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紅
(山西應用科技學院,山西 太原 030062)
我國建筑業(yè)國際競爭的優(yōu)勢主要在于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較低,施工速度快,質量較可靠,但是越來越多的因素,使得這一優(yōu)勢難以發(fā)揮。
近些年人民幣的持續(xù)升值和國內的通貨膨脹使國內材料、人工成本大幅增加。同時各國對外籍勞工入境務工均有限制,這使得人工成本大增的同時,也限制了施工速度。
我國建筑企業(yè)所涉足的國際工程項目到來自馬來西亞、韓國、印度、菲律賓等發(fā)展中國家的競爭。他們除價格優(yōu)勢外,還有地域優(yōu)勢、語言優(yōu)勢、建筑標準優(yōu)勢等。除此外,還有國內公司間更激烈的競爭。
國內目前的管理人才,知識結構單一,涉外工程施工經驗薄弱,語言不過關或是外匯、外貿知識少,也可能是不熟悉當地技術標準,這種知識結構局限的人才是遠不能勝任國際工程管理的。由于缺乏綜合型的工程管理團隊,使國外的工程項目遇到了很多困難。
某些國外建筑配套資源匱乏或價格昂貴;導致工程成本居高不下。中國實施“走出去”的戰(zhàn)略后,也有了大批相關資源,但由于倉促進入,未充分把握當地建筑資源供應市場;缺乏熟悉國際物資采購的外貿人員;企業(yè)自身走出去之前未做好相關資源的整合、儲備等原因造成了資源匱乏。
在國際建筑市場中,中國建筑企業(yè)怎樣提高競爭能力,應該采取哪些管理措施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由于距離原因使總公司對海外公司管理力度減弱,因此建議采用分權組織機構,由國內總公司對海外子公司進行充分授權,對其下達年度承攬、產值、上繳利潤等經營指標,并建立相應的績效考核、升遷獎勵制度。總公司按照績效考核制度對子公司的運作進行監(jiān)管、激勵,同時服務于子公司。這種模式可以在保證總公司預期收益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發(fā)揮子公司的經營主動性。
國外工程相比于國內工程增加了外事、外貿、簽證、外匯等工作內容。國內項目常見的組織結構并不一定適用于國外。因此,在保障工程的基礎上,子公司要承擔起資金總控、物資保障、機械調撥、簽證辦理、外事公關、企業(yè)宣傳、維修保障等屬于項目的職能,從而給項目減少成本。同時,合理劃分子公司的管理費用,給予項目經理授權,實施項目績效獎勵制度,調動項目團隊積極性。盡量做到一專多能。
子公司根據情況確定本土化的指標并列入績效考核。子公司審核項目部編制的員工用工計劃,下達項目管理人員種類、工資上限,并將項目用工指標納入績效考核。在總額范圍內,保證工程有效運行基礎上,可“減人不減資”,節(jié)省下來的工資由項目自行支配。加快企業(yè)本土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所屬國文化、環(huán)境差異、簽證政策等因素給企業(yè)發(fā)展帶來的制約,從而降低企業(yè)的經營成本。
簽訂合同前的風險預控。在招標文件中和合同中明確材料的具體要求,將數據資料作為投標附件和合同附件。避免業(yè)主設計師提出苛刻要求。過程中注意會議記錄、驗收記錄、影音資料等證據收集。一旦發(fā)生索賠或者反索賠,有據可查。為避免當地分包懶散,進度意識不強可做以下幾方面的工作:加強高層互動,建立長期互助的關系;將重要內容納入分包合同文本中;雙方及時溝通;對中外分包,做到一視同仁。
由總公司制定資金管理制度,子公司遵照執(zhí)行,有效在各方之間進行資金調撥,使資金最大化合理使用。財務人員研究所在國稅法,在規(guī)避法律風險前提下,靈活運用現有資金回款渠道,利潤合理回流國內。由子公司制定年度資金回款計劃,簽訂幾個大的外貿合同,分批在匯率好的情況下以預付款形式提前回款或者付款,賺取匯率差,規(guī)避匯率風險。
總承包模式是國際工程承包主流模式,應與專業(yè)分包、供應商、潛在業(yè)主之間形成戰(zhàn)略合作伙伴,形成完整資源供應鏈。使企業(yè)具有總承包的能力。
做品牌,首要保證質量,把質量放在首位。其次,子公司要做好企業(yè)對外宣傳,要做好工程現場布置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做到企業(yè)和工程形象對外統(tǒng)一標準化。
如果不抓緊綜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將面臨著不會管理國際工程項目,或該賺的錢拿不到手的被動局面。對于已經有一定基礎的國際市場,個人認為可以選擇一些體量較小的建筑市場作為培養(yǎng)基地,為大工程培養(yǎng)一批綜合型國際工程管理人員。
如何做到跨國建筑企業(yè)有效經營管理,是一個需要長期探討的課題,在此所作出的一些總結與思考,可能因為自身局限性,會有不到之處,還請大家指正。在此,也希望此文能對其他人士研究國際工程項目管理有所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