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野
(遼寧省鐵嶺市朝鮮族高級中學 遼寧 鐵嶺 112000)
新授課即以教材為依托展開教學,使學生在了解史實基礎上,進而總結經驗、規(guī)律、教訓,培養(yǎng)學生歷史意識、歷史思維,增強學生愛國情感,完成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三維教學目標。這其中需要教師把握好幾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何為“故”?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故”有兩層含義。其一為初中所學過的歷史知識。初中歷史雖然在教材編寫上有別于高中歷史,但是固化在學生頭腦中的歷史史實是不變的,這就需要高中老師找到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初中所學歷史知識進行回憶,挖掘孩子們記憶在頭腦中的零散的甚至不全面的知識,進行搜集、整理和補充,將新的知識與學生固有知識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通過這種方式,將新舊知識有機整合,既達到了了解知識的目的,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其二為高中已經學過的知識。它可以是前一節(jié)課所學知識,對于此種“故”絕大多數(shù)老師都能做到溫“故”而知新,茲不贅述。它也可以是很久以前講過的知識。此種知識點,大多在高考一輪、二輪復習中加以鞏固,筆者建議在必修與選修的教學中就應不斷復習鞏固。如講述必修三孔子的思想這一題目時,引入必修一春秋時期政治特點,必修二中井田制的瓦解以及土地私有制的產生等舊的知識點。又如在講述必修二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時引入蘇聯(lián)的新經濟政策以及改革相關內容與之進行比較。通過對以前知識的回顧來更好促進新知識點的學習,做到溫“故”而知新,才能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更好的提高學習效率。
預習是公認的學習方法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但就目前高中特別是對普通高中學生而言,預習很難做到,其原因大概有:沒有時間,沒有精力,沒有興趣。的確,每天從入校門到放學,各學科老師紛紛粉墨登場,一大堆數(shù)學公式,語文常識,英語單詞等等飄進大腦,一堆作業(yè)像小山一樣,甚至做作業(yè)的時間都要壓榨得少得可憐的睡眠時間,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同學放棄了預習的工作,殊不知,這樣其實是在給自己造成麻煩。就歷史學科而言,無論是從學科性質,還是從教材編排的角度出發(fā),一節(jié)新授課教學內容非一個知識點所能概括,有時一節(jié)新授課內容涵蓋上下兩千多年,若非經過預習,經過仔細認真的閱讀,不但無法跟上老師教學進度,而且長時間累積下來,會陷入從“聽不懂”到“學不會”,從“學不會”到“聽不懂”的怪圈,最終不得不放棄。
由此可見,“課前”閱讀代替課前閱讀即預習十分必要。
所課“課前”,即利用新授課上前十分鐘或二十分鐘,給予學生時間閱讀。初時,教師可給出本節(jié)課知識結構,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然后教師再講解??此埔还?jié)課時間用去一大半,但磨刀不誤砍柴功,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因為學生預習了,了解了,接收信息更快了,理解能力提升了,課堂效率也提高了,實則事半而功倍。
學生完成“課前”工作時,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個別問題可隨時解決,共性問題留待講解,如某一知識點無法理解,某一知識結構無法理清,某一歷史事實認識不清等等,教師就要發(fā)揮引導作用,利用幻燈片,通過材料、圖片、視頻等多種手段,理清知識脈絡,解決知識疑難。在用到相關學科知識點時,也可以把相關學科教師請到課堂來,一起完成教學,如政治、地理的相關知識點。看到學生目不轉睛的看著你,看到他們頻頻的點頭,我想任何一名教師都會被成就感填滿心扉,因為你知道你的學生“懂了”。
課后總結對每位教師而言是老生常談,方法多種多樣,如學生自行概括總結;教師步步引導;幻燈片直接打出本課知識點。凡此種種,旨在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學生自我分析、總結的能力。因此,這一步對于學生而言至關重要,為了配合教學,筆者提出在課堂最后可多采用兩種方法其一靜思法,即每個孩子閉上眼睛,回憶本節(jié)課整個過程,理清思路,對回憶過程中未掌握的地方,即時翻書。其二繪制結構圖法,即簡要標注本節(jié)課所講內容,如《英國制度的創(chuàng)新》這一課,先標出本節(jié)課的幾大問題,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發(fā)展、完善和特點,然后在這個基礎上,標注小問題,如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下面的問題有:背景、建立、意義。依此類推,網絡結構建立,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以至后面的學習都具有促進作用。強調,此二種方法不是由個別孩子總結,而是全體學生參與,提高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習慣,進而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
綜上所述,因為新授課教學關系到后面的習題課、復習課、專題課等課堂類型的教學,完善新授課課堂教學永無止境,在這里,筆者提出初淺的建議,以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