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正超,張 超
(五邑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廣東 江門 529020)
臺山市是中國著名僑鄉(xiāng),常住人口94.8萬,有160多萬臺山籍鄉(xiāng)親旅居海外及港澳等9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素有“中國第一僑鄉(xiāng)”、“內外兩個臺山”之美譽[1]。由于濱海,臺山自古就有出海謀生的慣例。尤其從19世紀中期開始,由于清政府的腐敗、西方列強的欺凌、長期的“土客之爭”①、國外“金山”②的發(fā)現,大量臺山人不得不踏上了海外謀生的道路,尋找他們的“金山夢”。這一批遠去“金山”淘金的人們就成了早期的華僑。由于缺乏正規(guī)的教育,這批華僑只能在僑居國做一些低賤的工作。隨著美國為代表的國家開始頒布“排華法案”③,大量華僑無法在僑居國定居、娶妻。華僑意識到無法在僑居國扎根,于是向國內寄回大量僑匯用于家鄉(xiāng)建設??h志記載,1946年臺山一個縣的僑匯就占到了廣東整個省僑匯的一半[2]。大量的僑匯促進了臺山建筑的繁榮,尤其是具有教育功能的學校建筑。
清朝末期,在切身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儲才,經濟富國”的愛國心的驅使下,大量臺山華僑紛紛捐資興校。從1906年中國近代第一所僑辦鄉(xiāng)村學?!蓜諏W校開始,臺山市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教育建設時代。1934年臺山有小學1277所,小學生69 621人,學校數和學生數都居全省各縣首位。由于后期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臺山學校建筑逐漸停止增加,新中國成立之前整個臺山共有中學15所,小學1120所[3]。筆者經調查,明確有學校建筑78所④。圖1是這78座學校的地理分布圖。絕大多數近代學校分布在廣海平原的臺城、四九、端芬和潭江平原的白沙、水步、大江,其他地區(qū)數量明顯較少。
圖1 臺山現存78座近代學校分布圖
廣海平原與潭江平原是臺山地區(qū)的中心,出洋人口眾多。華僑在選擇回國建設家鄉(xiāng)時自然會將資金用于自己家鄉(xiāng)的建設。其中臺城鎮(zhèn)的學校數量眾多,占到全市學校數量的1/4,因為臺城是臺山行政中心所在,經濟文化發(fā)達,不少華僑在此建房投資。其次就是白沙、水步所在的潭江平原,這是因為此地緊靠潭江流域,而近代的建筑材料主要倚靠水路運輸,當時的公益鎮(zhèn)就是著名的碼頭。
1.建筑風格統計。從現存的臺山近代學校來看,其建筑風格雜糅,大部分建筑融合了多種風格。這些建筑風格主要有: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巴洛克建筑風格、洛可可建筑風格、東南亞建筑風格、學院哥特式建筑風格、英印建筑風格、殖民地外廊式建筑風格、葡式殖民地建筑風格、裝飾主義建筑風格、傳統嶺南建筑風格、“中國復興式”建筑風格。圖2是78座臺山近代學校建筑風格統計圖??梢钥吹竭@些建筑采用最多的是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其次就是傳統的嶺南建筑風格和學院哥特式建筑風格,還有英印建筑風格和裝飾主義風格。值得注意的是臺山近代出現了“中國復興式”的建筑風格,這是西式建筑中國化的演變[4]。
圖2 臺山78座近代學校風格統計圖
2.風格分析。近代以來,尤其是1893年清政府解除海禁承認華僑身份之后,臺山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建設熱潮。西方建筑材料、技術、風格的傳入,形成臺山近代學校建筑豐富的建筑風格。
圖3 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學校
調查發(fā)現超過1/2的學校采用了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這是因為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偏典雅、穩(wěn)重,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一直受到歐洲世界的追捧,其后傳入北美地區(qū)。尤其是在公共建筑上,如美國的白宮就是典型的新古典主義建筑代表。北美地區(qū)是臺山主流的僑居國(地),生活在北美的臺山華僑將這種建筑風格通過明信片的方式傳播回國內。
圖4“中國復興式”建筑風格學校
接近一半的學校采用了傳統嶺南建筑風格。因為大量近代學校從祠堂、書室等傳統嶺南建筑基礎上發(fā)展而來,自然地繼承了這種風格。傳統的嶺南建筑風格植根于本土,無論是建筑材料的便捷性、建筑功能的適用性還是建筑的文化傳承性,仍有其存在和發(fā)展空間。
有1/5的學校采用了學院哥特式建筑風格。學院哥特式建筑風格在北美地區(qū)主要流行于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其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種折衷主義建筑風格[5]。北美地區(qū)的臺山華僑帶回了這種建筑風格,并擴散至其他地區(qū)。
部分建筑學校具有英印建筑風格、殖民地外廊式建筑風格、葡式殖民地建筑風格。因為英印建筑風格通過東南亞、澳門和香港傳入開平及附近地區(qū),廣被模仿[6]。同樣當時還有不少華僑前往東南亞、澳門等地,將殖民地外廊式建筑風格、葡式殖民地建筑風格帶回臺山地區(qū)。
從1929年南京提出“首都計劃”后,大力倡導中國傳統建筑復興。臺山地區(qū)也在這股建造熱潮中建造了“中國復興式”建筑,如南強學校、水樓學校、康和學校。這些建筑都有綠琉璃瓦大屋頂和紅色墻體,十分具有視覺沖擊力。
圖5傳統嶺南建筑風格與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結合學校 圖6裝飾主義風格學校
1.建筑色彩統計。針對臺山近代學校建筑的特點,從建筑風格入手能有效反映建筑的色彩。表1選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對其進行色彩分析??梢园l(fā)現傳統嶺南建筑風格的學校,依舊保留傳統的建筑配色,整個建筑色彩清淡素雅。而應用外來風格的建筑在色彩應用上就更加豐富多樣。由專業(yè)設計師設計的建筑在色彩應用上比較協調,有較好的統一性。而由當地泥水匠自己設計建造的建筑在色彩上更加大膽豐富,跨度大,飽和度和明度也較高。
表1 臺山近代學校建筑色彩分析表
2.色彩分析。建筑色彩是建筑形態(tài)的主要表現,臺山學校建筑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臺山僑鄉(xiāng)建筑的多樣性、當地的文化特點和風俗愛好。
從建筑總體色彩來看,青磚與混凝土的大量使用導致了青灰色與米黃色成為大部分建筑的主色調,這體現了建筑材料本身的物理屬性。同時出現了色彩豐富的點綴色。這一方面由于與外來豐富的建筑顏料流入有關,另一方面與當時喜歡炫耀的文化風氣相關,這點在民居建筑上尤為明顯。
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是臺山市數量最多、技術最高、最為系統的建筑風格。因有著規(guī)范的建筑色彩構成,所以在建筑色彩搭配上更加注重和諧性和統一性。外來文化的本土化在世界各地進行,臺山自然也不例外。由于中西方文字文化的差異性,臺山新古典主義建筑上的匾額文字往往通過顏料描黑或描紅,這些高純度的色彩賦予整個建筑更加強勁的觀感。
“中國復興式”建筑的色彩比較豐富,琉璃瓦的綠色和墻體的紅色使建筑具有視覺沖擊力。紅墻綠瓦本是中國皇家建筑的配色,由于近代民主覺醒和思想解放,原有的階級禁錮被打破,這種建筑配色被應用到很多公共建筑上,臺山在這個歷史進程中亦積極回應。
近代臺山與澳門兩地聯系緊密,有著大量的物資、技術、人員的交流,在這其間臺山也吸納了澳門的葡式殖民地建筑風格,開始使用純度高、跨度大的色彩搭配。
裝飾主義建筑風格是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流行于世界各地,這種風格因喜用豐富的色彩、大膽的配色受到大眾喜愛。臺山學校此類建筑也多產生于這一時期。這也體現了近代臺山與世界聯系之緊密。
1.建筑構成組合。人們常說臺山近代學校建筑中西合璧,但這些建筑是以什么樣的形式進行中西合璧的?通過對78座建筑的主要構成部分入手,可以在一定方面了解這些建筑中西合璧的組合方式。根據這些建筑的主要特征,將建筑構成部分分為:墻體、屋頂、亭子、鐘樓、天井、西式柱式等要素,并分別對這些構成部分進行編號,如表2所示:
表2 建筑構成代碼說明表
根據上表所呈現的代碼,然后將這些代碼進行組合形成某一建筑的組合編號。表3是78座建筑的構成組合編號表。
表3 臺山近代學校構成組合代碼表
2.建筑構成分析。通過對統計數據和建筑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發(fā)現超過80%臺山近代學校使用了西式柱式。調查發(fā)現這些柱子大多用于建筑入口處,有著強調的作用,這是建筑西化的一個重要表現。
近一半的學校使用了混凝土這一外來建筑材料。作為外來建筑材料,混凝土一般通過海關進口或者從港澳地區(qū)運輸過來。從江門海關、拱北海關的歷史資料中發(fā)現民國期間士敏土(混凝土)、鋼鐵進口大量增加,個別年份甚至超過當時的廣州海關。外來的昂貴的建筑材料反映了當時臺山的繁榮和人們對教育的重視。例如加拿大華僑捐248 596加元、美國華僑捐24萬美元,于1919-1926年興建臺山縣立中學校部分建筑[7]。
表中經常出現A1B2(混凝土墻面、坡頂屋面)的組合。混凝土的使用表明了臺山人對新興生活的向往,坡頂屋面大量瓦面的運用則表明了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喜愛。
大量建筑采用了中國傳統的天井設計。這可能與原有的祠堂建筑有關。天井的應用不僅在濕熱的嶺南起到了通風、防曬的作用,也在精神層面上很好地契合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追求。
1.建筑造型統計。從現存近代學校建筑的主要造型來分,臺山近代學校建筑主要分為祠堂類學校、書室類學校、西方式學校和其他類學校。
由于受到東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臺山的學校建筑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主要變化如表4所示。祠堂類學校早期嚴格按照傳統祠堂的格局,如伯興學校(1905年建)、崇禮學校(1917年建);后期在吸收西方建筑文化的影響后逐漸簡化,但依舊保留天井、中式屋頂等造型,如培新學校(1927年建)、昌蕃學校(1924年建)。
書室類學校建筑從早期簡單的一開間的縱向建筑發(fā)展成三開間的建筑。如早期的文啟學校(1915年)面闊一開間,建筑面積197.42平方米;后期的東方小學(1938年建)就已經發(fā)展成三開間、中部開天井的建筑造型,建筑面積342.04平方米[8]。
西式學校也是從早期橫向型的簡單造型發(fā)展到后期具有圍合院落的綜合性建筑群體。如臺山縣立第一中學(1919-1926年建)就是典型的圍合院落的建筑。
臺山近代學校建筑還有一些其他類型。如碉樓型的致用學校,在臨近臺山市的開平市也有發(fā)現,這與當時社會動蕩、土匪橫行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而平面“十字”型的立德學校,是否與宗教有關,仍有待研究。
2.建筑造型分析。臺山近代學校建筑超過一半為祠堂類、書室類,這與臺山近代學校的歷史相關。臺山地區(qū)一直有將祠堂用作教書的傳統,早期的華僑捐錢修建本地的祠堂,同時兼顧教學功能。等到后期教學功能從祠堂中抽離出來,更加專業(yè)規(guī)范的學校開始出現,此時西式學校建筑作為外來文化開始在臺山生根發(fā)芽。由于臺山地區(qū)的地理氣候和文化傳承,天井這一建筑形式保留下來,成為臺山近代學校的一大特征。書室是臺山地區(qū)對于村落私塾的稱呼。由于村落分布散亂,大規(guī)模的公辦學校很難惠及到大部分地區(qū),當地便開始請教師來村內教本村學生,等到中學階段再去城鎮(zhèn)接受更高的教育。
民國后期大量出現的西式學校建筑,是僑鄉(xiāng)進一步西化的重要表現。1922年國民政府推動“壬戌學制”后,西式教育開始在臺山地區(qū)遍地開花[9],西式學校建筑就成為當時學校優(yōu)先考慮的建筑模式。
大部分學校建于民國之后、抗日戰(zhàn)爭之前。因為這段時間中國社會穩(wěn)定,加上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出現了經濟危機,導致大量華僑將資金投入到家鄉(xiāng)的建設中。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主要用于僑鄉(xiāng)建設的僑匯開始中斷,臺山近代學校的建設也大面積停滯。這些建筑在面積上也是有一定的區(qū)別。其中書室類的學校建筑占地面積較小,大多在100-300m2之間。祠堂類的占地面積中等大多在400-1100m2之間。而西式學校的占地面積跨度比較大,其中橫向型的學校占地面積較小,復雜型的面積最大??傮w上學校建筑的面積越來越大、造型越來越豐富、建筑功能越來與復雜。
表4臺山近代學校造型分類表
臺山近代學校在將中西方建筑風格進行融合的嘗試上具有一定的開創(chuàng)性。建筑構成上的拼接和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形成了臺山學校建筑千變萬化的形態(tài)特征。臺山近代學校所表現出來的建筑形態(tài)多樣性,正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近代臺山人民表現出文化包容性和對自身文化的繼承性,并影響至今。
注釋:
①土客之爭指明清時期,在中國南方的族群混居地區(qū),各族群(漢族不同民系)之間的激烈沖突,其最高峰是清朝末年發(fā)生在廣東的土客械斗。
②19世紀開始,早期華人勞工前往他國地區(qū)進行工作,以求更高的收入。他們將這些地方稱為“金山”。如美國的“舊金山”市和澳大利亞的墨爾本——“新金山”。
③為排斥華人遷入僑居國而頒布的針對特定族群的移民法,如美國的1882年簽署的《排華法案》。
④調查發(fā)現現存近代學校與《臺山縣志》記載差別巨大。具體原因是:大量學校在歷史中被摧毀,縣志中的小學包括了村莊中具有教學性質的書室、祠堂等建筑。調查發(fā)現臺山書室很大一部分并非用于教學而是居住,很多書室無法明確其具體功能,所以并未將書室納入本研究中,祠堂建筑也是考慮到這樣的情況所以也沒有納入研究。本研究對象主要針對那些明確是學校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