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良
元豐三年,蘇軾背著沉重的行囊,來到黃州這個江邊小鎮(zhèn)?!包S州真在井底”的小鎮(zhèn)偏僻蕭條,來到這里的人們都會產(chǎn)生被遺忘,被遺棄的凄涼感。“他的正式官銜是責授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充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1]就是掛名的非正式官員,無權參與公事,并且由當?shù)氐墓賳T看守,這位一心想成就經(jīng)天緯地大事業(yè)的熠熠生輝的政壇明星,豈料會進入如此的難堪境地。所以人生充滿了無限的未知,像個無法預測的怪圈。這一次貶謫,蘇軾的仕途生涯或許終止,他究竟需要怎樣的勇氣和魄力,來承受生活向他拋來的這一無情的大雪球,這在他的詞作里又是怎樣書寫的。下面對《卜算子·定惠院寓居作》進行賞析,對蘇公初到黃州的心里體驗、情感做進一步的探究。
在這首詞的詞前有一個小序:“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倍ɑ墼涸诮裉斓暮秉S岡縣東南,這首詞作于神宗元豐三年,蘇軾初到黃州。在剛經(jīng)歷九死一生的牢獄之災,脆弱與敏感也會伴隨著這位曠達的人,他對外界有莫名的驚恐和不安,他感覺處處是險惡,處處充滿了陷阱,處處捉摸不透,對如何與人們相處也比較彷徨迷惘,他擔心再招來無端的打擊陷害,心靈遭受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所以他初到黃州,總是閉門不出,把自己隔離在僻靜的地方,從早晨睡到晚上,“混混覺還早,輾轉無由足,強起出門去,孤夢猶可續(xù)”,以此來度日,打發(fā)自己難以排遣的壓抑與悲傷。當他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煢煢獨立,無所依靠。
一天夜里,蘇軾一個人踱步來到了遠離定惠院的長江之畔,他倚江而立,四面寂靜寒冷,只聽潮聲此起彼伏,突然,他看見一只孤獨的鴻雁,不知為什么孤零零的穿梭在云間,在遠處的梧桐樹上尋找棲息的地方,這時一輪殘月靜靜的懸掛在天空,它的影子透過稀疏的梧桐樹枝斑斑點點的灑落在地上,縱然寒林千枝,那只孤雁絲毫不肯輕易的斂起翅膀,停留在樹枝上。最后,它飛來飛去,合著一聲悲鳴,飛躍長江,就在那江心的寂寞的沙洲上輕輕的落下??吹竭@一幕,縱然蘇軾前面說過“平生文字為吾累”,可是也擋不住這一共鳴的時刻?!巴翘煅臏S落人”的情感澎涌而出,一首佳作躍然紙上: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詞的上闕,一輪殘月懸掛在稀疏的梧桐樹上,缺月本來就是一種不圓滿,存有缺憾,已經(jīng)造成心里上不愉快的體悟,但是這輪殘月偏偏掛在“疏桐”上,“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2]梧桐身披燦爛朝陽,象征品格的高潔美好。這美好的梧桐樹現(xiàn)在也稀稀疏疏,雙重的不圓滿建構了無比凄涼的意境,奠定了一種凄涼蕭索冷落的基調(diào)。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漏”是古人計時的一種儀器,“漏斷”即指深夜。漏壺水盡,更深人靜,蘇軾輾轉反側,無法入睡,步出庭院,抬頭望月,注定又是一個徹夜難眠的孤寂之夜!接下來的兩句,“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薄坝娜恕蹦枪赂叩募澎o,不正像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嗎?周圍的寧靜幽寂,萬物酣然入夢,自己卻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那只孤單飛過天穹的凄殘的大雁。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chǎn)生對應和契合,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征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物我同一,互為補充,使孤獨的形象更具體感人。“幽人”意象是蘇軾黃州詩文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這一意象與他的貶謫生活緊緊相連相連,在黃州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深層意蘊,從剛到黃州對政治生命的失意,進而到消解悲情的遁世之道,再到對人生本真意義的追尋,“幽人”意象呈現(xiàn)了豐富的張力,在作品中既有明確的所指,即詩人本身,在這首詞作就是明確的指向了自己;有也時候通過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描寫,賦予其豐富的多層次的聯(lián)想意義與暗示意義。上篇把重點落在了幽人身上,更多的表現(xiàn)了“幽人”的孤獨,寂寞,以及所處環(huán)境的冷清。真?zhèn)€詞調(diào)灰暗,落寞,惆悵傷感散落在每個字間。
一個“獨”字,更是直抒胸臆的表達了自己的處境,以前的他是高朋滿座,經(jīng)常與朋友觥籌交錯,他的朋友到處都有,朋友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侶?,F(xiàn)在到了黃州,“親朋無一字”,不是朋友親人們不與他往來,距離的遙遠阻隔了聯(lián)系的紐帶,教他怎樣不孤獨,以前那么愛熱鬧的人,現(xiàn)在孤零零的來到這莽荒之地,心里上巨大的落差注定是少不了的。這個時候,他的家人還由蘇轍護送正在前來與他團聚的路上,沒有朋友,自己的親人也不在自己身邊,周圍沒有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內(nèi)心的郁悶可想而知的。所以,一個“獨”巧妙的帶出了自己的處境。“孤”字,更是恰如其分的表達了作者的情感上的囧境,上闕僅僅22字,但是“孤”“獨”同時出現(xiàn),作者壓抑的心情也是躍然紙上了。
下闋開頭是一個令人為之一顫的轉折——“驚起卻回頭”。這一句有一個字“驚”,這樣的表達在蘇軾初到黃州的作品中也有類似的出現(xiàn),“已驚弱柳萬絲垂,尚有殘梅一枝椏”,“魂飛湯火命如雞”的經(jīng)歷時時讓他感受到陣痛。我認為這里的“驚”有兩種可能。一是蘇軾在那個獨自望月的孤寂夜里,感慨自己孤寂徘徊獨來獨往的落寞,覺得自己像一只孤單飛過天穹的大雁,這個念頭出現(xiàn)在蘇軾的腦海里的那一瞬間,讓蘇軾一“驚”。他“驚”在自己的處境和形單影只的大雁竟然如此相似,“驚”在自己仿佛已經(jīng)已然和凄清的大雁融為一體,“驚”在這一瞬間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孤寂。第二種可能是蘇軾從殘月疏桐的景中“驚”醒,想到了自己的經(jīng)歷和處境。人在那樣孤獨寂寥的深夜里,思緒總是容易到處飄散,而以蘇軾當時的境遇,他想的越多,心里的孤獨也就越濃厚,沉重的孤獨感讓沉浸在思緒里的蘇軾驟然一“驚”。
無論是哪一種“驚”,抑或是兩者皆有,那時候的蘇軾對經(jīng)歷的一切不公平的際遇,還處于一種驚魂未定的狀態(tài)。孤獨和凄涼感更是讓他在深夜里獨自徘徊,思緒萬千。孤寂夜里的蘇軾一再回首過去,越是回顧,越是找到更多的孤獨。他因為所謂的“烏臺詩案”被冠以罪名被貶至此,內(nèi)心充滿著不被人理解、郁郁不得志的憤懣。“有恨無人省”,這是蘇軾情緒飽滿甚至有些失控狀態(tài)下的直抒胸臆。倍感世間浩瀚,而懂自己的知音卻不知道何處尋覓。蘇軾的“恨”,恨的是不公平的命運一而再再而三對他的捉弄。對于一個臣子來說,被貶的挫敗感和屈辱感可以強烈到壓垮一個人。蘇軾的“恨”,恨的是無可奈何。封建社會文字獄對人才的摧殘從不講道理,更何況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切的罪名他不得不承擔,一切的安排他不得不接受。蘇軾的“恨”,恨的是倍感前路迷茫。他屢遭打擊的仕途,如何才能繼續(xù)?未來又會經(jīng)歷更多的什么?這一切都是郁結在蘇軾心中的愁悶。這樣充滿著憤懣和委屈的“恨”,沒有人理解,也沒有人訴說。
“寂寞沙洲冷”是孤鴻挨過的荒涼沙洲里的寒冷夜晚,同樣是蘇軾獨自承受度過的一個個孤寂難捱的貶謫歲月??稍谠~中,蘇軾也同樣明確地做出了選擇,寧可忍受寂寞凄冷的沙洲,也不愿安棲在流俗的寒枝上。他即便身處艱難困苦,也始終堅持信念,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煢煢獨立的人格由此可見一斑。
“他秉性真誠,一生敢于直言,敢于批判;他寬厚仁愛,每為官一方,皆能留愛一方;他一生歷經(jīng)宦海沉浮,屢遭貶謫,但始終剛正不阿,堅忍不拔;特別是他身處逆境時豁達樂觀、超曠高遠的人生境界,是留給后世的最大精神財富,堪稱中國文化中理想人格的范型,”[4]他的人格魅力成為很多人效仿的榜樣,這與在黃州經(jīng)歷特別的歷練是分不開的?!疤K軾黃州時期生活方式的審美意義在于,開創(chuàng)了士人在困頓中建立功業(yè)之路,提供了于背逆之際注重精神追求、實現(xiàn)人生成功的范式”[5],所以探尋蘇軾在困境時的創(chuàng)作,對全方位了解他的人生態(tài)度有積極的意義。
這首詞的境界,黃魯直跋云:“東坡道人在黃州時做,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是?!边@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藝術技巧。