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娟
(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小學,江蘇海門 226100)
隨著新課標的推行,為了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主題進行準確理解,教師要積極采取有效的策略,為學生與課文、作者和編者之間的對話保駕護航。那么,生本對話應采取何種方式來達到較高的教學效率呢?關鍵在于以有效的導讀問題來進行引導。對課文中心準確理解的關鍵是要抓住核心問題這一鑰匙,這能使課堂價值得以充分發(fā)揮。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設計深度化、厚度化、廣度化的導讀問題[1]。
從目前的課堂教學來看,大部分教師都在積極探索如何進行導讀問題的設計和實施,但仍存在一些無效問題,導致學生在貌似熱鬧的課堂氛圍中難以有效與文本進行對話。因此,教師要緊密聯(lián)系課文主題,從學生實情出發(fā),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問題來展開文本對話。
文章的題目是讀者閱讀文章時首先關注的對象,其通常是對課文內容和主旨的提煉,這也說明只要以題目為基礎,就不會偏離教學的重點。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從題目入手充分理解文意,并指導導讀問題的分層設計,以便學生能在后續(xù)學習中有效理解文意,實現(xiàn)有深度的文本對話。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九冊《金蟬脫殼》一課時,教師可以用兩個導讀問題來帶動學生的思維:“請大家仔細朗讀,厘清課文所描寫的‘金蟬脫殼’的寫作順序。說說‘金蟬脫殼’的哪一情景最讓你覺得有趣,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這兩個問題表明教師是站在題目的基礎上以延伸的方式設計導讀問題的,實現(xiàn)了對題目所含內容的細化。通過這兩個問題,學生能真正厘清作者在文章構思上的結構層次,并吸引他們從細節(jié)處去品味文章的主題。宏觀和微觀的有效搭配,真正落實了針對性的問題設計,而且教師是從教學重點著手設計的,從而讓課堂產生了更多的精彩。
文本主線是指作者行文的思路或貫穿全文的線索和脈絡。為了增強生本對話的深度性,首先要讓學生把握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從而拉近與課文的距離,為此需要從文本主線著手。在主線的指導下,教師展開對導讀問題的設計,有利于學生準確把握課文整體,弄清文章整體框架,關注作者使用的文章結構安排和寫作手法,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積累。
以蘇教版語文第七冊《徐悲鴻勵志學畫》一課的教學為例,課文以“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整個過程”為主線,教師就在這個基礎上展開對導讀問題的設計:“你們知道徐悲鴻勵志學畫的原因嗎?他是怎么做的呢?最終結果如何?”分析教師的問題可知,其抓住了課文的主線,并緊緊地圍繞它展開設計。只要學生能在這一問題的引導下去閱讀,就能較容易理解全文,并能對作者的行為思路和記敘文要素分析得非常清楚。同時,學生還能在教師的指引下深入作者的內心,體會其思想感情。在文本主線方向的引導下,學生能提升對話的層次,提高表達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開展文本對話,要想落實其有效性,就應意識到要循序漸進,在充分把握課文教學重難點的基礎上,注意對不同層次的導讀問題進行設計,從而實現(xiàn)具有“厚度”的文本對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組織學生仔細品味課文的重點內容,因為作者的情感訴求離不開相應的主要情節(jié),所以理解重點內容就能領悟課文的精華。這也要求教師所采用的導讀問題必須注意層次性,要在品味課文重點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不斷深入課文,去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例如,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珍珠鳥》一課主要記敘了“我”和珍珠鳥在長期相處中不斷變得親密的故事。作者為了凸顯珍珠鳥可愛的一面,靈活地運用了動作描寫的手段,突出表達了自己對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景。為了讓學生體會到這一層面的感情,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進行導讀:(1)作者分了幾個時間段對“我”和珍珠鳥的相處進行描寫,分別是什么?(2)珍珠鳥所做的試探性動作有哪幾種?分別有什么含義?“我”又是如何回應它的?
在以上教學片段中,教師圍繞課文主題設計問題進行導讀,還注意了兩個問題的層次分別。利用第一個問題刺激學生投入對“我”和珍珠鳥慢慢變得親密的理解和把握中,使他們從整體上了解這篇課文;利用第二個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文的細節(jié)描寫中,去感知作者的情感表達,并有效地落實相關的文字訓練。
小學生的閱讀難點往往出現(xiàn)在對課文內涵的理解上,而這又是他們要必須掌握的,否則就不利于他們語言智慧的發(fā)展。所以,教師需針對難點設計問題進行導讀,推動學生通過文本對話對課文的內涵進行有效感知[2]。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中的《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時,學生很難把握作者利用樟樹所要表達的意義,而這也正好是全文極具韻味之處,這就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去感悟作者借物喻人的手法,從而理解突出樟樹內在美意在贊美宋慶齡的高貴品格的內涵。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朗讀課文,把握其大概內容,然后以問題進行導讀:“通過閱讀全文,你們能找出樟樹和宋慶齡有哪些關聯(lián)?”學生在這一問題的指引下,可以把二者聯(lián)系在一起,進而品悟到“樟樹木質的精美正對應著宋慶齡品質的高貴之處”,這樣,學生就把握了樟樹的象征意義,突破了學習難點。
在以上教學片段中,教師以一個能激發(fā)學生認識到樟樹和宋慶齡之間聯(lián)系的問題推動學生實現(xiàn)了對樟樹象征意義的感悟??梢姡@個導讀問題增添了學生閱讀的深度,讓他們實現(xiàn)了對個人閱讀語言智慧的培養(yǎng)。
閱讀教學后期的重點是要帶領學生歸納、總結前面閱讀的成果,從而實現(xiàn)對課文理解的有效升華,真正內化整堂課所學的知識。為此,教學的重點就由學習轉化到了運用上,這樣能推動學生去反思整個閱讀過程,使他們在充分感知課文內容和情感的基礎上收獲更多的綜合性體驗,把課文的閱讀學習延伸到更廣闊的空間。以教學《軍神》一課為例,教師需要以直觀、總結性的問題來進行導讀。在前面階段的學習中,學生對劉伯承堅定的意志品質有了一定的感悟,這時教師設計的導讀問題要能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如組織學生自由地表達個人對劉伯承的看法,并說一說自己不如劉伯承之處,思考改進個人的方法。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刺激學生把個人情感體會表達出來,還能使他們學習文中人物的優(yōu)秀道德品質,增強自己的情感體驗。
總之,以有效的導讀問題來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能使學生抓住理解課文的關鍵,在這樣的閱讀課堂上,學生的文本閱讀主動性才能得到有效發(fā)揮,學生才能享受到文本閱讀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