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萬章
蘇臥農(nóng) 依樣 紙本設色,35cm×106cm 紙本設色1946年
“嶺南畫派”諸家,大多有過畫葫蘆的經(jīng)歷,其創(chuàng)始人高劍父、陳樹人便有葫蘆畫行世。在第二代傳人中,趙少昂、蘇臥農(nóng)、黎雄才等人均畫過葫蘆。他們所繪葫蘆各擅勝場,形態(tài)相異。無論就其造型,還是意境,都迥別于同時期其他畫家。在諸家之中,以花鳥畫著稱的蘇臥農(nóng)所繪葫蘆尤為特別。
據(jù)蘇臥農(nóng)(1901—1975)哲嗣蘇百鈞回憶說,在其小時候,常見其父親以葫蘆盛酒。家里有多只老葫蘆,蘇百鈞經(jīng)??吹礁赣H拿著葫蘆去買酒,有時候自己也拿著葫蘆去幫其買酒。在朋友聚會時,他會拿出葫蘆,倒出酒來,淺斟低吟。正因如此,蘇臥農(nóng)筆下的葫蘆與酒結下不解之緣。筆者所見蘇臥農(nóng)所繪《依樣》,即是典型一例。
在一件作于1946年的葫蘆畫中,蘇臥農(nóng)在畫中題識曰:“臥農(nóng)醉后畫依樣”,鈐龍形肖形印及白文方印“蘇臥農(nóng)”。據(jù)題識可知,這是蘇臥農(nóng)在酒醉之后所作。畫中,一只壓腰葫蘆的葫身、龍頭從右至左倒臥于地,宛若醉漢東倒西歪的情景。作者以枯筆淡墨畫出葫蘆輪廓,再以濃墨畫龍頭和瓜蒂,葫身有大片留白,下側綴以墨點。所繪線條運筆流暢,飛白中盡顯行云流水的遒勁筆力。蘇臥農(nóng)繪制這幅名為《依樣》的葫蘆時,正是四十六歲的盛年,其藝術漸入佳境,故雖為簡潔的數(shù)筆,卻能反映其爐火純青的筆墨功夫。
在畫幅左上側,有關谷生題跋曰“葫蘆好,糊涂好,世間難得糊涂倒。吟到葫蘆,飲到糊涂,看他依樣畫葫蘆,有誰能破這個悶葫蘆。建國三十五年捌月念一日,與家兄玩流攜酒至花棣馥林園,邀蘇君臥農(nóng)轟飲達旦,興感不任。蘇君酒酣,即命筆作一倒地葫蘆,家兄卒成數(shù)句以志欣遇,關谷生扶醉記之”,并無鈐印。據(jù)此可知,詩歌為關玩流所吟,其詩意與畫中意境吻合。作者借葫蘆寓意糊涂,人生難得一糊涂,是古往今來無數(shù)人向往的境界。蘇臥農(nóng)呼酒買醉,借題發(fā)揮,以葫蘆而揭示對人生的深刻感悟,故其“醉后畫依樣”,當是別有深意在焉。此畫作于廣州花棣—即蘇臥農(nóng)生活之地,畫為三人醉酒之后,蘇臥農(nóng)即興所繪。題中的關谷生、關玩流,并無文獻資料記載其生平事跡。經(jīng)詢問蘇百鈞,被告知“二人均為我母親的兄弟”,則兩人便是蘇臥農(nóng)的舅子了。從其詩歌及題跋看,兩個舅子也當是文化人,其文學修養(yǎng)與書法水準異乎常人。
蘇臥農(nóng)的另一哲嗣蘇百揆回憶說:“以前我們花園叫馥林園,每年都有種葫蘆瓜。我們亦有寫生。從花期到結瓜成熟期都有寫生,秋后藤蔓枯黃,掛滿葫蘆更美,寫生完一定交給父親批改,指出不足之處,然后再寫,再畫,再提高?!庇纱丝芍?,蘇臥農(nóng)不僅自己畫葫蘆,還以此課子。他以葫蘆為寫生藍本,浸淫其中,因而隨筆畫來,也就得心應手了。
另據(jù)蘇百鈞見告,蘇臥農(nóng)所存葫蘆畫并不只一件,其他的葫蘆畫散見于親友手中。由于蘇臥農(nóng)對葫蘆情有獨鐘,因而常常信筆涂抹,便成佳構。他所繪葫蘆多以淡設色加淡墨,并無任何襯景。這類畫法頗似“揚州畫派”的金農(nóng)、羅聘畫風。雖然在晚清以來的畫家筆下,作為蔬果屬性的葫蘆屢屢出現(xiàn)在畫中,但在蘇臥農(nóng)看來,這種屬性很顯然已經(jīng)退居末次。他所繪的葫蘆既是一種容器,更是一種老辣而飽經(jīng)滄桑的文化符號,因而讀其葫蘆畫,要以畫外之境視之。所以,在《依樣》中,關玩流的吟詩正是對蘇臥農(nóng)葫蘆畫的深刻解讀與闡釋。蘇臥農(nóng)所繪其他花鳥畫有工整細致的一路,也有寫意揮灑的一路,他所繪葫蘆畫,則居于二者之間。他不刻意為之,草草幾筆,便可見其練達與沉著的修為。對于蘇臥農(nóng)的藝術人生來說,葫蘆只是其花鳥、人物之外的筆墨游戲,在所有談論其藝術成就的論述中,葫蘆都是被忽略的。正是這種不經(jīng)意的遣興之作,這種被忽視的游戲之筆,或許更讓我們見其藝術真實的一面。葫蘆為全面認知蘇臥農(nóng)的筆情墨趣,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另一方面,蘇臥農(nóng)像其他“嶺南畫派”畫家一樣,其花鳥畫或多或少都有受日本繪畫影響的痕跡,尤其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作品更是如此。唯獨在其葫蘆畫中,這種影響無跡可尋,反而是傳統(tǒng)中國畫的筆墨技巧異常鮮明。他在葫蘆畫中對于筆墨的運用,對線條的熟練掌握,超乎在其他花鳥畫上的表現(xiàn)。
此外,蘇臥農(nóng)也繪過類似的其他蔬果畫。他作于1962年的《老鼠南瓜圖》,以淡紅、暗黃和淺墨繪長條形南瓜,工致蒼勁,老筆紛披。一只老鼠爬行于瓜尾,作啃食狀,另有兩鼠在南瓜前側,旁若無人地進食。作者題句曰:“鼠子嚙物,為害收益。珍愛成果,隨時亟馘?!碧K臥農(nóng)作此畫的當年,已六十有二,此時的大環(huán)境,已與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大異其趣。這一年,不僅沒有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文人雅士相聚時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而且更面臨前所未有的大饑荒,共度時艱。在食不果腹的語境下,能提筆作畫已經(jīng)不易,故其畫中自然也就流露出糧食的珍貴,而碩鼠偷食南瓜也就別有所指了。雖然如此,蘇臥農(nóng)畫出的南瓜的老而彌堅卻是與葫蘆的勁練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南瓜的畫面開門見山,而葫蘆的旨趣別具懷抱。同題而異趣,均見其游刃有余的畫外功夫。
蘇臥農(nóng) 老鼠南瓜圖 53cm×57cm 紙本設色19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