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軍
(昆明理工大學,云南省內燃機重點實驗室 云南昆明 650500)
機油泵作為柴油機潤滑液運送、保障潤滑系統(tǒng)各摩擦副處于良好潤滑狀態(tài)的核心部件,對柴油機的燃油消耗、運動部件磨損和結構可靠性等具有重要影響。柴油機機油泵的額定流量是其設計和選擇的重要參數(shù),與柴油機的功率、負荷和所用機油屬性密切相關,因此對機油泵的研究成為保障柴油機潤滑系統(tǒng)良好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當柴油機在不改變其設計結構,由車用改為非道路使用時,因運行環(huán)境惡劣,額定功率轉速降低,機油泵相關參數(shù)不能滿足新的要求,需進行研究以適應新工況的要求。
柴油機的機油泵的供油能力受其工作轉速、主油道壓力和機油泵泄壓閥開啟影響,以往常采用經(jīng)驗法與試驗法相結合[1],然而設計柴油機整機潤滑系統(tǒng)時,存在整機匹配時間長,且易出現(xiàn)設計過度或不足[2]。近年來,采用試驗與一維仿真分析方法結合[3-6]、3D仿真分析[7-8]以及潤滑流動分析網(wǎng)絡圖[9-14]計算潤滑系統(tǒng)各部件的流量和壓力分布,成為主要的機油泵研究方法。
為此,本文作者運用潤滑系統(tǒng)模擬軟件AMESim構建非道路柴油機的整機潤滑仿真模型,分析機油泵對柴油機主油道的供油規(guī)律,并對其進行優(yōu)化,為非道路柴油機機油泵參數(shù)的設計和選型提供支持。
分析的柴油機在最初設計時是車用動力,由于市場需要,在不改變柴油機結構的基礎上,改為在非道路車輛上使用,其標定功率轉速變?yōu)? 400 r/min,基本參數(shù)見表1。
對非道路柴油機機油泵進行研究時,不能僅考慮其本身的工作特性,還需考慮其與機油濾清器、機油冷卻器的相互影響。為此,建立非道路柴油機的整機潤滑系統(tǒng)模型,如圖1所示。其中,機油泵由凸輪軸通過中間部件驅動,其工作轉速為柴油機工作轉速的1/2,在進行仿真時,設置潤滑系統(tǒng)的基礎壓力為0。
表1 柴油機及機油泵參數(shù)
圖1 非道路柴油機潤滑系統(tǒng)模型Fig 1 Lubrication system model of off-road diesel engine
車用柴油機改非道路用后,標定功率轉速由3 600 r/min降低為2 400 r/min,則對應的負荷特性改變。當機油泵、機油濾清器和機油冷卻器的流阻特性參數(shù)不變時,仿真得到機油泵最高轉速為1 200 r/min時,主要部件和位置機油流量占比,如圖2所示。
圖2 1 200 r/min下柴油主要部件的機油流量比例Fig 2 Oil flow ratio of main components of engine at 1 200 r/min
從圖2可看出,機油泵泄壓閥的機油流量為0,易出現(xiàn)供油不足、軸瓦升溫等問題,反映出原機油泵額定流量無安全余度。
而機油泵在整個工作轉速范圍內,主油道機油壓力與機油泵轉速關系,如圖3所示。
圖3 主油道機油壓力與機油泵轉速的關系Fig 3 Relationship between main oil channel pressure and oil pump speed
從圖3中可看出,主油道壓力隨機油泵轉速一直處于升高狀態(tài),但是在最大機油泵轉速時,其主油道機油壓力僅為260 kPa,小于泄壓閥設計時的開啟壓力600 kPa,表明其主油道內供油不充分,不利于相關部件潤滑,因此需對該機油泵的額定流量和泄壓閥開啟壓力進行分析和優(yōu)化。
根據(jù)傳統(tǒng)經(jīng)驗設計方法[15],潤滑油帶走燃油放熱量的1.5%~2%,即:
Q油=q油×Q燃=(0.015~0.02)Q燃
(1)
(2)
式中:Q燃為氣缸發(fā)熱量,kJ/h;Ne為柴油機有效功率;ηe為有效效率,柴油機取ηe=0.35;q油=0.02。
機油泵額定流量為
(3)
式中:K為儲備系數(shù),取K=3;r為機油密度,一般取r=0.85 kg/L;c為機油比熱容,一般在1.7~2.1 kJ/(kg·℃),取c=1.8 kJ/(kg·℃);Δt為機油進出口溫差,范圍為8~15 ℃,文中Δt=8 ℃。
將功率Ne=65 kW代入公式(2),得到
將Q燃及q油代入公式(3),得到
Vq為機油泵額定流量理論計算值,在實際工作中,柴油機散熱途徑較多,潤滑油帶走的熱量遠小于理論計算量。如機油泵額定流量值過大,將加大柴油機功率損耗,因此,機油泵額定流量取50 L/min進行優(yōu)化。
將機油泵額定流量50 L/min輸入圖1進行仿真分析,發(fā)現(xiàn)機油流量在機油泵壓力小于500 kPa區(qū)域內,二者關系呈線性變化,斜率變化較緩;大于500 kPa時,斜率變化較陡,其關系如圖4所示。因此,確定機油泵額定流量50 L/min時,泄壓閥開啟壓力為500 kPa。
圖4 機油泵特性曲線Fig 4 Characteristic curves of oil pump
當機油泵泄壓閥開啟壓力為500 kPa時,各運動部件的機油流量分配隨機油泵轉速的變化如圖5所示。
從圖5中可看出,在整個轉速范圍內,主軸承的流量占比最大;連桿軸承的流量隨轉速的增加緩慢增長;活塞冷卻噴嘴在泄壓閥開啟前與轉速呈線性增長趨勢;主軸承機油泄量在油泵轉速大于900 r/min后緩慢增長,表明此轉速下,泄壓閥工作。同時,主油道、機油泵入口和出口、機油濾清器的壓力與機油泵轉速關系如圖6所示。
圖5 潤滑系統(tǒng)各部件油流量分配Fig 5 Oil flow distribution of main components on lubrication system
圖6 主油道、機油泵、機油濾清器壓力與轉速關系Fig 6 Relation between oil pressure of main oil channel, oil pump and oil filter and speed
從圖6可看出,機油泵轉速為900 r/min時機油壓力出現(xiàn)明顯轉折,機油泵出口壓力維持在500 kPa,最高不超過510 kPa;主油道機油壓力維持在320 kPa,符合主油道機油壓力的150~600 kPa的范圍。
主軸承、連桿軸承處的最小油膜厚度與油泵轉速關系如圖7所示。
圖7 軸承最小油膜厚度與油泵轉速關系Fig 7 Relation between minimum oil film thickness and oil pump speed
從圖7可看出,各軸承的最小油膜厚度均隨轉速的增加而增加,連桿軸承油膜厚度最小,凸輪軸軸承油膜厚度最大,第四主軸承油膜厚度大于其他軸承。同等條件下,連桿軸承相對其他軸承的潤滑狀態(tài)最為惡劣。
機油泵泄壓閥開啟壓力直接關系到軸承的潤滑狀態(tài)。壓力過高,導致部件在高壓沖擊下過早損壞,機油流量加大,油泵易出現(xiàn)早期磨損而滲漏;壓力過低,無法形成良好的潤滑油膜,低速大負荷的非道路柴油機易出現(xiàn)軸心磨損等問題。不同地區(qū)的發(fā)動機開啟壓力也不相同,美國等地區(qū)設定的發(fā)動機開啟壓力偏低,一般為300 kPa,發(fā)動機負荷較小,較低壓力節(jié)省功率,而西歐等地區(qū)設定的發(fā)動機開啟壓力較高,一般為450 kPa,側重于滿足部件的潤滑要求。為掌握泄壓閥開啟壓力在泄壓閥處的溢流量,調節(jié)開啟壓力數(shù)值,比較了主軸承徑向間隙與軸承端泄量和主油道、連桿軸承機油壓力的關系,如圖8和圖9所示。
圖8 主軸承徑向間隙與軸承端泄量關系Fig 8 Relation between radial clearance of main bearing and discharge of bearing end
圖9 主軸承徑向間隙與主油道和連桿軸承機油壓力關系Fig 9 Relation between radial clearance of main bearing and pressure of main oil channel and connecting rod bearing
如圖8、圖9所示,軸承徑向間隙與軸承的機油泄流量、主油道機油壓力不是線性關系,隨著徑向間隙的加大,機油加速流走,導致主油道壓力快速下降。徑向間隙的變化對主油道機油壓力有較大影響,同時隨著柴油機的軸瓦和機油泵的磨損,主油道機油壓力有所下降。
機油濾清器工作阻力一般在25~100 kPa之間,機油冷卻器工作阻力在50~300 kPa之間。機油濾清器和機油冷卻器總的壓力損失控制在100 kPa以內,此次研究針對小功率柴油機,采用不同的阻力組合,計算機油泵出口壓力與主油道壓力的關系,得到機油濾清器和冷卻器總阻力與機油流量和泄流量的關系,如圖10所示。
圖10 機油濾清器和冷卻器總阻力與機油 出口流量和泄壓閥溢流量關系Fig 10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tal resistance of the oil filter and cooler and the outlet flow and discharge flow of oil pump
如圖10所示,機油泵出口流量隨著阻力的增大緩慢減小,當總阻力從20 kPa增大到130 kPa,機油泵出口流量減小0.2 L/min,而泄流量卻顯著地增大了5.8 L/min。隨著總阻力加大,泄壓閥機油流量變化明顯,表明機油濾清器和機油冷卻器阻力直接影響泄壓閥開啟壓力,進而影響到主油道的機油壓力。從擬合的直線可看出,泄流量的變化率是機油泵出口流量變化率的45倍,而機油濾清器和冷卻器的阻力增大導致軸承端泄量減小。
如圖11所示,隨著總阻力的增大,機油泵出口壓力呈近似線性增長趨勢,而主油道壓力由于中間管路的壓力損失減少而快速增加。當總阻力增加從20 kPa增加130 kPa,主油道機油壓力從350 kPa減低到309 kPa,機油泵出口壓力從498 kPa增加到514 kPa,表明總阻力的增加對主油道的壓力影響較為顯著,對機油泵出口壓力影響較小。
由于主油道油壓與機油泵供油壓力和軸承泄漏量直接相關,因此在柴油機工作時,由于機油濾清器逐漸被堵塞,機油冷卻器壁面損失加大,進入主油道的總供油壓力下降,加上軸承長期運行后間隙加大,端泄量將加大,將會直接降低主油道機油壓力。因此,對主油道壓力和泄壓閥流量和機油泵額定流量進行了優(yōu)化,結果見表2。
結合前面分析和表2中的結果,得知優(yōu)化前主油道最高機油壓力為260 kPa,機油泵處的泄壓閥無法打開,不能滿足柴油機安全運行的要求。優(yōu)化后主油道機油壓力為321 kPa,泄流量占機油泵出口流量的16%,機油泵能滿足柴油機工作需要。
圖11 機油濾清器和冷卻器總阻力與機油泵 出口壓力和主油道機油壓力的關系Fig 11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resistance of the oil filter and cooler and the outlet pressure and main oil channel pressure of oil pump
參數(shù)優(yōu)化前優(yōu)化后主油道最高壓力pmax/kPa260321泄壓閥機油流量V/(L·min-1)07.25機油泵額定流量Vq/(L·min-1)35.350
(1)車用柴油機改非道路使用后,采用原機機油泵特性參數(shù)時,主油道機油壓力為260 kPa,機油泵處的泄壓閥沒有溢流量,未能達到柴油機安全運行的要求。
(2)對該機油泵的額定流量和泄壓閥開啟壓力進行分析和優(yōu)化,優(yōu)化后主油道機油壓力達到321 kPa,泄壓閥的流量占機油泵出口流量的16%,能滿足柴油機相關部件潤滑要求,且最小油膜厚度滿足設計要求。
(3)機油泵出口和泄壓閥的出口流量對后端阻力的影響趨勢不一致,而機油濾清器和冷卻器阻力增大導致軸承端泄量減低,主油道壓力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