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武侯,其情,蒼天可表;其義,大地為之動容;其智慧,千百年流傳;其忠誠,為后人所景仰。不信,你且看——
在一派煙雨迷蒙中,我穿行在先賢遺留下的這片再平常不過的山丘間,吟誦著羅貫中先生“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詩句,我雖然無法將人杰地靈、鐘靈毓秀這類贊嘆留給這片山丘,但我真真切切地知道,智慧的化身諸葛亮先生曾在此度過了十載春秋。這也許正好印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名言。
古隆中的三顧堂、草廬亭、小虹橋、武侯祠、野云庵、石牌坊均系后人所建,真正算得上遺跡的,就是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巖與觀星臺等幾處了。
尋訪歷史,不必苛求太多,有那么幾處真跡就足以勾起人們的思念與聯(lián)想。三顧茅廬的佳話,《隆中對》的大氣磅礴,對時局鞭辟入里的條分縷析,不需要實物的承載,也將流傳千古。
十年風華,對于正值青春年少的諸葛亮來說,在此躬耕,在此交友,在此吟誦《梁父》,在此觀星賞月,在此韜光養(yǎng)晦,在此積累無邊的智慧,不能不說是千古絕唱。
一位心懷社稷,而又腳踏實地的先賢,在未出茅廬之時,積累得太多,躬行得太多。他曾在《誡子書》中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在隆中二十畝田地上耕作,他取六角井水洗濯與止渴,他端坐在抱膝石上仰天長嘯,他在棋盤石前與忘年交黃承彥對弈,他在觀星臺細察日月星辰的細微變化。所有這些,都為他日后在風云際會中,運籌帷幄、呼風喚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佇立于煙雨迷蒙的古隆中,周圍似乎彌漫著令常人難以識透的智慧之光。流連于古隆中,似乎讓人領略到了渴求智慧、積累智慧、施展智慧的真諦。
車出隆中兩三里,便到了臥龍鎮(zhèn)。漫步臥龍鎮(zhèn)街頭,思緒無拘無束……
(作者李御,節(jié)選自《煙雨古隆中》,題目為編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