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花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達埔中心小學 福建 永春 362600)
新課程提倡開發(fā)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于教師必須先鉆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并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nèi)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為語文學科的本質(zhì)特征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xiàn)、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工具’也就無法成為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我雖然執(zhí)教了八年的語文,但每每鉆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是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qū)φ战x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于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并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總是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fā)現(xiàn)一些難于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總是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于重點詞句的含義,總是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只有在對文本內(nèi)容、教學重點、難點等了然于胸的基礎上,我才開始撰寫教案,而且?guī)缀跏且粴夂浅?。課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執(zhí)教,但卻不能離開教本上課。
一篇課文究竟應該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們很難有個一般的標準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師個性,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沒有最好的,只有此時此地最有效的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許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huán)。
共同學習,不教給學生方法,小組學習就會在嘰嘰喳喳的廢話中耗掉學習時間到頭來仍然是幾個優(yōu)秀學生在發(fā)言,而其他同學并沒有參與到學習中,小組學習就失去了真正的意義。這時教師如果能參與到學生的探討之中,和他們一起學習,并引導他們?nèi)绾伟l(fā)表自己的見解,教給學生如何說出自己的觀點和學生一起討論,逐漸培養(yǎng)學生發(fā)言的習慣和興趣。我在教學中經(jīng)常采用分組共同學習的形式,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從而使學生對課文有較深的理解。如在教學《將相和》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討論,討論時學生理解的就說,不理解的就問;有不同見解的就爭議、交流。學生的討論緊扣教材,一個詞也沒疏漏。針對學生不理解的,教師就加以啟發(fā);針對學生不懂的,要不厭其煩地講,討論走岔了,教師應適當點撥。通過討論人物形象顯明了,精神品質(zhì)領會了,閱讀重點訓練項目得到訓練了。師的言語雖不多,但卻能教在點子上。
在學生遇到有爭議的學習內(nèi)容或教學的難點設計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分成正反兩方的辯論賽讓持相同觀點的學生自由組合成“知音組”。學生就會在辯論中明晰正誤。在一場場別開生面的辯論中,學生之間既會有緊張激烈的辯論,又會有相互間的尊重與理解,課堂氣氛會緊張而又其樂融融。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學生的爭辯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而爭辯質(zhì)量的高低則取決于學生合作效率的高低。具有相同和相近觀點的學生一起共同學習,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激活所有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整體認識水平。如我教學口語交際《開卷是否有益》時,讓學生先組成“知音組”,再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最后組織學生進行辯論。
學生為了在辯論會上贏取對方,會想方設法收集相關的資料,這個收集信息的過程,就是自然的分工過程,也為課堂的共同學習奠定了基礎。課堂上個個胸有成竹,一場別開生面的唇槍舌斗開始了。如:正方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多讀書就會增長知識。愛迪生不就是一個例子嗎?他讀了很多書,從中得到了啟發(fā),又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才發(fā)明出來電燈。反方:多看書確實有好處,但現(xiàn)在很多青少年因為讀了很多書,被那些不良書刊污染了心靈,染上了不良惡習,導致最后走上犯罪之路。正方:多看書不一定要看不良的書刊,何況我們已經(jīng)十一歲了完全有自我識別的能力。反方:如果你看了書又不去體會文章的深層含義,看了也沒有益處。正方:看書就看對自己有益的書,用正確的方法多看書。如我們古代詩圣杜甫有句名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一點是不能否認的杜甫所博覽過的群書不可計數(shù),雖然許多書都被翻爛了,翻破了,但書中的知識卻深深地印在他的腦子里,在他寫文章、作詩的時候,一連串的好詞好句從筆尖順流而下,一篇篇佳作、名詩便流傳千古,被人們傳誦……這次辯論可算是如火如荼,激烈無比。他們從課外補充資料中,汲取了營養(yǎng),在觀點的碰撞中實現(xiàn)了認識的提升,情感的升華,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合作精神。這次辯論不但鍛煉了學生的口才,還使學生對事物有了全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