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曉辰
70年前的10月1日,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這也意味著廣大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到來了。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杰出領導下,中國這艘巨輪乘著改革開放的巨浪,駛出亞洲走向世界,成為了世界經(jīng)濟體里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這也讓我們每一個人中國人的生活都越過越好。目前,正是全面實現(xiàn)小康的的攻堅期,我們每一個普通勞動者都在為自己的小家庭和祖國的大家庭而不懈奮斗,今天我作為一個兒子、一個丈夫以及一個公積金人,要講述的也是關于“家”的故事。
1953年的春節(jié),我父親誕生在上海的一條叫霍山路的小路上,那是二戰(zhàn)期間猶太難民的聚居地,所以我奶奶年輕時就對基督教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也讓她的兒女們對于愛和希望有了不一樣的理解。聽我父親說,當年猶太人在上海的時候,奶奶與他們還是鄰居,互相之間由于語言不通所以沒有太多交流,但每天的點頭問候和不經(jīng)意間的相視一笑,都讓雙方相處得相敬如賓。父親出生時,上海已經(jīng)沒有猶太人社區(qū)了,所以父親記憶中關于老家和那些可愛鄰居的故事,全部是來自奶奶的講述。而我第一次對猶太人產(chǎn)生興趣,是在一個暑假看到了那本著名的《安妮日記》,書中的描寫讓我對這個慘遭法西斯迫害的民族有了深刻的同情,也促使我更加深刻地去了解那段歷史。長大后,當父親邀我回老家看看時,我才知道原來我的親人曾與這些猶太人如此地接近。對于上海來說,在那個艱難的年代接收這些無家可歸的猶太難民,真的是雪中送炭的義舉;而對于那些難民來說,這里就是他們的第二故鄉(xiāng),中國人民熱情好客的傳統(tǒng)美德也被這些猶太難民帶回了歐洲,帶向了世界,讓更多人認識了嶄新的中國。
在父親十六七歲時,正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浪潮席卷全國,父親也響應號召,遠赴江西,種田養(yǎng)雞,干了好幾年的農(nóng)活。據(jù)他說,這幾年里他很想念家里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想念奶奶燒的菜的味道。我們這一代人,大多都是獨生子女,沒有我父親那一輩的兄弟情深,也少有在年少時背井離鄉(xiāng)的經(jīng)歷,我父親那種對于家的鄉(xiāng)愁是我們很難體會的。直到去年我第一次離開祖國,赴日本旅游,時間不長,只有一周多,但這段時間里我深刻體會到家是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感,面對陌生的人、陌生的街道、陌生的文字和食物,我都會感到一絲恐懼,內(nèi)心深處的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以致于我回國后連續(xù)吃了好幾天的家常菜,來沖淡這濃厚的思鄉(xiāng)思家之情。這次出國之旅,也讓我意識到“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已成笑談,我們祖國在許多方面都已經(jīng)達到或超越了國外的水平,這也是祖國強大的最好體現(xiàn)。
我出身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沒什么特別的本事,也沒很高的收入,他們對于我能做的,大概也只有讓我感到家的溫暖了吧。隨著年歲的增加,我在逐漸淡忘的兒時記憶中不時想起那些特別記憶猶新的畫面:騎在父親的肩膀上看煙花,生日時收到一直想要的變形金剛,每天晚上母親輔導我功課……這些無不從細微處流露出父母對我的愛。我第一次長時間離家,應該是我考上大學那會兒,四年的住校時光是我青春記憶里印象深刻的篇章,也是我第一次想念父母、想念家。還好我的大學仍然沒有出上海,所以每半個月我都能回家看望父母。每次回家,父母都會準備好我最愛吃的飯菜,我知道當我不在家的時候,他們都是吃很簡單的菜,甚至泡飯配醬菜。所以我每次回家不僅是為了看看他們,更是為了讓他們能吃點好東西。當我開始工作后,我利用節(jié)假日第一次帶上父母前往成都旅游,那是我自認為的第一次報恩,不僅是帶父母放松游玩,也是去探望遠在巴蜀之地的姑姑。
說到姑姑,我就想起小時候每次過年,所有親戚都會聚在奶奶家吃年夜飯。我的奶奶生了八個孩子,我父親是老六。所以過年是小時候最開心的時刻,除了有美食吃、新衣穿、紅包拿,還能見到平時很少碰到的哥哥和妹妹。我們會一起跑、一起瘋,一起放鞭炮,那時的年味還很濃。吃過年夜飯,看一會兒春晚,我們就全部下樓去放煙花。絢爛的煙花在夜空綻放時,我總覺得時間會永遠停留在這一刻,但這種大家庭的其樂融融在爺爺奶奶紛紛離世后逐漸消散。也許每個男孩的成長都會伴隨著離別的傷感,我對于家更多了一分珍惜,對于還健在的父母也多了一分贍養(yǎng)的責任。記得剛工作沒幾年,我的母親得了一場重病——急性胰腺炎,這是一種極度兇險的病。那時候,我每天下班就去替換父親陪伴在母親病床前,簡單地為她倒杯水或是削個蘋果,都讓我感到我在盡身為人子的義務。還好,母親的病漸漸好了,我也長舒了一口氣:我還沒好好孝順您呢母親,請您再多陪我一段時間,讓我好好報答您的養(yǎng)育之恩吧。
兩年前,我結(jié)識了命中注定的另一半,也就是我現(xiàn)在的妻子。我們組建了新的家庭,幸??鞓返厣钤谝黄?。與童話故事的結(jié)尾不同,我們的結(jié)合有個比較大的困難,那就是住房問題。眾所周知,在上海要購買一套自己的房子,那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情。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在開發(fā)開放上高歌猛進,造成了現(xiàn)在人多地少房價高的局面。世界上許多一線城市中也有類似的現(xiàn)象存在。我很幸運生活工作在這個國際化大都市,也很窘迫地要面臨結(jié)婚前置辦一套婚房的困境。不過好在國家看到了普通百姓對于居住的剛需,習總書記提出“房屋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嚴厲遏制了房價過快上漲的狀況,讓房價回落到了可以接受的平穩(wěn)價位。
購房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資金。我有幸進入了上海市公積金管理中心工作,深刻理解了住房公積金的作用,而公積金也成為解決我購房難題的一把金鑰匙。公積金中心的使命是“源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我作為一名公積金人深深體會到公積金的低息貸款在緩解購房壓力時起了多么至關重要的作用,讓我意識到國家的發(fā)展壯大離不開這些確實惠民利民的好政策,能讓廣大群眾更加緊密地團結(jié)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努力為實現(xiàn)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而奮斗。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對于人類歷史來說可能只是滄海一粟,而對于我們這些親歷者來說,正是“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我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人,講述了我的家庭故事,這可能是13億中國人中極為普通的一段故事,但千千萬萬家都有各自屬于他們的故事,伴隨著祖國70年間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每個小家的故事匯聚在一起就變成了祖國這個大家庭的故事。不管是上山下鄉(xiāng)的大浪,還是改革開放的大潮,抑或是邁步在新時代的前行者們,都不會為自己的青春后悔,伴隨祖國一起成長的歲月,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都見證了自我的成熟和成長。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家,和父母生活的家、和愛人孩子生活的家、和同事一起奮斗的家,不論我們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和誰生活在哪個家里,都要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上盡力盡責,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為小家庭和大家庭不懈奮斗。當所有人都為家努力的時候,我們祖國這個大家庭才能蒸蒸日上,才能在全面實現(xiàn)小康的道路上取得日新月異的成果。而我作為一名公積金人,為能讓更多的普通百姓有能力購置屬于自己的家而感到自豪,我也會立足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上,爭做一名敬業(yè)、擔當、奉獻、同心、創(chuàng)新的合格公積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