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麗容
(福建省平潭澳前鎮(zhèn)中心小學 浙江 平潭 350400)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能使數學更易于理解和記憶,領會基本數學思想和方法是通向遷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年齡特征,深入挖掘蘊含在教材里的隱性資源,讓學生看到知識背后負載的方法,蘊涵的思想;結合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點化學生領悟這些思想方法,逐步形成有序的、嚴密的思考問題的意識,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發(fā)展,數學素養(yǎng)得到全面的提高。下面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思考,談談自已的一些認識和實踐。
小學教材中數學思想方法呈現隱蔽形式,教師要認真分析和研究教材,理清教材的體系和脈絡,統(tǒng)攬教材全局,高屋建瓴,建立各類概念、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歸納和揭示其蘊含在數學知識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如在鉆研“數的認識”時,挖掘數形結合思想、對應思想;在鉆研“分類”時,挖掘分類思想;鉆研“運算定律”時,滲透符號、轉化思想;鉆研“平面圖形的關系”時,滲透集合思想;鉆研“循環(huán)小數”時,滲透集合思想等,這樣就使數學知識相互緊扣,相互支持,組成整體。
2.1 在經歷知識形成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想方法滲透在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如果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在觀察、實驗、分析、抽象、概括的過程中,看到知識負載的方法、蘊含的思想,那么,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就是鮮活的,可遷移的,學生的數學素質才能得到質的飛躍。
如教學《三角形》時,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出示圖例:樂樂家和學校、商店、郵局形成兩個三角形,讓學生在情境中初點感知樂樂走在中間這條路上學是最近的,使學生產生探究其原因的欲望。接著讓學生在教師提供的4根小棒(4cm、5cm、6cm、10cm)中任選三根擺三角形。學生通過操發(fā)現,能擺成三角形的是:4cm、5cm、6cm和5cm、6cm、10cm;可是4cm、5cm、10cm和4cm、6cm、10cm怎么擺都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教學中學生經歷了“觀察——操作——猜想——驗證”的這一過程,滲透了歸納的數學思想方法,從而為后續(xù)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2 在探索解題思路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在數學教學中,解題是最基本的活動形式。數學習題的解答過程,是數學思想方法親身體驗和獲得的過程,也是通過運用加深認識的過程。如教學“植樹問題”時,首先呈現:在一條100米長的路的一側,如果兩端都種樹,每5米種一棵,能種幾棵樹?面對這一挑戰(zhàn)性的問題,學生紛紛猜測,有的說種20棵,有的說種21棵。到底有幾棵?我們可不可以用畫圖模擬種一種呢?隨著問題的拋出,學生開始畫。可是要畫100米完太累又麻煩,于是老師把100米改成了20米讓學生動手擺一擺、畫一畫、議一議,發(fā)現了在兩端都種時棵數和間隔之間的數量關系(包含除法),從而順利地解決了上述問題。然后再把問題改為兩端都不種可種幾棵?學生興趣盎然地思考、畫線、驗證,很開心地找到了答案。通過這樣的解題活動,滲透了探索歸納、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使學生感受到思想方法在解題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2.3 在概念生成時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在概念教學中要把基本思想的體會融入到數學知識、技能的學習之中,持續(xù)不斷地進行滲透和體現。如二年級教材中的“倍”這個概念,它所表示的是一個量當中包含有幾個另一個量,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與已有的認識(加、減)都有認知結構上的差異,因而學習起來既模糊又難理解。教材中“3個4根就是4根的3倍”,雖然有動手操作為基礎,但缺少比較,無法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結構模型,不利于建立倍的概念。因此,應把教材中單薄的素材與不夠直觀的操作活動轉化成立體式的體驗,過說一說、拍一拍、畫一畫、擺一擺等活動,感知“倍”與“幾個幾”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經歷一個從具體事物到抽象模型的過程,大大豐富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幫助學生真正建立倍的概念。同時也讓學生體會、感悟到數學基本思想,獲得數學學習經驗。
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往往就是需要有意識地運用或揭示數學思想方法之處,數學教學中的難點,往往與數學思想方法的更新交替、綜合運用、跳躍性較大有關。
如在解決“雞兔同籠”問題時,學生初讀題目,有些無從下手。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用容易探究的小數量代替,滲透了轉化的思想方法;用列表法解決問題,滲透了函數的思想方法;用算術法解決問題,滲透了假設的思想方法;用方程法解決問題,滲透了代數的思想方法;這樣將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知識教學緊密地結合,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提高發(fā)散思維能力。
在課堂教學小結、單元復習時,適時對某種數學思想方法進行概括和強化,不僅使學生從數學思想方法的高度把握知識的本質和內在的規(guī)律,還使學生逐步體會數學思想方法的精神實質。
總之,在日常教學中,只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把它滲透到自已的備課過程中,滲透到學生思維過程中,滲透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滲透到課堂小結中,使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在操作中親自經歷、感受、理解、掌握和領悟數學思想方法,才能真正地讓數學思想方法在知識能力形成的過程中共同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