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建筑
中央黨校教學樓前廣場改造是非常建筑于2014—2015年完成的景觀設計項目。廣場用地位于校園北側、校園中軸線末端教學樓前。
改造前用地為硬質鋪裝廣場,尺度較大。經(jīng)過對現(xiàn)場情況的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夏天曝曬導致熱輻射嚴重,場地空曠導致人無法長時間停留。廣場上原有噴泉水池,因維護難度大已經(jīng)停用。現(xiàn)存綠植有銀杏樹作為行道樹,綠坪中有成叢雪松,另有少量檜柏,但均無法對廣場形成有效遮陰。
1 東側全景East side view
2 平面圖Plan
3 滲水磚鋪裝小路Path paved with concrete blocks
4 滲透效果Porous veranda
5 長亭“Long Pavilion”
6 由廊下看向綠“廣場”View the green “Square” from the “Long Pavilion”
7 典型段軸測Typical veranda axonometric
8 爬藤植物Vine plants on the pavilion
9 座椅細部Seat details
通過分析,我們確定了設計方向:1)場地軟化;2)為人創(chuàng)造停留、活動的空間。而在設計發(fā)展的過程中,材料、結構、構造等基本問題也一一涉及,并成為設計形式語言的來源。
首先我們以草地取代大面積的硬質鋪裝,使地面軟化,沒有采用硬質鋪裝廣場的慣用方式,也解決了場地曝曬、熱輻射嚴重的問題。局部廊下鋪裝及小路采用透水混凝土砌塊鋪設,可滲透雨水,鋪裝邊界以參差交錯的形式向草地中滲透,模糊草地與硬質鋪裝的分界。
上人草坪供人停留、活動,以地形的起伏、緩和空間的大尺度形成微妙的空間變化,更加親和,吸引人的進入和停留。由此,硬鋪廣場成為一個有起伏變化的綠地“廣場”。
主廊單側懸挑,圍合限定綠地“廣場”,從主廊延伸出長短不一的亭子,使廊下空間向綠地中延伸滲透,也適當打破了場地邊界。原有樹木在盡量保留的基礎上融入整體設計,新增綠植集中在廊子邊界,成叢成林,平面位置較為自由,使長廊穿行在林中,也成為綠地“廣場”的又一層柔軟邊界。
11 連接細部Joint details
12 廊下空間Veranda space
14 長亭深入林中“Long Pavilion” through trees
廊架頂面為雙層木梁,形成上層空間,供爬藤植物生長覆蓋。廊中布置木制座椅,與廊架一體構造。頂面以玻璃遮蔽,為人提供避雨條件。長短亭由主廊向兩側場地延伸,使人可以行至場地深處或身處林中。
主廊采用懸挑木結構,以傳統(tǒng)榫卯方式固定,全木構造、不需鋼構件。由此以傳統(tǒng)材料和傳統(tǒng)構造,實現(xiàn)了新的形式與空間。
校園沿主軸線對稱布局,這一軸線也是場地改造前的主要空間秩序。在改造設計中,主廊仍基本保持對稱,而在主廊兩側延伸出長短亭,則打破對稱的布局,種植設計平面布置也較為自由。在回應軸線的基礎上有所變化,削弱過強的軸線秩序。
作為一個由建筑事務所設計完成的景觀項目,其中體現(xiàn)出更多的空間思維方式,這種空間思維貫穿始終:長廊及喬木圍合出的綠地“廣場”、綠地的起伏產(chǎn)生變化的空間、場地圍合感增強長廊懸挑形式,有爬藤和玻璃覆蓋的主廊空間以及從主廊延伸出的長短亭等,這一系列不同尺度的空間操作,在設計中占了很大比重。并且構筑物—廊架成為組織整個場地的主體,或許也是這種建筑思維的證明。
在長廊概念提出后,采用何種材料就成為一個緊要的問題。在校園環(huán)境的調(diào)研中,我們觀察到的一組混凝土廊架對我們產(chǎn)生了某種啟發(fā):這組廊架是以混凝土材料建造,但構造卻是對木梁柱構造關系的仿制,呈現(xiàn)出木構造的清晰性以及某種錯置的趣味。這種仿制在建筑史上也屢見不鮮,比如仿木磚塔或仿木石殿等等:材料在變革或者說創(chuàng)新,但保持了傳統(tǒng)的形式。而我們此次采用了傳統(tǒng)材料以及傳統(tǒng)構造方式,卻為實現(xiàn)新的結構及形式,可以說是另外一種對傳統(tǒng)的致敬態(tài)度。
15 黨校南校區(qū)北門North Gate of the Party School south campus15-1 南區(qū)北門夜景Night view of north gate of the south campus15-2 全景Overall view15-3 鳥瞰Bird’s-eye view15-4 大門南側The south side of the gate15-5 雨棚局部Canopy details15-6 傳達室北側局部North side of the reception room
在校園廣場改造設計中,我們以木材和傳統(tǒng)榫卯構造為線索得出長廊的形式。這種以材料和建造為基礎的,考慮構造、結構等而由此得到形式的 “土木思維”,在為同一業(yè)主設計的兩個大門之中,也鮮明地體現(xiàn)了出來。
中央黨校南區(qū)北門建成于2017年,總寬38m,設計保留了場地上原有植物,并以圍墻圍合出前廣場。此項目以磚作為墻體材料,砌筑出特殊的肌理。屋面以竹木為主材,提供遮蔽空間,頂棚設計為格柵狀,暗藏燈帶照明。同時竹木也運用于折疊大門。此項目體現(xiàn)出更加基本的對于土(磚)、木兩種元素的運用。
大有北里南門為住區(qū)大門,建成于2017年末。總寬29m,路面由縱向墻體劃分為車行道和非機動車道,兩側為人行道及綠化帶。我們將緊鄰大門的一株老槐樹保留下來,并將樹池納入整體設計。屋面總長20.8m,鋼制井字梁結構完成的懸挑屋面,在兩側各懸挑6.5m,為行人提供遮蔽、停留的空間。工字鋼梁腹腔以原色木板填充,檐口設雨水槽集中排放雨水。
16 大有北里南門South Gate of Dayou Beili Community16-1 大門南側The south side of the gate16-2 大門北側The north side of the gate16-3 雨棚檐口局部Eave details16-4 雨棚檐口局部Eave details16-5 圍墻細部Wall details16-6 雨棚細部Canopy details
在這個項目中,青瓦材料使用在建筑的多個部分。其中以青瓦砌筑墻體的嘗試,產(chǎn)生了特殊的建造方法。青瓦墻的砌筑方式雖采用類似于磚墻的錯縫砌筑,但仍然需要加固:在墻身高度方向上,每隔800mm即需在灰縫內(nèi)埋筋拉結,因此埋筋處的墻面可見較寬灰縫。不同于磚墻灰縫,瓦縫較難勾填。于是我們借鑒水刷石做法試驗出了“水刷瓦”做法,完成了瓦墻灰縫。此外,青瓦還作為澆筑頂棚混凝土結構板的模板,在頂板下表面留下了瓦面的弧形凹槽作為特殊肌理。屋面以瓦鋪設,鐵質柵欄門的分隔也采用了青瓦的弧形元素。在瓦的多樣使用中,大門的視覺形象也由這種材料主導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