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子
說到魯迅之母魯瑞,人們對她的第一印象是保守。魯迅都是留學生了,滿腹才學,她卻非要包辦他的婚姻,直接造成了兒子感情的不幸。然而,人們認真掃視一下這位老太太的生平就會發(fā)現,在清末民初,魯瑞的思想并不保守,相反,還有幾分“新潮”。
魯瑞對新鮮事物常抱接納的態(tài)度。清朝末年,社會上興起天足運動,魯瑞毫不猶豫地放了足。有人在背后講怪話,說她放大腳是要去嫁給外國人,魯瑞反唇相譏:“可不是嗎?那倒真是很難說的呀!”金庸的老師俞芳在一篇文章中說過一件事也彰顯了魯瑞對新事物的熱愛。
魯瑞會繡花,會做針線,卻不會編織毛線。一次,她看到同鄉(xiāng)許羨蘇編織毛線,不顧年紀大,向其請教。沒多久,魯瑞就學會了,還為自己編了大圍巾和外穿背心。北伐成功后,北京的女學生開始剪去辮子,聽說剪發(fā)的好處后,魯瑞也決定剪發(fā),她自備了一套理發(fā)工具,讓同鄉(xiāng)給她當理發(fā)師。
傳統觀念認為,是否孝敬公婆是重要的“婦德”之一,而在實際生活中,對公婆好不好,往往又簡單地界定為是否對公婆百依百順。魯瑞是有個性的人,對公爹的某些不當做法,敢于提出質疑。丈夫周伯宜在世的時候,有次,其弟弟(同父異母)與魯迅幾兄弟吵架,周介孚(魯迅祖父)拉偏架,追著要打孫子。魯瑞看不過去,公開說:“孩子們吵架,應由孩子的父親管教?!濒斎疬@樣一說,周介孚不得不放手。
魯迅讀中小學的年代,還存在科舉制,一般人認為的正路是“讀圣賢書”和“赴京趕考”。魯瑞卻不顧別人的流言蜚語,堅決支持兒子去考江南水師學堂。盡管心里非常合不得兒子遠行,她卻仍然鼓勵兒子說:“我們紹興有句古話,叫作‘窮出山?!濒斞负髞淼霓D學、留學都得到了她的大力支持。
魯瑞特別好學,一生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魯瑞幼時,家里請人給她的兄弟上課,她就站在旁邊聽。后來家里不準她旁聽,她就自己找書看,不認識的字就問旁人。
魯迅結婚后,帶著家人從紹興搬到北京,魯瑞每天都要看好幾份報紙,很關心時事,不時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比如1925年,張作霖的飛機經常在北京上空盤旋,有時還會投下炸彈,為抗議軍閥暴行,北京八所大學的學生一度停課。魯瑞就與魯迅、許羨蘇等人討論到底是上課還是分散更有利于學生安全,他們得出的結論是:集中上課反而安全些。學生集中上課,只要炸彈不落到學校就沒事,而學校停課,分散的學生被炸死炸傷的概率會大大提高。在魯瑞房里,這樣的討論非常多。
至于魯瑞包辦魯迅婚姻的事,魯瑞是從舊時代過來的婦女,她肯定存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觀念。何況,魯迅留學之后不太可能留在自己身邊,希望有個兒媳在家服侍自己、傳宗接代,也是當時做公婆之人的普遍愿望。她生活的那個時代,也極少有父母支持兒女自由戀愛,這實際上是一種時代的局限。魯瑞能突破當時的風氣,努力學文化,不斷接納新事物,已顯出她非同尋常的見識。
編輯/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