院,底層八面為磚券窯洞,依八卦的方位所建,為修道之地,洞頂四面建亭臺樓閣,象征羽化登仙,中間為方形三間兩層亭,也叫降筆樓。第五進院為巍閣,是宮內(nèi)最高建筑。下層為潛真洞,為得道之地,上層為玉皇閣,為升仙之地。后兩院的樓閣建筑是道教的登仙之地,象征著修道后得道高升,羽化登仙。
道德之門入道、獻殿祭拜、呂祖殿問道、九宮八卦院修道、潛真洞得道,后兩院的亭臺樓閣羽化登仙,這就是純陽宮,圍繞著中軸線展開,層層深入,井然有序,設(shè)計變化獨特而不失整體,建筑空間意味深長。
“道德之門”作為純陽宮明代的正門,它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道德之門”就是“入道之門”。
[1][元]秦志安《金蓮正宗記》,《道藏》影印本,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2]鮑永玲《直心為德及意象考釋》,《哲學分析》,2011年03期,30頁。
[3][清]張廷玉《明史》卷二九八《孫一元》,中華書局,1974年7629頁。
[4]《增訂太白山人漫稿》附錄,明萬歷二十五年張睿卿刻三十九年增刻本。
[5][清]張廷玉《明史》卷二九八《孫一元》,中華書局,1974年,7629頁。
[6][唐]李延壽《南史》卷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六隱逸下《陶弘景傳》,中華書局,1975年。
[7][唐]魏征《隋書》卷三四十志第二十九經(jīng)籍三·子,中華書局,1997年。
[8][唐]李白等《全唐詩》卷 155,中華書局,1985年。
[9][清]董皓《全唐文》第02部卷一百六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