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婷 鄧苑如
兒童詩教學策略基于孩子的身體感知和感官反應,構成以具身性、能動性、情境性、生成性為主的課堂,讓學生用身體參與、用身體思考、用身體感受和行動。小學語文兒童詩具身性教學是指在小學階段運用具身性理論進行的兒童詩教學,將小學語文兒童詩教學與具身理論相結合,運用具身理論指導兒童詩教學策略。
傳統(tǒng)的兒童詩教學方式單純地把知識視為與人分隔的外在的物質,教師把孩子當作“機器”或是“容器”,將知識強硬塞給孩子。背離了兒童的全面發(fā)展。兒童詩作為一種兒童文學,不同于其他文體的創(chuàng)作,教師“要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以孩子的眼睛去觀察,以孩子的耳朵去傾聽?!盵1]強調是“由兒童的感官可以直接領會其精神實質的文字”[2]。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即語文教師應從口語交際(聽說)、閱讀(朗讀、默讀)、寫作(寫話、習作)及想象等方面對兒童進行知情意行的教學。因此,兒童詩歌教學還應注重聽、說、讀、寫的培養(yǎng)。運用多種感官參與的學習方法,加深兒童對詩歌的理解和記憶,豐富想象力,調動孩子的情感,感受文本言語的特點。[3]
教師需要營造一個讓孩子可以充分利用個人身體參與,主動體驗,不斷生成的氛圍,從而建構起對兒童詩的認識與意義,結合自身經(jīng)驗,體驗兒童詩的樂趣,最終促進兒童在兒童詩教學影響下的整體發(fā)展。
聆聽是孩子與文本心靈交融的方式。聽與說雙方的互動是口語交際的重要載體。在合適的環(huán)境下,讓孩子聽背景音樂和課文音頻,能讓兒童產(chǎn)生歡快的節(jié)奏感,并能疏通課文大意,甚至置身于兒童詩營造的意境之中。
不管是基于“聽說讀寫”的觀點,還是基于“聽讀先行,讀寫稍后”一觀點,它們都同樣強調“聆聽”的先行性。在聆聽的先導作用下,通過音樂和音頻的載體,能使兒童對文本的基調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這是兒童、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過程中一個特別的見面禮,讓兒童迅速對文本有自己的初見印象,不再帶著陌生的因子去迎接隨后語文課堂對文本的深入探討。同樣地,在語文課堂中,聲音是迷茫在空氣中的文本分子,它可能攜帶著文本的意境、也可能攜帶著文本的發(fā)音和知識,它不存在卻又無處不在,因而聆聽能在潛移默化中給兒童傳輸文本信息,它不必浮夸地刻意造勢,只是簡單緩緩地聆聽,便也能讓兒童感受文本的魅力。在此過程中,兒童能后能夠把自己獨特的感受自然而然地融入文本,坦然地接受文本,欣然地感受文本。
當然,語文不僅是一門人文性的學科,同樣也是一門工具性和實踐性的學科。兒童詩因其題材多為淺顯易懂的生活情境這一特殊性,能較好地捕捉兒童的共鳴,兒童詩教學應抓住這一特性,及時鼓勵和引導兒童講訴自己的看法和與之有關的見聞,使得兒童有題說,有感說,有敢說,提高表達的自信心,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增加兒童的參與度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對話式的朗讀。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三國志·魏志·王肅傳》)”其意在于,通過反反復復地讀,自然而然便能理解文章的意思。蔣軍晶老師曾言:誦讀的原因在于它本身有它的作用?,槵樧x書是一種全身運動,目視其文、口發(fā)其音、耳充其因,意會其理、心通其情。通過眼、嘴、腦等各種感官的全身運動,使記憶持續(xù)時間更長,幫助學生理解詩歌,體驗情感,感受心情。[4]
不僅如此,讀書亦能提高兒童在課堂學習的參與度,通過發(fā)音正確且?guī)Ц械刈x,獲得自我肯定與成就感。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兒童在讀的過程中讀出兒童詩的韻律和魅力,讀出兒童詩帶來的生活情感的共鳴,讀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更有,兒童可通過對兒童詩的閱讀進行再造想象,即通過閱讀文本內(nèi)容,在頭腦中呈現(xiàn)直觀的畫面,真實地感受詩意和情感。除此之外,朗讀兒童詩這種方法,還可以避免兒童由于注意力不穩(wěn)定,導致課堂注意力分散的情況出現(xiàn)。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背誦古今優(yōu)秀詩歌,包括古文、現(xiàn)當代詩歌。具體文章可由教材編輯和課堂教師推薦。[3](P35)因此,在提倡核心素養(yǎng)的時代中,教師可根據(jù)具體的學情為兒童提供深淺不一的兒童詩讀物,感受經(jīng)典兒童詩的魅力,以此滿足兒童在學生成長的知識需求。兒童詩的閱讀能讓兒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解不同維度的思想,正如看到平行時空另一個自己。支玉恒老師曾強調,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因此,在小學兒童詩的教學中,應注重兒童朗讀文本的流利性和準確性,注重朗讀過程中形成的再造想象所帶來的詩意和情感的體驗。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一個梯度。學習兒童詩,較為簡單的方式便是仿寫。仿寫兒童詩,就是孩子們進行創(chuàng)作的“梯子”,在仿照優(yōu)秀兒童詩的形式、方法和對象的時候,孩子們就會在其中慢慢感受和領悟,潛移默化之下便懂得了詩歌的創(chuàng)作。仿寫和創(chuàng)作是孩子釋放情緒的渠道。寫,寫話、習作。教師通過指導兒童在以兒童詩的某一意境,以身邊的人、事、物、景為意象,通過運用修辭或聯(lián)覺的方法,對句型和句類進行仿寫、改寫、縮寫、擴寫、主被動句轉換、把被字句轉換等,實現(xiàn)句子表面形態(tài)的轉換,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以此讓兒童對詩歌的內(nèi)容得到轉接式的認識,發(fā)現(xiàn)不同維度的美,達到知識的遷移和升華,讓知識得到有效的輸出。
例如當孩子們學習了“我想把鼻子,安在花苞中,聞著鮮花的氣味,享受這美好的時光”,就有孩子會說:“我想把耳朵,裝在魚兒的身上,聽魚兒竊竊私語,傾聽大海溫暖的歌聲”。這樣內(nèi)化了詩歌的語言,再進行仿寫,難度就降低了,可以幫助孩子們表達更清晰更有條例,也能夠更加快地提高他們的寫作說話能力。仿寫作為兒童詩的一種教學方法,相對于其中感官上的運用是較難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所調動的感官不僅僅只是手,而是要學會用“眼睛”進行觀察,用“大腦”進行思考,用“耳朵”去傾聽,用“心靈”去感受,在多重感官下的運用,才能仿寫出優(yōu)秀的兒童詩。這種仿寫作為體驗式教學的形式,是教師和學生在開放自由的教學環(huán)境中,親自參與并且充分體驗教學過程,實現(xiàn)認知和意義建構溝通和互動。
孩子的想象讓詩境更為有意蘊和內(nèi)涵。葉圣陶先生曾表示,詩歌的閱讀,不僅要用眼睛看文字,更要看由文字串聯(lián)而構成的畫面,由此展開豐富的想象。詩歌具有跳躍性和形象性的特點。詩人要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是非常有難度的。需要在短小精悍的文字表達中,表現(xiàn)豐富的內(nèi)涵和意蘊,往往只能是含蓄簡短,點到為止。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豐富的想象,促進理解的深化。[5]三年級上冊教材中《聽聽,秋的聲音》這首詩歌,作者捕捉到了秋天的自然之聲,并用詩歌的語言,贊美了秋天??梢宰尯⒆觽冊谑熳x本首詩的基礎上,通過想象,根據(jù)詩歌,畫出心中秋景的畫面。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秋景,可是詩人眼中的秋景是怎么樣的呢?他聽到了什么?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聽一聽。出示圖片,播放音樂,圖文結合,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讓孩子們想一想作者會怎么展開想象。接著出示第一節(jié)內(nèi)容,引導賞析后,再次提問“詩人接著可能會寫些什么呢?”讓孩子們循著創(chuàng)作的思路,進行想象。
在欣賞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一邊聽著秋聲,一邊想象景物,使課文中的秋聲和相應的景物立體感和形象化。也可以引導同學們想象的同時,進行繪畫。除此之外,還可以說出他們根據(jù)自身經(jīng)驗知道的其它聲音,描繪出秋天風景的美麗。讀完整首詩的時候,也可以問孩子們“除了作者所聽到的聲音,我們還能聽到哪些秋天的聲音,或者能不能聽到春、夏、冬的聲音呢?”總之,我們在讀詩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細細琢磨和體會、想象和移情,盡一切努力讓孩子的體驗和詩人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
通過身體、感官和其他活動,學生可以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體驗和獲得可感知、真實的的信息。多感官教學是一種教師用感官刺激來調動多種感官協(xié)同工作的教學方法,使原來的抽象和復雜的教學內(nèi)容更直觀和生動。從感官的運用來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身體參與,不僅可以直接體驗感知,還可以促進學生的身體、感官、社交、個性等方面的發(fā)展。從而在學生的身體和教學內(nèi)容之間產(chǎn)生動態(tài)的聯(lián)系。兒童這時候正處于身體活躍階段,身體喜歡“動”,而兒童詩是具有趣味性的詩歌,適合孩子運用多種感官鑒賞其中的樂趣。教師通過語言和動作的運用創(chuàng)造有關兒童詩的情境,使兒童的身心與教學內(nèi)容相聯(lián)系,突出學生的身體主體、個人經(jīng)驗和個人經(jīng)驗,調動學生的知識。情感、精神世界、身體和環(huán)境形成互動循環(huán)。在這種體驗式的兒童詩教學中,孩子們受到多種感官的刺激,能夠直觀、直觀地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走進兒童詩去感受其中的真、善、美,具有情感的統(tǒng)一性和實踐的實踐性。因此,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調動學生多感官刺激的經(jīng)驗去學習兒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