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平
(靈璧實驗學校,安徽省 宿州 234200)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特別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可能因為喜歡一個老師而喜歡某一學科。所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前提。教師要以愛心愛護、體貼學生。讓學生有安全感、信任感、依賴感。當學生范錯誤的時候教師要有耐心對學生進行勸導,而不是辱罵諷刺挖苦。這樣學生才不會有逆反心里,才會把教師當做自己的親人、朋友、師長,才會對教師所教的學科產生興趣。故,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和教師共同完成的,是教學的必要條件,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教師完成教學任務。
我們都明白一個道理:任何一種形式的表演都需要抓住觀眾的情緒,用最好的方式感染觀眾,這就需要演員在表演前做充分的準備工作。教師其實也是一種演出,需要教師設計好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特別是上課前的情境設置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試想一下,有誰天天看著老師拿著一本書、幾根粉筆不會厭煩呢。一堂數學課只要有了一定的情境學生也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特別對于小學生,情境的設置非常重要。比如在學習《角的圖形認識》時,可以在多媒體上出示生活中常見的角的實物:三角板,墻角、衣服架等。這樣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學習起來才會感到得心應手,教學也會事半功倍。再如,教小學乘除法時通常會出兩組可以比較的題目,讓學生在反復比較中學會,雖然學生掌握了知識,但這樣的枯燥的學習學生怎么能樂于學習呢。若能出示實物讓學生去動手操作演示,課堂定會在愉快的氣氛中讓學生學會了什么是乘除法。設置情境激發(fā)情趣應該貫穿在每堂課之中,數學名人故事,數學趣聞、數學的生活應用等等都可以穿插在教學的實際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情況加以靈活運用。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在小學數學活動中增加實踐活動,這是教學改革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數學教育改革的必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已經為大家所共識,因此,讓學生自己動手,在動手中學會知識符合新課標精神。在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讓他們通過實際操作形成感性認識,并在感知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掌握知識點。如,在學習《對稱圖形》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一些對稱的圖案,三角形,長方形、圓、梯形及多變形等。讓學生自己去折疊,發(fā)現對稱的特點。讓學生探究不同的圖形有怎樣的對稱軸,同一圖形有多少種折法,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學會了知識、豐富了自我。通過動手導趣,學生不僅僅掌握了知識,也搞清了知識的運用,不少學生因為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而對這種方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新課標指出,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單一、被動和陳舊的學習方式,已成為了影響素質教育的一個障礙,而動手導趣恰恰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只要教師引導得當,學生的學習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